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侶山堂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肘后偶鈔下卷
    

友漁齋醫(yī)話:肘后偶鈔下卷

寒熱范(二八) 往來寒熱,經(jīng)月不解,舌赤脅痛,微咳,脈來虛大,病在血分。小生地(一錢五分) 歸身(八分) 柴胡(七分) 地骨皮(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青蒿(一錢) 桑葉(一錢)因有盜汗,加姜、棗!蹶懀ǘ 日發(fā)寒熱數(shù)次,入夜單熱,口苦發(fā)渴,頭目俱痛…

寒熱

范(二八) 往來寒熱,經(jīng)月不解,舌赤脅痛,微咳,脈來虛大,病在血分。

生地(一錢五分) 歸身(八分) 柴胡(七分) 地骨皮(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青蒿(一錢) 桑葉(一錢)

因有盜汗,加、棗。

陸(二十) 日發(fā)寒熱數(shù)次,入夜單熱,口苦發(fā)渴,頭目俱痛。診脈左弦右長,胸悶背板。此正秋分以后,伏邪欲泄,為新寒束縛,似瘧非瘧,屬三陽合病,匯而治之。

柴胡(一錢) 葛根(一錢) 紫蘇(一錢) 羌活(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甘草(四分) 老姜(二片) 大棗(二枚)

服下汗出如蒸,諸病俱松;再服汗如前,外癥盡退。尚有微熱,口苦而渴,此汗泄太過。

生地(四錢) 麥冬(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花粉(一錢五分) 川斛(三錢) 青蒿(一錢) 甘草(四分) 南棗(兩枚) 小麥(二錢)

兩服痊愈。

僧(五八)倏寒倏熱,咳嗆氣急冷汗。前醫(yī)誤作虛治,投人參、熟地,反見神昏譫語。時有客僧見源師,知余醫(yī)理明確,放舟相邀。才按六部,即欲予決生死。切其脈浮弦,此風(fēng)邪客肺,氣不得泄,以致氣急冷汗。自述初起吐瀉發(fā)渴,小便短澀,自宜分利,如何遽補;若證候果虛,參、地何反添病邪。宜用輕劑,疏通肺氣。

杏仁 香豉 薄荷 前胡 連翹 山梔 橘紅 通草

兩服而愈。

盛(三一)齒痛頸腫,舌絳寒熱,屬風(fēng)邪血熱。

柴胡 薄荷 甘菊 蔓荊子 歸身 小生地 芍藥 丹皮 香附 甘草 三服痊愈。

張(十五) 仲夏倏寒倏熱,脈浮大,自汗,舌白便赤,頭重肢軟。病在上焦,清疏為宜。

杏仁 淡豆豉 橘紅 通草 連翹 黃芩 薄荷 甘草 一服起咳嗽,再劑身起紅點,連服而愈。前癥溫邪客于肺,所以邪欲泄而現(xiàn)咳嗽發(fā)疹也。

陸(三六) 納少形消,寒熱無時,脈數(shù)而軟,舌白便赤,少寐口臭。此伏火證,當(dāng)立春后,驚蟄前,陽氣升發(fā),伏邪欲泄也,宜清疏。

川連 條芩 川柏 杏仁 香豉 紫蘇 防風(fēng)

王女(六歲) 日發(fā)寒熱,兩月不痊。當(dāng)病作時,腹痛難禁,牙肉與指甲慘淡無華,神氣潦倒。此癥俗名胎瘧,從前屢次更醫(yī),或補或清,總無定見。以余觀之,先賢治瘧,從少陽居多,此又邪纏募原,太陰受病,腹痛可驗。或曰∶少陽亦有腹痛。余曰∶少陽腹痛,南陽論有明條,但此癥脈小而軟,略無弦象,所以醫(yī)貴變通。請以予藥投之,即明言之不妄矣。

人參(六分) 白術(shù)(一錢) 歸身(一錢) 草果(五分) 白芍(一錢) 柴胡(四分) 半夏曲(一錢五分) 橘皮(八分) 炙草(四分) 煨姜(三片) 大棗(二枚)

一服愈。

僧達(dá)禪 病發(fā)熱,胸?zé)?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edu/200904/110075.shtml" target="_blank">嘔吐,背痛不惡風(fēng),脈來弦而有力。癥俱溫瘧,用小柴胡去參,加竹茹、栝蔞皮,以除胸中煩熱。一服不應(yīng),嘔逆轉(zhuǎn)甚,加石膏五錢。一服亦無進(jìn)退,怔忡復(fù)發(fā),心搖不已。即構(gòu)思一方,以怔忡為君,事主昏亂。由于包絡(luò)少外護(hù)之能,邪熱乘虛,侵犯城郭,主亦為之動搖,豈可投補,但宜瀉其丁火。

川連(八分) 小生地(三錢) 木通(一錢) 甘草梢(四分) 連翹(一錢五分) 山梔(一錢五分)

服下心病漸安。

下日又診,脈仍弦大,病勢逐增,神昏譫語。細(xì)詢其體中不安處,徐以手按其腹,至臍左旁,身為歉仄。此因有痛懼按之象,邪已入里明矣。因悟不頭痛惡風(fēng),即嘔吐心煩,不欲飲食,亦屬少陽標(biāo)證,舍大柴胡法,無劑可施。

大黃(四錢遲入) 石膏(五錢) 芒硝(一錢五分)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甘草(四分)

僧有至親侍奉湯藥,見立方猛峻,不敢輕服。因住家楓溪,有乩仙特靈,即往叩問,乩伏一方,與予方藥味分兩均符,惟加濃樸八分,竹葉十片。歸即煎服,兩劑諸癥悉平而愈。

俞氏(四四) 兩脈弦大,惡風(fēng),寒熱,舌黃齒燥,發(fā)渴,暑瘧之重也。小柴胡去參,加石膏、杏仁、滑石,兩帖愈。

王(二二) 瘧疾初起,當(dāng)和清少陽,何得見膽怯心跳,與朱砂、琥珀、龍齒,何益于。】芍訇柦(jīng)屬膽乎?一月來非但邪不能泄,反以肥濃為補,致痰涎膠固胃中,寒熱更甚,神昏譫語,病邪兼入陽明,擬兩和法。

