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黃 芪
黃芪,又名
黃耆。李時珍稱它為“補藥之長”,古籍列為上品,藥用其干燥的根,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力大功宏、使用范圍廣的著名補藥。古醫(yī)書說它有五補:一補諸虛不足,二益元氣,三壯脾胃,四去肌熱,五排膿止痛。許老臨證善用黃芪,將其功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茲略述如下。
1 益元氣,補肺脾,多與
人參、
肉桂合用。黃芪味甘性微溫,無毒,歸脾、肺經。善補脾肺氣足,則一身之氣皆旺,故《中醫(yī)大辭典》為其:“大補元氣。對于脾
肺氣虛,元氣不足,倦怠乏力,虛餒少氣,食少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脈弱者,常以黃芪與人參、配用。參、芪合用,溫壯元氣之力更宏,肉桂溫腎助陽,且善鼓舞氣血運行。前人嘗謂氣虛不愈,諸藥不效者,惟有益脾補腎。以上三藥合用,兩顧脾腎兼以保肺,所以對真元不足,陽氣偏虛之候甚宜。
2補元氣,生陽氣,多與
白術、
柴胡同用。黃芪味輕氣浮,秉性升發(fā),既能補肺脾之氣,又善升舉陽氣,為補氣生陽的要藥。正如《本草正義》所云:“黃耆,補益中土,溫養(yǎng)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迸R證時對于中氣不足,氣虛下陷,癥見食少腹脹,倦怠少氣,
腹瀉脫肛、臟器下垂及婦女崩帶者,常以之配合白術,柴胡同用,共奏補氣升提之功。
3補
虛勞,解肌熱,多與
桂枝、
丹皮配用。李東垣首倡“氣虛
發(fā)熱”,并創(chuàng)立甘溫除大熱之法。許老認為所謂氣虛發(fā)熱,實則氣陰兩虧之肌熱治療時喜用
補中益氣湯合加減八味丸化裁,優(yōu)推崇黃芪、肉桂、丹皮三藥。認為黃芪補氣之中具有外透達表之性,善于益元氣,瀉陰火,解肌熱;肉桂常以桂枝易之,則更具散肌熱之功;丹皮苦辛氣香,藥性寒涼,清透陰份浮熱,三者合用,補虛解熱,實乃虛勞發(fā)熱之佳品。
4固表止汗,多與
牡蠣、
浮小麥同用。黃芪功擅補益脾肺,實腠合營,固表止汗。凡表虛不固,虛汗外泄者,乃必備之品。故《本草正義》謂“其皮直達人之肌表肌肉,固護衛(wèi)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是為神劑,”對于體虛
自汗、
盜汗之證,許老首選黃芪益氣實衛(wèi),固表止汗,伍以煅牡蠣益陰潛陽,固澀止汗;浮小麥味甘性涼,專入心經,養(yǎng)心氣,退虛熱,止虛汗,如此,則氣陰得復,肌腠固密,虛汗自止。
5利水退腫,多與漢
防己、白術配用。人體水液的輸布有賴脾之運化。因此,脾的運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體內不正常停滯,導致
水腫諸癥。黃芪既能益氣健脾,利
水消腫,又可補肺益衛(wèi)固表,為補氣利尿之要品。對于表虛不固,脾虛失運,外受風邪,水濕郁遏肌膚經絡之身體困重,小便不利之水腫病證,常配合白術、
漢防己同用,則益氣袪風,健脾利水之效甚佳。
6化生榮血,多與
當歸合用。蓋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對營血虧虛之證,許老必重用黃芪甘溫補氣,以裕生血之源,同時配合當歸甘苦辛溫,為養(yǎng)血之要藥,補營之圣品,二者合用,使峻補之元氣附載于血中,令血與氣固,氣血相裹,氣得血配則靜謐;血得氣融,則恢復生機。故吳儀洛在注釋
當歸補血湯時說:“黃芪乃補氣之藥,何以五倍于當歸而云補血湯乎,蓋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又有當歸為引,則從之而生血矣。”
7通調血脈,多與
川芎、
赤芍配伍。張璐曰:“(黃芪)性雖溫補,而能通調血脈,流行經絡,可無礙于壅滯也”。楊時泰稱其“能活血脈”,“治脾胃虛弱,脈弦,血脈不利”,《金貴》
