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對名稱:
肉桂、
當歸 性味: 肉桂、辛甘、熱。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肉桂:辛甘、熱。歸腎、脾、膀胱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肉桂:補元氣,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1、月經(jīng)不調,
腹痛。2、寒濕痹痛、肌膚麻木、關節(jié)不利。
作用分類: 溫里藥
配伍機制: 肉桂善溫經(jīng)散寒。當歸善調經(jīng)活血補血。二藥配伍,互補為用,溫經(jīng)散寒,調經(jīng)止痛效力增強。
用法用量: 肉桂:3-9g。當歸:9-15g。
臨床應用: 肉桂: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
亡陽虛脫,腹痛
泄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jīng)閉百瘕,
流注,陰疽,及虛陽浮越,
上熱下寒。當歸:治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腹痛,
癥瘕積聚,
崩漏;血虛
頭痛,
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
癰疽瘡瘍,跌打損傷。
藥對出處: 肉桂配當歸,見于《景岳全書》
右歸丸。
各家論述: 《本草正》:“桂,善平肝木之陰邪,而不知善助肝膽之陽氣,惟其味甘,故最補脾土,凡肝邪克士而無火者,用此極妙。與參、附、
地黃同用,最降虛火,及治下焦元陽虧乏;與當歸、
川芎同用,最治婦人產(chǎn)后血瘀兒枕痛,及小兒豆疹虛寒,作癢不起。”
藥對名稱:
香附、當歸
性味: 香附:辛微苦甘、平。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香附:歸肝、三焦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香附:理氣解郁,止痛調經(jīng)。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月經(jīng)不調,小腹脹痛,或胸脅刺痛、乳房脹痛。
作用分類: 理氣藥
配伍機制: 香附疏肝理氣,止痛調經(jīng)。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二藥配伍,一理氣一和血,互補為用,氣血共理,則疏肝和血、調經(jīng)止痛效力增強。
用法用量: 香附:9-15g。當歸:9-15g。
臨床應用: 香附:治
肝胃不和,氣郁不舒,胸腹脅肋脹痛,痰飲痞滿,月經(jīng)不調,崩漏
帶下。當歸:治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腹痛,癥瘕積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
藥對出處: 香附配當歸,見于《儒門事親》當歸散。
各家論述: 《本草綱目》:“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脜ⅰ⑿g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蓖鹾霉牛弧跋愀,凡氣郁血氣必用之,炒黑能止血,治崩漏,多用亦能走氣!崩铌剑骸爱敋w頭,止血而上行;身養(yǎng)血而中守;梢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
藥對名稱: 川芎、當歸
性味: 川芎:辛、溫。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川芎:歸肝、膽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川芎:行氣開郁,祛風燥濕,活血止痛。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小腹冷痛,惡露不行,月經(jīng)不調,
痛經(jīng)。
作用分類: 活血祛瘀藥
配伍機制: 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經(jīng),氣中之血藥也。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圣藥。二藥配伍,互補為用,活血。養(yǎng)血、行氣三者并舉,且潤燥相濟,當歸之潤可制川芎之燥;川芎之燥又可制當歸之膩,使祛瘀而不傷氣血,補血而不致氣滯血瘀。從而起到活血祛瘀、養(yǎng)血和血功效。
用法用量: 川芎:6-9g。當歸:9-20g。
臨床應用: 川芎:治風冷頭痛眩暈,
脅痛腹疼,寒痹筋攣,經(jīng)閉,雄產(chǎn),產(chǎn)后瘀阻疼痛,癰疽瘡瘍。當歸:治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腹痛,癥瘕積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
藥對出處: 川芎配當歸,見于《傅青主男女科》
生化湯。
各家論述: 《醫(yī)宗金鑒》:“當歸、川芎為血分之主藥,性溫而味甘辛,以溫能和血,甘能補血,辛能散血,古人俱必以當歸君川芎,或一倍或再倍者,蓋以川芎辛竄,捷于升散,過則傷氣,故寇宗奭曰,不可單服、久服,亦此義也。然施之于氣郁血凝,無不奏效。故用以佐當歸而收血病之功,使瘀去新生,血各有所歸也!