半夏 橘皮 濃樸 栝蔞皮 茯苓 柴胡 黃芩 甘草 兩服愈。

伍(三二) 發(fā)熱浹旬,干咳不止,舌苔白腐,大便日泄數(shù)回,兩脈不浮不沉,弦而有力。此肺瘧也。

杏仁(三錢) 橘皮(一錢五分) 桔梗(五分) 青蒿(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栝蔞仁(二錢) 豬苓(一錢) 茯苓(二錢)

兩服汗出,熱退嗽止。二仁雖滑,所謂有病則病當(dāng)之。

張(二八) 發(fā)熱咳嗽,日輕夜重,脈浮弦而數(shù)。此手太陰瘧也,當(dāng)從肺治。

杏仁(三錢) 前胡(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柴胡(八分) 半夏(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方(二四)三瘧年余,寒來束縛,熱發(fā)炙肌,當(dāng)和營衛(wèi)。

柴胡(一錢) 桂枝(四分) 黃芩(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歸身(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 白術(shù)(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老姜(三片) 大棗(二枚)

三服寒熱俱輕,飲食覺快。當(dāng)補營衛(wèi),補中益氣湯加減,此遵立齋法。

黨參(二錢) 制白術(shù)(二錢) 黃 (二錢) 歸身(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三分) 柴胡(四分) 炙草(五分) 老姜(三片) 大棗(二枚)

四服病當(dāng)來日而不知矣。

王氏(五六)三瘧經(jīng)年,臨發(fā)頭痛,將解汗泄,納食膨脹,時兼腹痛咳嗆。病久氣血兩虧,營衛(wèi)失調(diào),若非多服補劑,病魘終是難驅(qū),酷信師巫,不信醫(yī)藥故言。

人參(或間服黨參) 于術(shù) 黃 歸身 橘皮 柴胡 葛根 紅花 半夏 神曲 益智仁白芍 砂仁殼 炙草 姜 棗

屠(四一) 微寒壯熱,口臭發(fā)渴,頭疼體酸,小便短赤,脈來弦實。此為溫瘧,小柴胡加石膏治之而愈。

僧(四四) 瘧變單熱,夜不欲寐,口苦作嘔,相延匝月,不思納食。癥是沉重,脈象有根無妨,作瘧邪入血分治。

小生地 歸身 滑石 柴胡 黃芩 半夏 橘皮 甘草 姜皮

一服熱即退,嘔仍然。因胃虛,糯米飲合人乳各半盞,服下即安。此系華仙方。

沈(十九) 瘧(即三陰瘧。)初起,脈來沉澀,寒熱俱重。蓋此癥農(nóng)人最多,大半起于三秋。某因內(nèi)有伏暑,外感風(fēng)寒,飲食入胃,運化失常,多生痰涎,以成此癥。治法須分感之偏勝,體之濃薄,以權(quán)藥之輕重。更察國中末邪之淺深,元氣之虛實,以權(quán)藥之徹補。(徹邪補正。)久發(fā)不止,必致傳于五臟,尤當(dāng)細(xì)心切脈問因。一遵先賢,分別施治,何患病魔之纏綿難愈哉!世俗以此癥為徒罪病,言其二三年不肯愈也。

石膏(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五分。以上三味內(nèi)清暑熱) 柴胡(一錢) 蘇葉(一錢五分) 防風(fēng)(一錢五分。以上三味除風(fēng)寒) 橘皮(一錢) 濃樸(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山楂(二錢。以上四味蕩滌胃中痰涎) 甘草(四分) 姜皮(四分) 大棗(二枚,以和營衛(wèi))

四服而愈。此方治體實邪重者,可見立方治病,全要用意精切,則藥無虛發(fā)矣。

戊(二二) 日瘧纏綿,五旬不愈,多痰口苦,舌光而渴,脈細(xì)而數(shù)。良由暑邪內(nèi)伏,胃失運行,平素雖陰虧體質(zhì),又兼久熱,歸、地養(yǎng)血,似乎對癥,路實分岐。蓋暑邪從鼻吸受,是無形,滋之補之,不見其利,反見其害。

杏仁 香豉 橘紅 通草 連翹 滑石 青蒿 甘草 西瓜

服后汗泄,小便利,諸患俱平。惟余微熱痰氣未清,按脈浮大,是宜清補肺氣。

沙參 麥冬 半夏曲 茯神 草 橘紅 連翹

一服其病如失,加參條數(shù)劑而康。

戴(十四) 日瘧歷兩月不止,兼有咳嗆,舌白脈細(xì)而數(shù)。此屬正虛邪淺。

柴胡 桂枝 青蒿 黨參 生地 冬術(shù) 歸身 白芍 杏仁 橘紅 小麥 大棗六服瘧咳皆愈。

徐(三九)冷雨侵肌,營衛(wèi)不調(diào),三日瘧初起。

柴胡(一錢) 桂枝(五分) 石膏(三錢) 橘皮(一錢) 半夏(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姜棗四服寒剩些微,小柴胡去參,加知母、蒼術(shù)、蔻仁,又?jǐn)?shù)劑而愈。

許(二八) 三瘧經(jīng)年,寒輕熱重,津津汗出,腿跨酸楚,補中益氣加生地、茯苓、半夏,六服減其大半;去升麻,又加牛膝,不數(shù)劑而痊。其效在陰陽并補,升降得宜。