黃芪桂枝五物湯中黃芪與桂枝相配宣通血痹,即用其通脈的作用。故黃芪為補陽利陰之品,在益氣升散的基礎上可疏通經脈。其作為“補虛痛痹之專司”,對于氣虛運行無力,經脈痹阻之肢體麻木,半身不遂之證可謂針鋒相對。臨證之時,許老常用至30-90克,同時配合川芎、赤芍等共奏補氣活血通脈之效。
總之,黃芪味甘,性味俱浮,微溫,純于氣分,善于走表,不但能大補元氣,而且升氣于表,布元氣在人身,如天之無所不覆,臨床上治療虛勞、水腫、虛汗、血脈不通諸證,無不取其益氣、升散、達表之功用。
二 人 參
人參,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藥,為我國的珍貴藥材之一,古人稱之:“形狀如人,功參天地。”兩千多年的《神農本草經》便肯定它能“補五臟,安精神…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民間還譽之為“神草”。自古以來,歷代中醫(yī)均把本品作補虛扶弱的要藥、扶正祛邪的佳品。許老臨證運用人參獨具匠心,茲將其用參經驗,略述如下,以饗讀者。
1、氣陰兩虛用吉林參,陽氣虛衰用朝鮮紅參。人參據其生長條件、加工炮制的產地的不同,名稱各異,功用有別。如野生者稱野山參,療效卓著,然產量極少,價格昂貴,非癥情嚴重者一般少用;人工培養(yǎng)者稱園參;產于吉林者稱吉林參;產于朝鮮者稱紅參;國內把園參加工蒸制后亦稱紅參。
吉林參除補益肺脾之氣外,又補五臟之陰,陳修園在《神農本草經》中指出:“仲景《
傷寒論》用人參者十七方,皆因汗、吐、下之后亡其津液取以救陰!薄侗静菥V目》治
消渴引飲,則用“人參為末,
雞子清調服一錢,日三、四服”。許老對于氣陰不足,心動悸,脈結代者,即現代醫(yī)學的
心律失常,每用吉林參配合
麥冬、
阿膠、
五味子等品;對于
糖尿病患者表現為短心乏力、口干口渴、脈虛軟無力者則與
生地、
山芋肉、黃芪、
葛根等同用,皆取其補氣養(yǎng)陰之功。
朝鮮紅參長于溫補,《月池人參傳》曾謂:“人參,味甘補陽……,能補元陽!痹S老用其溫補陽氣有三個方面:(1)溫心陽:對于心陽衰弱所致的
胸痹胸痛、
心悸氣短者,常配合桂枝、
丹參、
薤白、
瓜蔞等以通陽活血利痹;對于風心病見心悸
怔忡、氣短喘咳、肢體浮腫者,則與
附子、
葶藶子、
車前子、丹參等配用以溫陽活血利水。(2)溫中陽:中焦陽虛,每見脘腹冷痛,不思飲食,面色少華,大便溏瀉,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膩或滑潤,脈沉弱等,多配合干
姜、白術、黃芪、桂枝等以溫陽益氣健脾。(3)溫腎陽: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腎陽不足,則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冷痛,
陽痿早泄、
遺尿尿頻,此時,則當配合
鹿角膠、
仙靈脾、八戟天、
熟地等以溫壯腎陽。
2、邪氣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者可用參,功在扶正祛邪。人參善能扶助人體正氣以鼓邪外出,正如《本草逢原》所謂:“傷寒有宜用人參入藥者,發(fā)汗時元氣大旺,外邪乘勢而出。”對于正虛邪實或邪氣未盡、正氣已衰的病證,與祛邪藥配合同用,可收扶正祛邪之功。如虛人外感,憎寒發(fā)熱,
頭痛無汗,
咳嗽胸悶,脈虛者,宜與紫蘇、
荊芥、
前胡、
桔梗、
陳皮等同用,以益氣解表,宣肺祛痰;對于
感冒失治誤治,邪入半表半里,癥見寒熱往來,惡心欲嘔者,當配合柴胡、
黃芩、
半夏、桂枝等以和解少陽;對于大便燥結,腹脹而滿,伴有神疲少氣,口
干苔少者,則配伍生地、
玄參、
大黃、
枳實等以益氣增液,泄熱通腑;對于氣虛血瘀,肢體麻木者,可與黃芪、當歸、川芎、
地龍配用,以補氣活血通絡;對于痹證日久,兼有肝腎氣血不足者,又當配伍
獨活、
桑寄生、當歸諸品以益氣血,補肝腎,祛風濕。
3、不榮之痛,人參為佳。里虛而