藥對名稱: 益
母草、當歸
性味:
益母草:辛苦、涼。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益母草:歸
心包、肝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益母草:活血,祛瘀,調經(jīng),消水。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1、胞脈瘀阻,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
產(chǎn)后惡露不下。2、跌打損傷。
作用分類: 活血祛瘀藥
配伍機制: 益母草活血調經(jīng)、通脈止痛,有利尿消腫,通心脈、胞脈作用。當歸補血活血,作用溫和,活血而不耗散,補血而不滋膩,也有通心脈、胞脈作用。二藥配伍,相須為用,活血調經(jīng)、通脈止痛效力大增。
用法用量: 益母草:9-30g。當歸:6-15g。
臨床應用: 益母草:治月經(jīng)不調,胎漏
難產(chǎn),胞衣不下,
產(chǎn)后血暈,瘀
血腹痛,崩中漏下,
尿血,瀉血,癰腫瘡瘍。當歸:治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腹痛,癥瘕積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
藥對出處: 益母草配當歸,見于《醫(yī)學入門》加味益母草丸。
各家論述: 《本草蒙筌》:“益母草,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藥性論》:“當歸,破宿血,主女子崩中,女人瀝血
腰痛,止痢腹痛!
藥對名稱:
澤蘭、當歸
性味: 澤蘭:苦辛、微溫。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澤蘭:歸肝、脾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澤蘭:活血,行水。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1、痛經(jīng)、經(jīng)閉。2、跌打損傷、瘀腫疼痛。
作用分類: 活血祛瘀藥
配伍機制: 澤蘭、當歸皆能活血、調經(jīng)、行水。而澤蘭長于行血通經(jīng),暢達膚竅,除
水腫,走而不守,攻而不益。當歸長于補血調經(jīng),調經(jīng)為首,攻補兼?zhèn)洌θ。二藥合用,活血祛瘀,調經(jīng)止痛力加強,遂為婦科上劑。
用法用量: 澤蘭:6-15g。當歸:6-20g
臨床應用: 澤蘭:治癥瘕,產(chǎn)后瘀血腹痛,身面浮腫,跌撲損傷,金瘡,癰腫。當歸:治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腹痛,癥瘕積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
藥對出處: 澤蘭配當歸,見于《雞峰普濟方》
澤蘭湯。
各家論述: 《本經(jīng)逢原》:“澤蘭,主金瘡癰腫瘡膿,皆取散血之功,為婦科之要藥。更以穹、歸、
童便佐之,功效勝于益母。”
藥對名稱:
酸棗仁、當歸
性味: 酸棗仁:甘、平。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酸棗仁:歸心、脾、肝、膽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酸棗仁:養(yǎng)肝,寧心,安神,斂汗。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1、心神不安,
失眠,
健忘,多夢。2、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
作用分類: 安神藥
配伍機制: 酸棗仁入心經(jīng),有
養(yǎng)心安神,益氣斂汗作用。當歸入肝經(jīng),有補血活血,調經(jīng)的作用。二藥合用,互補為用,心肝共益,神安經(jīng)調。
用法用量: 酸棗仁:10-20g。當歸:6-20g。
臨床應用: 酸棗仁:治虛煩不眠,驚悸,
怔忡,煩渴,虛汗。當歸:治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腹痛,癥瘕積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
藥對出處: 酸棗仁配當歸,見于《濟生方》歸脾腸。
各家論述: 《本草切要》:“酸棗,性雖收斂而氣昧平淡,當佐以他藥,方見其功,如佐歸、參,可以斂心;佐歸、芍,可以斂肝;佐歸、術,可以斂脾;佐歸、麥,可以斂肺;佐歸、柏,可以斂腎;佐歸、苓,可以斂腸、胃、膀胱;佐歸、芪,可以斂氣而灌溉營衛(wèi);佐歸、地,可以斂血而營養(yǎng)真陰!