許(三八) 三瘧年半,陰陽俱虛,大小腹常痛,宜益先天之真,遵仲景八味丸而愈。

秦(二二) 瘧脈沉細(xì),寒熱俱猛,病作入夜必有夢遺,當(dāng)作邪盛治。其法以升陽散寒,清暑除熱,香燥理胃,用豬苓意在乎其陰陽使不得交錯。治病當(dāng)尋源頭,其精關(guān)不禁,系水火不交而致,固攝之藥,閉遏邪氣,反能益病。但使調(diào)和陰陽,諸癥皆得而愈矣。

柴胡 升麻 葛根 防風(fēng) 黃芩 知母 橘皮 濃樸 半夏 豬苓四服寒退什九,熱退其七,夢遺一服就無,改輕升陽之品,去濃樸,m.payment-defi.com/hushi/加黨參錢半。

姜(三四) 三瘧住后,遇勞復(fù)發(fā),足酸腰痛,當(dāng)補營衛(wèi)。

生地 歸身 白芍 黨參 黃 半夏 橘皮 升麻 柴胡 炙草

王(三一) 日發(fā)單寒不熱,古稱牝瘧,此衛(wèi)陽郁滯所致。中秋后雖值天氣微寒,卻不宜桂枝溫表,緣內(nèi)有暑邪故也。凡陽陷入陰為寒,用升陽可以止寒,溫肌無益。

柴胡 升麻 葛根 防風(fēng) 黃芩 半夏 橘皮 枳殼 姜皮

李(三二) 暑邪被涼風(fēng)所遏。日瘧以散風(fēng)清暑滌痰,三法并用,治風(fēng)寒暑熱如神。

柴胡 葛根 黃芩 知母 枳實 半夏 橘皮 甘草 姜皮

任(二四) 日瘧最重,吐瀉并作,勺水難下。此乃濕熱滿布三焦,營衛(wèi)不通,似為險候。以予觀之,一條直路,并無屈曲難行;其癥雖重,可汗應(yīng)手效也。柴苓湯去參,加濃樸、黃連。果一服而愈。

鐘(四九) 三瘧愈后,繼熱病,旋變小便不禁,莖痛如割。責(zé)之久病腎虛。

熟地 萸肉 山藥 菟絲覆盆子 五味子 枸杞子四服如風(fēng)掃塵。

徐氏(四四) 痹熱咳嗽,經(jīng)月不解,此肺瘧也。

柴胡 黃芩 半夏 橘紅 杏仁 防風(fēng) 蘇葉 連翹 甘草兩服瘧愈,咳嗽未除,清金養(yǎng)胃而痊。

徐(二六) 瘧疾夜發(fā),胸痛納脹,已歷四旬。

柴胡 當(dāng)歸 丹皮 白芍 黃芩 灸鱉甲 橘皮 烏梅肉 炙草三服痊愈。

馬女(十七) 瘧后腹痛嘔黃水,不思納食,或納旋即吐出,兩脈沉細(xì)而數(shù),口苦而渴。

按∶寒熱雖除,邪終未泄,宜理少陽陽明。

柴胡 黃芩 白芍 半夏 橘皮 濃樸 益智仁 炙草 姜皮

趙氏(二八) 日瘧兼旬不止,腹塊納脹,舌苔干黃,脈虛。此正弱邪踞,先宜清疏。

柴胡 炙鱉甲 橘皮 半夏 黃芩 谷芽 濃樸 白芍

夏(十八) 寒熱后,胸悶不思納,盜汗腰痛,經(jīng)月不愈。此瘧邪盤踞募原。

小生地 丹皮 黃芩 青蒿 鱉甲 知母 橘皮 半夏 神曲 炙草 浮小麥

許(五八) 身熱赤痢,匝月不饑不納,脈帶微弦。證屬難治,猶得神氣不喪,姑投一方,以觀消息。

川連(八分,清暑毒) 蓮肉(三錢,去心,補脾帶澀) 白芍(一錢五分,清血) 橘皮(八分,利氣) 濃樸(六分,炒,疏滯) 楂肉(二錢,消積) 銀花(一錢五分,解毒止利) 甘草(三分,和中) 菜花頭(五個,此味得春和之氣,溫而能升。所以生萬物者也,以提脾胃之氣)

兩帖熱退思食,痢減半變白。此癥妙在病患不輕服藥,從未投劑,所以用方取效尤速,已歷除途,可許抵岸。又用∶蓮肉(三錢) 扁豆(三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炒) 白芍(一錢五分炒) 銀花(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濃樸(六分)

服之痊愈。

蔡氏(五九) 血痢兩月,醫(yī)治無法。近日粥飲俱不進(jìn)矣,胸悶干嘔,腹痛不休,里急后重,晝夜六七十行,形神疲困,脈細(xì)數(shù)而沉,噤口重癥顯然。幸脈不致弦勁,勢雖危險,總因熱毒蘊蓄腸胃,非真土敗之比,盡人心力,可冀斡旋。

川連(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白m.payment-defi.com/shiti/芍(一錢五分。以上三味,立齋先生以為治熱痢主藥)山楂(三錢) 濃樸(一錢) 橘皮(一錢) 木香(磨沖少許) 扁豆花(二十朵)

兩服干嘔止,痢變白,但腹痛仍然,行數(shù)不能大減。肛墜,前方消熱調(diào)氣,其痢不減分毫。

因憶目下天氣收肅,出穢轉(zhuǎn)側(cè),豈無感冒?肺與大腸相為表里,今臟腑之氣皆郁而不伸,治病必當(dāng)求本。

蘇葉(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升麻(七分) 橘皮(一錢五分) 楂肉(二錢) 苦參(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濃樸(六分) 蛀棗(兩枚善治秋痢) 姜皮(四分辛涼走表)

一服痛痢減半,再劑其病如失。飲食漸進(jìn),胸膈不甚舒暢,因肝木動故也。況年及甲周,大病新瘥,中州焉能驟健?緩調(diào)平復(fù)。

黨參 白芍 麥冬(白米拌炒) 炒銀花 歸身(炒黑) 鉤藤 橘皮 丹皮 炙草

又方∶五味異功散,加歸、芍、熟地、砂仁、麥冬,十余劑而痊。

徐(四七) 血痢半年,近添畏風(fēng),夜熱盜汗,此陰分已傷,兼有外感。

生地炭(四錢) 歸身炭(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濃樸(八分) 楂肉(一錢五分) 茅術(shù)(一錢) 廣皮(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蘇葉(一錢)

吳(五十) 痢下赤白,肛門下陷,脈來濡軟此屬濕熱,用東垣升舉法。

葛根(一錢) 升麻(六分) 焦術(shù)(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銀花炭(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谷芽(一錢五分) 楂肉(三錢) 炙草(四分) 扁豆花(十五朵)

三服愈。

柏(三七)赤痢初起,稠膩難下,腹痛便泄,身熱畏冷,脈細(xì)。此熱郁臟腑,寒束肌表,治當(dāng)雙顧。

蘇葉(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葛根(一錢) 川連(六分) 黃芩(一錢五分) 楂肉(三錢) 檳榔(一錢) 濃樸(一錢) 澤瀉(一錢) 扁豆花(二十朵)

兩服痢減十七,身熱腹痛全除。惟小溲微澀,黃昏微熱,陰分受傷。

滑石 白芍 苦參 丹皮 楂肉 濃樸 澤瀉 甘草

吳(五一) 形寒咳嗽,血痢時下,不思納食,內(nèi)邪未盡,外賊又來,一定表里雙顧。

蘇葉(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杏仁(二錢) 生茅術(shù)(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濃樸(一錢) 炒銀花(一錢五分) 楂肉(二錢) 炙草(四分)

兩服病已。

李(四四) 痢下五色,腹痛重墜,行數(shù)無度,納食無幾,已歷五旬,以上各癥,亦為不輕,而脈更弦大,非痢所宜。幸神氣不憊,當(dāng)屬陽癥,用逐熱導(dǎo)邪升舉之法。若得桴應(yīng),可商維持。

川連(七分) 條黃芩(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楂肉(二錢) 濃樸(一錢) 木香(四分)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炙草(四分)

三服痢仍不減,腹痛后重?zé)o矣,脈弦稍緩,舌苔干黃微渴。因意前投芩、連逐熱,反見黃苔,五旬久痢,陰血大虧,竟用加味四物湯。

生地炭(四錢) 歸身炭(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山藥(二錢) 銀花(一錢五分) 蓮肉(二錢) 蛀棗(二枚,因病立方者祥,執(zhí)方治病者殃)

三服痢減大半,谷食頓增,如此重癥,得如此速效,信藥之有緣也。今但扶脾胃,不治而可愈矣。異功散加熟地、歸、芍、山藥、楂肉、砂仁殼,不十劑而痊。

周嫗(六六) 紅痢三月不痊,宜逐邪兼顧本原。

谷芽 楂肉 砂仁殼 橘皮 黃芩 炒白芍 炒歸身 炒冬術(shù) 銀花 蓮肉 炒山藥 炙草四服痢止?嘁跃昧《脻帲鐬趺、石榴皮、訶子罌粟殼之類,非不取效。奈痢之所生,由脾胃氣滯,暑熱內(nèi)攻,初起必用寒涼清火邪,辛溫開滯氣,消導(dǎo)如山楂、枳實、神曲,重則大黃,尤為要藥。原其故歸于清邪逐穢,使腸胃通利,積滯何由而生。前案年高痢久,日夜數(shù)十回,逐邪須兼顧本,自然有效。若澀藥澀住,往往延為休息痢,或腹脹腳腫,諸患蜂起。病家不知,醫(yī)者亦不經(jīng)意,究竟是誰之過與?

瘧痢

鳳(三一)勞復(fù)瘧兼赤痢腹痛,補中益氣,合黃芩湯而愈。

黨參 白術(shù) 黃 炒歸身 升麻 柴胡 橘皮 黃芩 白芍 煨木香 楂肉 炙草

此癥虛多而邪少,如此治法,所以得效。不然瘧痢并發(fā),用此等方,鮮有不誤事者。一人體質(zhì)強,瘧痢并發(fā),小柴胡去參加川連、白芍、楂肉、濃樸,兩帖瘧止痢減;去柴胡、半夏,兩帖而愈。

盛(六一)便泄盜汗,腿軟納少而脹,脈弦澀,屬木侮脾土。

蒸于術(shù) 白芍 茯苓 橘皮 丹皮 砂仁殼 黨參 桑葉 炙草 淮麥 大棗 四帖痊愈。

曹氏(三四)胸悶便泄,納少而脹,脈左弦右軟,木來乘胃,泄肝通腑治法。金鈴子散加云苓、白芍、栝蔞皮、老姜。

陳(二一)久泄不止,納食作脹,失聰目,唇燥腿軟,脈左細(xì)弱右弦,屬木旺土虛。經(jīng)營勞力,是為重傷,宜補脾勝濕和肝。

黨參 蒸冬術(shù) 茯苓 焦白芍 豬苓 澤瀉 橘皮 濃樸 鉤藤 炙草

錢(二十)三日瘧起匝月,旬日前后患晨泄,熱重寒輕,胸悶不思納食,兩脈小數(shù),舌苔微黃。此邪踞膜原,陽氣下陷,治宜分理。

郁金 濃樸 橘皮 茯苓 半夏 黃芩 柴胡 升麻 防風(fēng) 葛根 一服瀉止,又兩服發(fā)輕如不知矣。又前投扶中升提,已得桴應(yīng),納食大增;今但平理營衛(wèi),更須小心食物,彈指可愈。

半夏 橘皮 柴胡 知母 濃樸 茯苓 黃芩 紅棗

退庵自記∶乾隆己酉七月,患肢軟倦怠,見風(fēng)灑淅,后重便溏。此大腸之氣下迫,由于肺氣不宣,治須開暢手太陰,使臟氣通達(dá),腑氣無有不利也。

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廣皮(一錢四味開暢肺氣為君) 楂肉(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檳榔(一錢) 郁金(一錢二分) 濃樸(一錢五味導(dǎo)滯開大腸之氣為臣使)