藥對名稱:
人參、當歸
性味: 人參:甘微苦、溫。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人參:歸脾、肺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人參: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1、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月經(jīng)量少色淡。2、
心悸、失眠、健忘。
作用分類: 補氣藥
配伍機制: 人參善補臟腑氣,補氣力最峻。當歸善補血、活血。二藥合用,益氣補血,互補互生,氣血雙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共奏補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之功。
用法用量: 人參:6-10g。當歸:6-15g。
臨床應用: 人參: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
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
陽痿,尿頻,
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當歸:治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腹痛,癥瘕積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
藥對出處: 人參配當歸,見于《薛氏醫(yī)案》
八珍湯。
各家論述: 《得配本草》:“人參,得當歸活血!
藥對名稱:
黃芪、當歸
性味: 黃芪:甘、微溫。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黃芪:歸肺、脾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黃芪:生用:益衛(wèi)固表,利
水消腫,托毒,生。恢擞茫貉a中益氣。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1、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痛經(jīng),胎動不安。2、心悸怔忡,失眠,健忘。
作用分類: 補氣藥
配伍機制: 黃芪長于補氣,氣旺以生血。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二藥合用,血旺能載氣,氣足能生血。
用法用量: 黃芪:10-30g。當歸:9-20g。
臨床應用: 黃芪:生用:治自汗,
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炙用:治內傷勞倦,脾虛泄瀉,
脫肛,氣虛血脫,崩帶,及一切氣衰血虛之證。當歸:治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腹痛,癥瘕積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
藥對出處: 黃芪配當歸,見于《內外傷辨惑論》
當歸補血湯。
各家論述: 《湯液本草》:“當歸,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若全用,在參、芪皆能補血!
藥對名稱:
鹿茸、當歸
性味: 鹿茸:甘咸、溫。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鹿茸:歸肝、腎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鹿茸: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1、腰膝痠軟,
耳鳴,月經(jīng)不調。2、小兒發(fā)育不全。
作用分類: 補陽藥
配伍機制: 鹿茸善壯陽,補精血,陽中孕陰。當歸善補血活血,調經(jīng)通脈。二藥一壯陽,一補血;一固陽攝陰,一活血通脈;パa為用,陽旺陰復,經(jīng)調脈通。二藥配伍,壯陽補血、通脈調經(jīng)效力增強。
用法用量: 鹿茸:2-5g。當歸:6-15g。
臨床應用: 鹿茸:治虛癆羸瘦,精神倦乏,眩暈,
耳聾,目暗,腰膝痠痛,陽痿,滑精,子宮虛冷,崩漏,帶下。當歸:治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腹痛,癥瘕積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
藥對出處: 鹿茸配當歸,見于《濟生方》黑丸。
各家論述: 《本草綱目》:“鹿茸,生精補髓,養(yǎng)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薄侗静菡罚骸爱敋w,其味甘而重,故能養(yǎng)營養(yǎng)血,補氣生精,安五臟,強形體,益神志,凡有形虛損之病無所不宜!
藥對名稱: 當歸、
熟地黃
性味: 當歸:甘辛、溫。熟地黃:甘、微溫。
歸經(jīng): 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熟地黃:歸肝、腎經(jīng)。
功效: 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熟地黃:滋陰,補血。
主治: 月經(jīng)不調,胎動不安,崩漏。
作用分類: 補血藥
配伍機制: 二藥均為補血藥。當歸長于補血和血而又調經(jīng)止痛。熟地黃善滋陰而養(yǎng)血調經(jīng)。二藥配伍,相須為用,共奏滋補陰精,養(yǎng)血調經(jīng)之功。
用法用量: 當歸:6-20g。熟地黃:9-20g。
臨床應用: 當歸:治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腹痛,癥瘕積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熟地黃:治陰虛血少,腰膝痿軟,勞嗽骨蒸,
遺精,崩漏,月經(jīng)不調,消渴,溲數(shù),耳聾,目昏。
藥對出處: 當歸配熟地黃,見于《雞峰普濟方》萬病丸。
各家論述: 《韓氏醫(yī)通》:“當歸主血分之病,川產(chǎn)力剛可攻,秦產(chǎn)力柔益補。凡用本病宜酒制,而痰獨以
姜汁浸透,導血歸源之里,熟地黃亦然!
藥對名稱: 當歸、
附子 性味: 當歸:甘辛、溫。附子:辛甘、熱、有毒。
歸經(jīng): 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附子:歸心、脾、胃經(jīng)。
功效: 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附子:回陽補火,散寒除濕。
主治: 1、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2、
胸痹,
心痛。
作用分類: 補血藥
配伍機制: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jīng)止痛。附子溫陽散寒止痛,純陽無阻之品。二藥一補血一散寒,一溫經(jīng)一調經(jīng),互補為用,血復陽回,脈腸經(jīng)調。當歸滋潤可制附子溫燥,附子溫通可助當歸活血通經(jīng)。二藥配伍,助陽溫經(jīng)、補血活血、散寒止痛效力顯著,
用法用量: 當歸:10-15g。附子:6-12g。
臨床應用: 當歸:治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腹痛,癥瘕積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附子: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
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痿躄拘攣,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藥對出處: 當歸配附子,見于《簡易方論》小
溫經(jīng)湯。
各家論述: 《湯液本草》:“當歸,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陽,以其脾裹血;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從桂、附、茱萸則熱;從
大黃、
芒硝則寒!
藥對名稱: 當歸、
阿膠 性味: 當歸:甘辛、溫。阿膠:甘、平。
歸經(jīng): 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阿膠:歸肺、肝、腎經(jīng)。
功效: 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阿膠:滋陰補血,安胎。
主治: 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經(jīng)少色淡,面色痿黃。
作用分類: 補血藥
配伍機制: 當歸、阿膠均為補血之品。當歸長于活血調經(jīng),活血而不耗散,補血而不滋膩;阿膠長于止血,性滋膩。二藥互補互制,當歸活血可抑阿膠滋膩之性,當歸炒炭可助阿膠止血之力。二藥配伍,活血補血止血。
用法用量: 當歸:6-20g。阿膠:6-15g烊化。
臨床應用: 當歸:治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腹痛,癥瘕積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阿膠:血虛,
虛勞咳嗽,
吐血,衄血,
便血,婦女月經(jīng)不調,崩中,胎漏。
藥對出處: 當歸配阿膠,見于《千金方》及《太平圣惠方》阿膠散。
各家論述: 《湯液本草》:“《活人書》
四物湯加減例,妊娠下血者加阿膠!
藥對名稱:
何首烏、當歸
性味: 何首烏:苦甘澀、微溫。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何首烏:歸肝、腎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何首烏:補肝,益腎,養(yǎng)血,祛風。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1、眩暈,心悸,怔仲,或月經(jīng)不調,崩漏。2、冠心病,高血脂癥,
動脈粥樣硬化。
作用分類: 補血藥
配伍機制: 何首烏補腎益精,有益心腎,通心脈的作用。當歸長于活血補血,調經(jīng)通心脈。二藥配伍,相須為用,養(yǎng)心益肝,補血通脈,潤腸通便效力增強。
用法用量: 何首烏:9-30g。當歸:6-15g。
臨床應用: 何首烏:治肝腎陰虧,發(fā)須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痠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
慢性肝炎,癰腫,
瘰疬,腸風,
痔疾。當歸:治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腹痛,癥瘕積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
藥對出處: 何首烏配當歸,見于《積善堂經(jīng)驗方》
七寶美髯丹。
各家論述: 《重慶堂隨筆》:“何首烏,內調氣血,外散瘡癰,功近當歸,亦是血中氣藥。第當歸香竄,主血分風寒之病,首烏不香,主血分風熱之疾為異耳。”
藥對名稱:
白芍、當歸
性味: 白芍:苦、酸、微寒。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白芍:歸肝、脾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斂陰收汗。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妊娠腹痛。
作用分類: 補血藥
配伍機制: 白芍補血斂陰,柔肝和營。當歸補血活血,止痛。白芍酸收性和,守而不走;當歸辛香性開,走而不守。二藥配伍,一守一行,一開一合,動靜結合,補血而不滯血,活血而不耗血。合用共奏養(yǎng)血補血、養(yǎng)肝止痛之功。
用法用量: 白芍:9-15g。當歸:9-15g。
臨床應用: 白芍:治胸腹脅肋疼痛,瀉利腹痛,自汗盜汗,陰虛
發(fā)熱,月經(jīng)不調,崩漏帶下。當歸:治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腹痛,癥瘕積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瘍,跌打損傷。
藥對出處: 白芍配當歸,見于《金匱要略》當歸
芍藥散。
各家論述: 《成方切用》李志庸點校:“腹痛者,正氣不足,使陰得乘陽而水氣勝土,脾郁不伸,郁而求伸,土氣不調,則急痛矣。故以歸。芍養(yǎng)血,苓、術扶脾,
澤瀉瀉其有余之舊水,川芎暢氣欲遂之血氣!