一服愈。

黃(四六)目黃腹痛,泄瀉咳嗆,胸悶不納。此由濕熱內(nèi)侵,風(fēng)涼襲肺,治以徹表清暑利小便。

杏仁 防風(fēng) 薄荷 前胡 黃芩 黑梔 楂肉 廣皮 茯苓 豬苓 澤瀉 木香

吐瀉

張(七九)陰陽錯亂,吐瀉并作,勺水不下,小水不通,口渴舌干,兩脈虛不應(yīng)手。證屬險候,姑擬厘清法,以觀消息。

茯苓 豬苓 橘皮 濃樸 扁豆 廣藿香 白芍(炒) 于術(shù) 半夏 鉤藤

兩服吐瀉止,進(jìn)稀粥,脈起應(yīng)手,舌潤筋舒,宜芳香醒胃,稼穡益脾。

黨參 于術(shù) 茯苓 廣皮 濃樸 扁豆 半夏 砂殼 炙草

便閉

徐(二八)自述患瘧兩發(fā),入河洗澡,下日瘧愈,即患小溲不通,腹堅如石,隆起如阜,兩腿光腫,氣短神呆,已經(jīng)七日,危急難挨,莫過乎此。前醫(yī)投承氣更衣湯丸,大便微通,小便涓滴而已。診脈弦而有力,明系瘧邪結(jié),膀胱之氣亦為不化。蓋足少陽病,及足太陽,治宜泄少陽開太陽。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 橘皮(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荷梗(七寸)

傍晚服下,至更余腹中有聲,預(yù)教以燈心搐鼻,連噴數(shù)嚏,小水如注;到天明連更五回,約有斗許,穢濁難聞,其病如失。此方妙在重用柴胡。

大便燥結(jié)

周(三六)納食作泛,大便燥結(jié)。此饑飽勞役,中氣受傷,《內(nèi)經(jīng)》所謂∶“九竅不和,都屬胃病!笔且。

黨參 麥冬 半夏 陳皮 茯苓 川斛 甘草 蔗漿

吐血

沈(三八)脈虛數(shù),逢勞吐血,此得之勞傷脾氣,脾不統(tǒng)血。經(jīng)云∶勞者溫之。是證必當(dāng)溫養(yǎng),若見脈數(shù)咳嗆吐紅,輒投寒涼,損抑中氣,其病必增。

黨參(二錢) 生于術(shù)(二錢) 黃 (二錢炒) 歸身(一錢五分黑) 桂枝木(五分) 五味子(十粒) 橘皮(八分) 炙草(四分)

加姜、棗。

陳女(二十) 春末起咳嗆,長夏吐紅,惡風(fēng)潮熱脈數(shù)。蓋由肺受風(fēng)熱,氣不外泄,致血妄行,非陰虛火升之比,可以勿憂,但輕疏太陰,彈指奏功。

杏仁(二錢,研) 防風(fēng)(一錢) 薄荷(一錢) 桑葉(一錢五分,蜜水炒) 丹皮(一錢五分)前胡(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又前方理表降氣,熱退嗽寧,可見吐紅一癥,屢有外感。昧者不察,潤補雜投,竟有弄假成真。治病求本,醫(yī)門要訣,今但清養(yǎng)肺胃。

麥冬(二錢) 茯苓(二錢) 苡仁(三錢) 橘紅(八分) 杏仁(二錢研) 北沙參(二錢)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徐(四五) 勞傷營氣,復(fù)感新寒,發(fā)熱喘促吐紅,病甚危急,姑用解表以救里逆。

香豉(三錢) 紫蘇(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前胡(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橘皮(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姜皮(四分) 細(xì)蔥頭(五個)

兩服熱緩嗽減,吐血未止,脈左細(xì)軟,右浮弦皆數(shù),舌苔淡黃,脈癥可補,因右手浮弦,風(fēng)邪未盡,佐理表一二味為穩(wěn)。

黨參 苡仁 生地 歸身炭 麥冬 茯苓 甘草 橘皮 半夏 杏仁 薄荷 三帖去杏、薄,加于術(shù)、黃 、炙草,十余劑方起。

咳嗽吐血陳(四三) 咳嗽吐血,或稠或稀,時覺左腹氣升,臥著尤甚,形淡畏風(fēng),脈軟微數(shù)。前醫(yī)先用杏仁、薄荷,疏降肺氣,其咳更頻;蛞栽锘鹦探,投洋參、麥冬之類,并納大減。逆予延醫(yī),此土虛不能生金,金虛不能制木,致肝氣上逆,胃受木侮,傳導(dǎo)失宜,飲食不化精微,而成痰涎,一派濁氣熏蒸,凝行上騰,肺為華蓋,焉得不為之病乎?所以疏散則愈耗其金,涼潤則虛其母,治法必滋化源,平其所勝,方可奏效。

黨參(三錢本應(yīng)用人參,因價極貴,姑以代之) 于術(shù)(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橘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牛膝(一錢五分) 通草(七分) 丹皮(一錢五分) 桑葉(一錢)

十帖病去大半,繼進(jìn)人參生脈散三服,仍用前方,去桑、丹,加肉桂、黃 、苡仁而痊愈。

按∶此癥治之不當(dāng),必致肌肉日削,痰涎日多,不消數(shù)月,危境立至。所以詳論病情,俾業(yè)斯道者,得其涯 焉。

蔡(三四) 胸脹喘促,咳嗽吐紅,脈大而數(shù)。古稱脈大為勞,數(shù)為虛,證由勞傷脾元,土不生金,肺失清降,治當(dāng)滋其化源。

黨參(二錢) 黃 (三錢) 生于術(shù)(一錢五分) 當(dāng)歸(一錢五分炒黑) 橘皮(一錢) 麥冬(二錢) 苡仁(二錢) 五味子(十粒) 炙草(四分)