藥對名稱:
吳茱萸、當歸
性味: 吳茱萸:辛、苦、溫、有毒。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吳茱萸:歸肝、胃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吳茱萸:散寒止痛,下氣止嘔。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1.沖任虛寒之月經(jīng)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等癥。2.肝經(jīng)寒滯所致的疝氣疼痛。
作用分類: 溫里藥
配伍機制: 吳茱萸辛熱燥烈,首歸于肝,兼入脾胃,疏肝行氣,溫中散寒。性善下行而溫肝腎,暖胞宮。當歸辛甘而溫,味重質潤,既補血又行血,血中之氣藥,為婦科養(yǎng)血調經(jīng)所常用。二藥同用,吳茱萸溫散,當歸行血助之;當歸溫補。吳茱萸溫經(jīng)而行之,吳茱萸得當歸溫散而不傷陰血,當歸得吳茱萸升血而不礙血行,相輔相助,剛柔相濟,溫經(jīng)活血,調經(jīng)止痛之功甚著。
用法用量: 吳茱萸:6-10g。當歸:6-30g。
臨床應用: 本藥對以治沖任虛寒,瘀血阻滯所致的月經(jīng)不調,
閉經(jīng),久不受孕等癥,F(xiàn)仍為婦科調經(jīng)助孕之妙藥。
藥對出處: 吳茱萸、當歸伍用,出自《金匱要略》溫經(jīng)湯。
藥對名稱:
升麻、當歸
性味: 升麻:甘、辛、微苦、涼。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升麻:歸肺、脾、胃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升麻:升陽,發(fā)表,透疹,解毒。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血虛氣弱之大
便秘結不通,伴見頭暈乏力氣短懶言,舌淡少苔,脈沉細無力。
作用分類: 潤下藥
配伍機制: 升麻甘辛微寒,輕浮上行,既能升散,又能清泄,而更以升舉清陽之氣為長。當歸甘補辛散,苦泄溫通,為血中之氣藥,既能補血,又能活血,可用治一切
血證。二藥伍用,升麻升舉清陽,清氣得升則濁氣得降,輔以當歸養(yǎng)血潤燥化腸,俾潤腸通便之功增強。
用法用量: 升麻:6-12g。生當歸:10-20g。
藥對名稱: 當歸、
肉蓯蓉 性味: 當歸:甘辛、溫。肉蓯蓉:甘酸咸、溫。
歸經(jīng): 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肉蓯蓉:歸腎、大腸經(jīng)。
功效: 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肉蓯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
主治: 1.年老、氣虛、產(chǎn)后津液不足、血虛腸燥之大便秘結。2.溫熱病后期,津液虧損,腸燥便秘,且無力排便者。
作用分類: 潤下藥
配伍機制: 當歸甘溫,功可補血養(yǎng)血,其性油潤,氣輕而辛,也可潤腸通便。肉蓯蓉味甘咸而性溫,有溫和的補腎助陽作用。其質柔潤,并能溫潤滑腸。二藥相伍,既可補腎益血,又能潤腸通便,寓瀉于補,故有降下無傷陽氣,溫潤不灼陰液之特點。
用法用量: 當歸:10-15g。肉蓯蓉:15-60g。
臨床應用: 肉蓯蓉甘而微溫,咸而質潤,具有補陽而不燥,滋潤而不膩的特點。故既能溫通腎陽補腎虛,又能潤腸通腑治便秘,補而不峻,其力和緩。
藥對名稱: 當歸、
半夏 性味: 當歸:甘辛、溫。半夏:辛、溫、有毒。
歸經(jīng): 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半夏:歸脾、胃經(jīng)。
功效: 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主治: 血虛痰盛之咳喘,癥見久病咳嗽氣急,痰涎較多,咽喉干燥,大便秘結等。
作用分類: 降氣藥
配伍機制: 當歸甘潤溫通,辛散苦降。潤肺金之燥,緩肝木之急;半夏辛散降逆,溫燥化痰,為和脾胃降逆化痰之要藥。二藥相制為用,當歸制半夏之辛燥,以防傷陰耗氣。共奏養(yǎng)血潤燥、降氣化痰之效。
用法用量: 當歸:9-15g。半夏:6-9g。
藥對名稱:
赤小豆、當歸
性味: 赤小豆:甘酸、平。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赤小豆:歸心、小腸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赤小豆:利尿消腫,清熱利濕退黃,解毒排膿。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1.濕熱蘊毒所致先血后便的“
臟毒”、“腸風”等癥。2.腸癰、肺癰。3.濕熱下注之
陰癢、陰腫等。4.
狐惑病。
作用分類: 活血祛瘀藥
配伍機制: 赤小豆甘酸偏涼,性善下行,有清熱利濕,行血排膿之功。當歸補血活血,祛腐生新。二藥伍用,具有清熱利濕,和血排膿之功。
用法用量: 赤小豆:15-30g。當歸:10-15g。
臨床應用: 現(xiàn)臨床主要用于濕熱蘊毒所致下焦病變。應用時宜將赤小豆先浸,令芽出,后曝干,再與當歸等分,共研末為散,另以開水或再加醋適量調服。
藥對出處: 赤小豆、當歸伍用,名曰赤小豆當歸散,出自《金匱要略》,主治先血后便之近血和狐惑病。
藥對名稱: 當歸、
桃仁
性味: 當歸:甘辛、溫。
桃仁:苦甘、平。
歸經(jīng): 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桃仁:歸心、肝、大腸經(jīng)。
功效: 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桃仁:破血行氣,潤燥滑腸。
主治: 1.血瘀或兼血虛之月經(jīng)不調、閉經(jīng)、痛經(jīng)等。2.血虛腸燥大便秘結。
作用分類: 活血祛瘀藥
配伍機制: 當歸補血養(yǎng)血力佳,又能行血和血。桃仁為活血破瘀常用之品。當歸得桃仁,活血祛瘀之力加強;桃仁得當歸,活血之中又有養(yǎng)血之功。二藥合用,相使配對,使活血化瘀力增強,且有祛瘀而不傷血,養(yǎng)血補虛而無礙瘀之妙。故常用于治療血瘀血虛之多種病證。另外,二藥又均有潤腸通便之功,配伍后作用協(xié)同,相得益彰。
用法用量: 當歸:1O克。桃仁:10g。
各家論述: 章次公經(jīng)驗本藥對對
胃脘痛、潰瘍病胃脘痛確有效驗。不僅止痛效好,且可促進潰瘍病灶的修復。尤胃脘痛已久伴有瘀血者為宜「上海中醫(yī)藥雜志(3):4,1984;《章次公醫(yī)案》」。對慢性結腸炎,大便干結如羊矢,外裹粘凍膿血者有較好養(yǎng)血、潤腸燥、排膿作用「上海中醫(yī)藥雜志(7):3,1984」。
黃文東用其治療慢性腸炎
腹瀉,血瘀腸絡,頗有效驗[上海中醫(yī)藥雜志(3):3,1984」。臨證時若遇年老體弱或產(chǎn)后便秘,可取此二藥煎汁,加
白蜜沖服,常獲良效。
藥對名稱: 當歸、
荊芥 性味: 當歸:甘辛、溫。荊芥:辛、溫。
歸經(jīng): 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荊芥:歸肺、肝經(jīng)。
功效: 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荊芥:發(fā)表,祛風,理血;炒炭止血。
主治: 1.腸風下血、痔瘡便血。2.血虛生風,手足瘈疭或皮膚瘙癢。
作用分類: 止血藥
配伍機制: 當歸功善補血和血,荊芥善祛血中之風,若炒炭入藥,又具止血之功!侗静輩R言》云:“凡一切失血之證,已止未止,欲行不行之勢,以荊芥之炒黑,可以止之”。因此,當歸與荊芥合用,則養(yǎng)血祛風;當歸與荊芥炭合用,則養(yǎng)血和血,祛風止血。
用法用量: 當歸:10g。荊芥:10g。