此方余出臆見,名培源益肺湯,治勞倦吐血有神功。

曹(五五) 形寒咳嗽吐紅,兩脈弦軟,是為勞倦傷脾,積寒傷肺。治當(dāng)溫補手足太陰肺脾,略佐疏理客邪。

黨參 蒸于術(shù) 茯苓 橘皮 前胡 歸身 薏仁 桂枝木 紫蘇 炙草 煨姜 大棗 兩帖血止嗽減。

吳(二一) 前投解肌,汗出熱退,咳血仍然。究其病因,深受寒邪,肺氣不舒,致血妄行。姑再疏利元府,以解里逆。

杏仁 前胡 蘇葉 防風(fēng) 橘皮 石膏 甘草

此方代青龍湯,兩服嗽緩,吐紅止,胸寬,食進(jìn),已得生機。

趙(二十) 夜熱盜汗,咳嗽紅痰,脈弦而數(shù)。證屬勞怯,自宜保護(hù),兼助藥物,以冀延齡。

北沙參 麥冬 茯神 苡仁 牛膝 白芍 桑葉 鉤藤 茅根

前投清金和肝之法,夜熱盜汗愈;今但治其咳嗽。究其源,因勞而得,宜益土生金法,而培化源之意。

黨參 蒸于術(shù) 茯苓 半夏 五味子 麥冬 苡仁 橘皮 炙草 茅根古稱嗽癥用異功散收功者,可不復(fù)發(fā),所謂補土以生金也。

姚氏(二四) 舊冬起咳嗽,延至二月,復(fù)吐紅痰而臭,脈來細(xì)數(shù)異常,自汗。屢次更醫(yī),皆謂陰虛,投四物六味之類。后一醫(yī)以為肺,今往?蒲俞t(yī),病家有親,知予能治難病,相邀延醫(yī)。觀其脈癥,若為陰虛必燥,焉得有汗?內(nèi)癰脅上必痛,脈必洪大,今皆無有。以予觀之,屬肺受外邪,此臟最嬌,久嗽必傷其膜,紅痰因此而出;更土生金,子奪母氣,臭痰屬脾虛,試觀世間腥穢濁物,土掩一宿,其氣立解。治法必須從標(biāo)及本,先用疏散肺邪。

杏仁 薄荷 防風(fēng) 橘紅 桔梗 桑皮 連翹 甘草

兩服咳嗽大減,改用培土生金法,稍佐利肺,六君子加苡仁、扁豆、山藥、杏仁、前胡,四服痰少而腥氣無矣,嗽痊愈。原方去后五品,加麥冬、歸、地,調(diào)補復(fù)元。

浦女(十一) 久嗆傷肺,痰內(nèi)帶紅,左脈弦數(shù),肝火刑金。

丹皮 桑葉 鉤藤 白芍 苡仁 茯神 杏仁 橘紅 麥冬 甘草 沙參四服減半,改用而痊。

陸(十八) 衄血久而不止,身熱脈數(shù),重取豁然,鼻衄方藥,施用殆遍,全無一效。不知去血過多,虛而發(fā)熱也。

黃 (四錢) 熟地(六錢) 歸身(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牛漆(二錢) 荊芥炭(一錢)陳皮(八分) 側(cè)柏葉汁(一小杯)

此方出余臆見,名加味補血湯,三服即愈。

溲血

朱(十一) 熱邪迫入太陽,溺赤溲血,治宜噓血歸經(jīng),導(dǎo)去火邪。

黃 當(dāng)歸 柴胡 升麻 黃柏 生地 木通 知母 甘草 淡竹葉

便血

張(六歲) 赤痢三月,延為便血,日數(shù)回,肌色慘淡,而不可遽補,因腑陽困塞故也。

生茅術(shù)(一錢) 橘皮(一錢) 濃樸(一錢) 砂仁殼(一錢) 內(nèi)金(一具炙) 炙草(四分)

陸(六三) 便紅有年,大便常泄,左尺獨小。古有病久不愈,責(zé)諸腎者,蓋因腎為胃之關(guān),今用其意。

生地(四錢) 萸肉(二錢) 菟絲子餅(二錢) 山藥(二錢) 荊芥炭(一錢) 茅蒼術(shù)(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 橘皮(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側(cè)柏葉(一錢五分) 山楂肉(二錢)

張僮(十四) 自述前年嬉戲舉石,旋即便血。此為努力傷脾,脾不統(tǒng)血;久則腎亦不固,腎為胃之關(guān),當(dāng)雙補之。

黨參(一兩五錢) 蒸冬術(shù)(一兩五錢) 生茅術(shù)(一兩) 黃 (二兩) 橘皮(一兩) 山藥(一兩五錢) 山萸肉(一兩五錢) 菟絲子餅(二兩) 砂仁末(七錢) 茯苓(一兩五錢) 炙草(五錢) 側(cè)柏葉(一兩)

棗肉為丸,晨服四錢,一料痊愈。

顧(三二) 腸風(fēng)便血,下必有聲,兼見咳嗽,當(dāng)宗東垣法。

茅術(shù) 防風(fēng) 荊芥炭 羌活 柴胡 升麻 川連 側(cè)柏葉(炒黑)

投升陽散風(fēng)燥血之劑,數(shù)服后,血嗽俱減。肺與大腸相為表里,然今脈軟弱,臍不快而痛。此失血過多所致,當(dāng)補中氣,仍佐升發(fā)。

黨參 白術(shù) 黃 歸身炭 杜仲 防風(fēng) 升麻 橘皮 荊芥炭 生地炭 炙草

張(六十) 大腸之氣虛滯不和,腹痛便血。

生地 茅術(shù) 濃樸 橘皮 砂仁殼 白芍 黃 蒸于術(shù) 黨參 楂肉 炙草 蛀大棗

四服其病頓愈。此方黑地黃丸與補中益氣相配成方,療虛人便血最效。

呂(八二) 患小溲短數(shù)而痛,入暮燥渴,夜半尤甚,脈陽盛陰虛,腎水虧乏無疑。高年不能屏棄世緣,應(yīng)酬紛紜,五志不寧,陽不交陰之癥。經(jīng)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焉!敝我搜a陰以降陽,金匱腎氣丸,早夜服三錢。