臨床應用: 現(xiàn)多用血虛生風癥,而當歸與荊芥炭伍用,對腸風下血而有血虛癥狀者,療效顯著。
藥對出處: 當歸、荊芥伍用,方見《婦人良方》交加散,主治產(chǎn)后血虛,風動暈仆,不省人事。
藥對名稱:
桑寄生、當歸
性味: 桑寄生:苦甘、平。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桑寄生:歸肝、腎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濕,通經(jīng)絡,益血,安胎。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1.肝腎不足,精血虛損之胎漏、胎動不安。2.肝腎不足,
月經(jīng)后期,閉經(jīng),不孕等。
作用分類: 補血藥
配伍機制: 桑寄生、當歸配伍,是臨床常用養(yǎng)血
安胎藥對之一。桑寄生得桑之余氣所生,功專補腎養(yǎng)肝,顧先天之本,精血充足則胎孕發(fā)育有源。當歸功專補血養(yǎng)血,令血盛以養(yǎng)胎,并有和血之力,生血中有運血之功。二者合用,共奏補腎益肝,養(yǎng)血安胎之功。
藥對名稱: 當歸、
柏子仁 性味: 當歸:甘辛、溫。柏子仁:甘、平。
歸經(jīng): 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柏子仁: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潤暢通便。
主治: 1.陰血虛弱所致面色萎黃,心悸心慌,失眠少寐。2.陰血虧少腸燥便秘。3.血虛生燥生風致頭發(fā)枯燥脫落。
作用分類: 安神藥
配伍機制: 當歸辛甘而溫,功專養(yǎng)血和血,尤以養(yǎng)血力佳。柏子仁甘平質潤,有養(yǎng)血安神,潤燥通便之功。二藥同用,相使配對,當歸為主,柏子仁為輔,加強補血養(yǎng)血之力,而達安神定志之效。且養(yǎng)血潤燥、行血祛風,有一定的潤膚澤發(fā)作用。
用法用量: 當歸:10g。柏子仁:10-12g。
用法用量: 當歸:10g。桑寄生:15-20g
藥對名稱:
桂枝、當歸
性味: 桂枝:辛、甘、溫。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桂枝:歸心、肺,膀胱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桂枝:發(fā)汗解肌,溫經(jīng)通脈。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血虛挾寒證。癥見:手足厥寒,麻木不仁,或手足
凍瘡,或四肢關節(jié)痹痛,逢熱則緩,婦人
月經(jīng)過少,色淡,行經(jīng)腹痛,伴有面色無華、舌質淡白,苔薄膩、脈細遲等。
作用分類: 相反藥
配伍機制: 桂枝辛甘溫,《別錄》載“溫筋通脈”。當歸甘辛溫,《本草綱目》載“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和血補血”。兩藥同用,功擅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
用法用量: 桂枝:5-10g。當歸:10g。
臨床應用: 血虛甚者,加川芎、
雞血藤;寒盛陽虛者,加
細辛、附子。
藥對名稱: 當歸、大黃
性味: 當歸:甘辛、溫。大黃:苦、寒。
歸經(jīng): 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大黃:歸胃、大腸、肝經(jīng)。
功效: 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大黃: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
主治: 血虛血瘀證。癥見: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或見腫塊,疼痛拒按,痛處不移,或有脅肋疼痛,綿綿不休,痛有定處,舌質淡白有
紫斑,脈細澀等。
作用分類: 相反藥
配伍機制: 當歸甘辛溫,為補血活血要藥,《大明本草》載“破惡血,養(yǎng)新血”之用。大黃苦寒入血分,為活血行瘀要藥,有“
將軍”之稱。兩藥同用,功擅養(yǎng)血祛瘀。
用法用量:
生大黃:5-10g。制大黃10g。當歸:10g。
臨床應用: 脅肋病變者,加
柴胡以引經(jīng);頭部病變者,加川芎以引經(jīng);下半身病變者,加
牛膝以引經(jīng)。
藥對名稱:
蜈蚣、當歸
性味: 蜈蚣:辛、溫、有毒。當歸:甘辛、溫。
歸經(jīng): 蜈蚣:歸肝經(jīng)。當歸: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蜈蚣:祛風,定驚,攻毒,散結。當歸:補血和血,調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
主治: 虛痹證。癥見:痹證日久,反復發(fā)作,局部變形,屈伸困難,伴有面黃少華,心悸乏力,舌質淡白,脈小弱等。
作用分類: 相須藥
配伍機制: 蜈蚣辛溫有毒,有熄風、化痰、祛瘀、解毒之功;而蜈蚣的扶正補虛功能,鮮為人知。當歸甘辛溫,能補血調經(jīng)、活血止痛,《本草綱目》載“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兩藥同用,功擅扶正養(yǎng)血,祛風通絡。
用法用量: 蜈蚣:1-3g。當歸:10-15g。
臨床應用: 血虛甚者,加
赤芍、白芍、
生地。
對當歸的認識有這樣一個資料,供參考,可以用之印證以上對藥正確與否.
處方用名:當歸
傳統(tǒng)本草認為:
性味:甘,辛,溫。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脾經(jīng),心經(jīng)。
功用:活血,補血調經(jīng)止痛,潤腸。
特異功能研究:
歸區(qū):歸于人體細胞外的空間。
功效:能增加細胞外空間濃度,壓力,能量,促使細胞外能量物質回歸到細胞內部,增加細胞內物質,促進物質運動,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補而不停。對漢療血虛,氣虛,血少,便秘,有較好療效。治療血虛,紅帶,增加人體的動力,使氣血暢通潤腸。能增加左心房,左心室的動脈血輸向量,增加營血功能。
性能:
舌辨:舌裂無苔色淡者均可用之。
脈象:脈搏沉澀而遲或沉而無力的均可用。
面色:
季節(jié)氣候:
場象:細胞內或血管內場象濃度不足或暗淡時均可選用。
兩便:血虛腸燥而引起的便秘用之。便稀則不用或少用。
禁忌:。
用量: 5g——15g。當歸用量少于15g,活血,補血的作用大,多于15g時,潤腸通便,祛風濕的作用加大。
配伍:
1。當歸加
白術:治療老年性氣血雙虛引起的便秘。
2.當歸加白芍:能加速物質的回收,治療心,
肝血虛引起的心悸,眩暈。
3.當歸加黃芪,人參:治療氣血雙虛之癥。
4.當歸加香附,桃仁
紅花:治療氣滯,血瘀引起的痛經(jīng),閉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等疾病。
5.當歸加肉桂,
艾葉:治療寒凝血滯的婦女科痛,涼之癥。
6.當歸加赤芍,
丹皮:治療血熱引起的婦科不調。
7.當歸加
郁金,香附:治療氣血郁滯而引起的兩肋部,胸腔部疼痛。
8.當歸加桂枝,白芍:治療虛寒之癥,腹痛等細胞活力不足,物質不足之癥。
9.當歸加川芎,
白芷:治療血滯兼寒導致的頭痛。
10.當歸加
羌活,桂枝,大艽:治療風濕痹痛,肢體麻木。
11.當歸加雙花,
連翹:活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治療瘡瘍,癰疽等。
本文轉自圣繼先生在
傷寒論壇發(fā)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