錢(三四) 白濁溺痛,起于長夏,濕熱阻竅,清利治之。

扁蓄 瞿麥 赤茯苓 滑石 木通 淡竹葉四服愈。

白yin

顧(二五) 從前吐血,近起白yin,出于溺后,脈數(shù)而小,兩尺尤微。自述逢勞更甚,補攝并施。

黨參 黃 熟地 萸肉 山藥 五味子 湘蓮 芡實一服止,改丸料,吐血亦瘳。

沈氏(二七) 青年喪偶,情懷郁結(jié),以致周痹,時常腹痛,行步維艱,納谷甚減,治當(dāng)疏補兼施。

黨參(二錢) 蒸于術(shù)(二錢) 蒼術(shù)(一錢) 柴胡(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益智仁(七分) 橘皮(八分)

出入加減,四十劑痊愈矣。

郁(七五) 兩膝痿痛,不能行立,脈來弦數(shù)。并非痰凝氣滯,若用疏燥之劑,非但無效,反能增病。蓋緣高年陰血不足,肝火不寧,筋無所養(yǎng),病屬痿癥,補血和肝,一定之法。

熟地 歸身 白芍 牛膝 威靈仙 枸杞 防己

錢(二九) 中焦痞痛,旋變黃膽,脈來弦數(shù)而澀,屬肝火內(nèi)郁。時當(dāng)溽暑,濕土用事,濕熱相蒸,脾氣欠運,此癥成矣,宜清疏并用。

川連(八分) 柴胡(六分) 山梔(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木通(七分) 茵陳(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六帖黃退,胸寬而愈。

沈氏(四二) 三瘧住后足腫,旋及大腹胸脅,納食大減,氣急脈細(xì)。此分明脾腎兩虛,脾虛則不能制水,腎寒則膀胱亦不能化,失滲泄之能,以成泛濫之勢;治法莫穩(wěn)于四明加減腎氣丸,并補中益氣湯,分早晚而進(jìn)。但此法久服方有效,又奈湯丸中藥品,有力者方能辦。今田家之婦,粒食不缺為幸,焉能辦此?坐忍其斃,又非仁人之用心。因推敲一方,以欲退其腫,必有利水∶欲利其水,必先利氣。而不知單利其氣,仍如無云而致雨,豈可得耶?然則何如?須按《內(nèi)經(jīng)》氣化能出之法,在溫而利之也。

椒目(一錢) 丁香(十只) 老姜皮(七分) 橘皮(一錢二分) 蘇梗(八分) 通草(七分)大腹皮(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子(一錢) 茯苓皮(二錢)

五帖皮膚發(fā)癢納增,又五帖皮膚皺揭,頓覺寬松。前方應(yīng)效雖速,所謂急則治標(biāo),非萬全之法。改用培土利氣暖腎,以冀痊愈。前方去通草、車前子,加黨參二錢,生冬術(shù)二錢,十服,病去其半。又用異功散,加黃 、苡仁、丁香、椒目、澤瀉、老姜皮、大蘇梗,十余劑,而飲食起居如常。

朱女(十四) 上下俱腫,半年來病日加重,不思納食,寤著譫語,咳嗆脈數(shù)。此氣虛兼滯,須補養(yǎng)疏通安神。

黨參(二錢) 龍眼肉(七枚) 棗仁(二錢) 茯神(一錢五分) 砂仁殼(一錢) 遠(yuǎn)志(一錢) 大蘇梗(一錢) 橘皮(一錢) 杏仁(二錢五分去皮研) 桑皮(一錢五分蜜水炒)

四服眼鼻分明,踝細(xì)大半,夜眠安靜能納,神氣通暢。將前方增減藥味分兩,作丸料。

彼父以此女為不起,訪予延醫(yī),一決生死,今得如此速效,感激無盡。蓋腫脹雖列一門,其實殊途。腫易治而脹難治,緣脹關(guān)臟腑,腫則重在水,輕在氣。若能別其虛實,辨明所兼,應(yīng)手取效,亦非難也。欲辨腫脹,但著頭足俱浮,大腹不甚堅緊者為腫,獨大腹堅緊如鼓,青筋累累為單脹最重;或頭面朝腫,兩腳晚腫,惟腹無時不然者,始為脹兼腫也。將腫脹縷析于此,以俾學(xué)人之豁目焉。

王(五歲) 童年身腫,屬肺氣不舒,膀胱不利。

茯苓皮 橘皮 桑皮 大腹皮 苡仁 杏仁 木通 車前子 姜皮沈氏(六八) 形衰氣弱,流運失時,口糜內(nèi)熱,肢腫不納,兩脈沉細(xì)帶數(shù),此癥難治。

蓋人氣應(yīng)天,目下仲夏,陽氣弛張于外,如草木無不生長蔥郁,而人豈可抑?jǐn)坎簧煲?在年壯氣盛,或于冬月為寒邪所逼,即病?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tcm/2009/20090113023953_78093.shtml" target="_blank">傷寒;至春化溫,及夏為熱。所以可療者,因其本氣充實,舉而升之,補偏救弊,以歸天和。此則不然,姑擬一方,冀回萬一。

連翹 香豉 薄荷 防風(fēng) 橘紅 杏仁 山梔 人參 老姜皮

服此竟有效,然至秋時方起,欲其久住,難矣哉!

趙(六十) 甲周之年,患水腫。由于氣虛少運,膀胱失利,非旦晚可愈,耐性服藥,庶可奏效。

黨參 黃 生冬術(shù) 大腹皮 蘇梗 砂仁殼 橘紅 茯苓 澤瀉 姜皮

又,前方添歸身、白芍、煨木香,減砂仁殼、蘇梗,有效,腳腫退,腹脹寬,制丸劑可以收功。

沈(二十) 瘧后面浮腳腫,脈來沉澀,用上下分消法。

蘇葉 羌活 防風(fēng) 茯苓 澤瀉 苡仁 橘皮 香附 砂仁殼 姜皮 西河柳

易漏,故頻飲頻溺,所有精氣,隨水下注,從膀胱而出,如米泔者精液也,如酒酵者精氣也。如此日夜發(fā)熱,豈止 羸?體質(zhì)薄弱,鮮不免者。前方雖效,然非大補腎陰,終歸復(fù)萌,乃去石膏、黃連,又服三十劑,肌肉漸復(fù),目明如舊。

鄔(五九) 初夏入山買竹,逾月方回,歷夏秋肌肉消煉,肥體忽成瘦軀,兼之兩足痹痛,行步艱難,數(shù)延醫(yī)治;蛞詾樘,或視為濕,服藥數(shù)十,兩目昏花,視小如大,勢日沉重,彼有鄰人為櫛工者,言予能治,即求延醫(yī)。六脈洪實帶弦,因其向肥忽瘦,意非消癥乎?即問能飲若幾,小便幾?答曰∶入山買竹,天氣初熱,煩渴喜飲,至今仍咽喉干燥,時時啜茶方妙,少頃即欲小便。復(fù)問小溲著干土上有沙起否?曰∶未試,惟解坑內(nèi)見泡沫高起數(shù)寸。予曰∶君半年來肌肉日削,從此而去,古人以飲一溲二,名為上消。由于亢陽,非大寒之劑,不足與焉。

石膏(一兩)川連(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黃柏(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五分) 熟地(四錢) 生地(三錢) 天冬(二錢) 麥冬(二錢) 板(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服四劑,燥渴小便泡沫稍減,目清大半。因問余曰∶從前服藥數(shù)十,病日有加,今只服四劑,何效如是之速?予曰∶君陽體陽脈,入山陽時,經(jīng)營勞頓。又喜火酒,五內(nèi)之火俱動,燥渴作矣。凡飲食入胃,熟腐水谷,游行精氣,上輸于肺,水精四布,下歸膀胱,通調(diào)水道,小便出焉。其間升降灑陳,原有一番工夫。今臟腑有火,如燥土沃水,易漏不滋,即大其制,修丸常服,將及一年,足痹亦痊。鄔之得生,皆出櫛工之賜也!

張(五六) 大腹左邊起塊如掌,納大減,脈微細(xì)。此為情懷不暢,氣血皆郁,五積之形已彰。幸春起至初冬,不為沉痼,當(dāng)先推氣分,越鞠丸意。

茅術(shù)(一錢) 枳實(一錢五分) 神曲(二錢炒) 撫芎(一錢五分) 香附(二錢) 黑梔(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 老姜汁(一匙)

又前方三服,開郁運氣,有形之積已得軟小,乘勢推蕩,脈之細(xì)極,總因氣血凝滯使然。

莪術(shù)(一錢五分炒) 枳實(一錢五分) 神曲(一錢炒) 桂枝(五分) 香附(三錢) 青皮(一錢) 濃樸(一錢炒) 加老姜汁(一匙) 食鹽(少許)

又,經(jīng)云∶“大積大聚,衰其大半而止!苯癫∪チ,納食加倍,否己成泰,設(shè)關(guān)防賊,似不可缺。

黨參(一錢五分) 生于術(shù)(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橘皮(一錢) 香附(二錢) 郁金(一錢) 桂枝木(五分) 炙草(四分)

產(chǎn)后

某氏 產(chǎn)后起腹痛便溏,時兼痢下,脈細(xì)而虛,當(dāng)從脾家所喜。

茅術(shù)(八分) 濃樸(八分) 橘皮(八分) 茯苓(二錢) 谷芽(二錢) 砂仁殼(一錢五分)白芍(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四服愈大半,改用香砂六君而痊。

某氏 產(chǎn)后大便燥結(jié),當(dāng)氣血雙補。

黃 (四錢蜜炙) 熟地(五錢) 歸身(二錢) 橘皮(一錢) 蘇子(一錢五分) 煨姜(二片)

四服不但便通,神亦旺。

許氏(二七) 產(chǎn)才三朝,腹痛身熱,系惡露留阻,當(dāng)生化法。

當(dāng)歸 川芎母草 香附 棠球子 炮姜 炙草 兩服愈。

調(diào)經(jīng)

俞女(十九) 患月信不調(diào),不時氣逆沖胸,迷悶嘔吐,甚至神昏發(fā)厥,脈大而澀。癥似木乘土,因脈不合癥,視其面色,并無憂怒之形。緣詢病起幾時,自述前歲飲井水停經(jīng),旋起腹脹,后經(jīng)通而氣沖之病作矣。予既得其情,即處一方,以溫經(jīng)逐瘀利氣,三法并施。

炮姜(八分) 歸尾(二錢酒潤) 艾葉(一錢五分) 大黃(三錢酒潤遲入) 枳實(一錢五分) 延胡索(一錢五分) 香附(二錢) 橘皮(一錢) 仁(二錢) 紅花(一錢)

時適行經(jīng)之期,服兩劑,所下瘀塊甚多,胸寬腹和,不知病之去向矣。惟覺形軟,診其脈無澀大之象,三載沉痼,應(yīng)手取效,下法不可不知,改調(diào)補氣血方,女母不勝欣悅而返。

血崩

沈氏(二八) 小產(chǎn)后一月,血崩不止。

黨參(二錢) 蒸于術(shù)(一錢五分) 枸杞(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山藥(二錢炒)菟絲子餅(二錢) 杜仲(一錢五分鹽水炒) 荊芥炭(一錢) 炙草(三分)

服兩劑即愈,此方治挾虛崩漏多效。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