腹痛者,用人參取效甚佳!秱摗分赋觯骸案怪型凑呒尤藚ⅲ闱俺伤膬砂。”此腹痛,乃陽氣不足,經脈失養(yǎng)所致。而人參既補氣,又養(yǎng)血,如《本草匯言》早就指出人參能“補氣生血”;《本草正》也謂“氣虛血虛俱能補”;李杲則云:“仲景以人參為補血者,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血乃旺矣!币虼,對于陽氣、陰血虧損,經脈失養(yǎng)之腹痛,人參有補氣養(yǎng)血,濡養(yǎng)止痛之功。許老臨證對脾胃虛寒,脘腹隱痛,手足不溫者,輒與黃芪、桂枝、
白芍等伍用,以溫陽健脾,緩急止痛;對于陰血不足,婦女
痛經,月經量少色淡者,則配合當歸、白芍、
雞血藤以養(yǎng)血緩急止痛;對下焦虛寒,少腹冷痛,婦女
帶下者,常與肉桂、
烏藥、
香附諸品組方,以溫暖下元,散寒止痛。
4、與赭石相伍,又主降氣。人參性溫而氣壯,功能補氣健脾益肺,溫腎納氣以平喘。對于胃虛逆甚及肺腎
虛喘者,必與
代赭石合用,取其質重性墜,以收補虛鎮(zhèn)逆之功。正如近代醫(yī)家張錫純所云:“人參可以救氣分之脫,至氣欲上脫者,但用人參轉有助氣上升之弊,必與赭石并用,方能引氣歸原,更能引人參補益之力下行,直至涌泉!边指出:“參赭并用,不但能納氣歸原,設如逆氣上干,填塞胸臆,或兼
嘔吐……皆可用參赭并用建議治之!币虼,對于脾胃虛弱,
胃氣上逆,噫氣頻頻,
呃逆或時時惡心欲嘔者,許老常選人參、赭石配合半夏、
丁香、
旋覆花諸品,以補虛降逆止嘔呃;對于
胃癌術后,胸膈痞悶,逆氣上沖,飲食難下,大便不通者,則用參、赭與當歸、枳實、
肉蓯蓉、
天冬等組合成方,以補虛潤降;若肺腎虧虛,喘逆大作者又宜配伍山芋肉、五味子、
蘇子、
山藥等以補益肺腎,鎮(zhèn)逆定喘。
三 白 術
白術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其干燥得根。為健脾益氣,培補后天的要藥。許老認為,若脾虛不健,則術能補之;若胃虛不納,則術能助之。故凡中氣不足,四肢困倦,食少
脘痞,
泄瀉下利,痰濕
眩暈,腹?jié)M肢腫,虛汗不止諸疾,白術統(tǒng)能治之。其臨證之運用,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君人參以健脾 脾喜燥而惡濕,脾虛不運每宜生濕,濕濁內阻,則脾運愈困,而白術甘溫苦燥,甘溫則益脾胃之清陽,苦燥則化脾胃之寒濕,既可補其虛,又可化其濕對脾虛之證甚為相宜。正如《本草求真》所言:“白術緣何專補脾氣?蓋以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白術味苦而甘,既能燥濕實脾,復能緩脾生津。……為脾臟補氣之第一要藥也!薄侗静萃ㄐ芬苍疲骸把a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迸R床上對慢性胃腸炎、
慢性肝炎、慢性腎炎及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辨證屬脾
胃氣虛挾濕者,許老每取人參為君,大補脾胃元氣,臣以白術健脾燥濕以助運化,共奏益氣補中,健脾養(yǎng)胃之功。
2、君枳實以消痞 痞滿以患者自覺心下閉塞不通,滿悶不舒,而外無脹急之形,但滿而無痛等癥,作為主要表現特點。其作為臨床癥狀,常見于現代醫(yī)學的
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消化不良等疾病。其成因雖有飲食不節(jié)、痰氣阻滯、情志失和、脾胃虛弱等,然其病機則多由脾胃素虛、升降失調、痰食交阻所致。白術功擅健脾化濕,助其運化,土旺則清氣善升,“乃扶植脾胃,散濕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藥!保ā侗静輩R言》)再君以枳實降氣消積,化痰除痞,二者相配,一生清,一降濁,清升濁降,脾胃調和,氣機調暢,痞滿自消。正和“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之理。
3、君
干姜宜溫中 脾胃主中焦,脾胃虛寒,運化無力,升降失常,則腹痛吐瀉因之而起。中焦虛寒,非溫則實邪不去,非補則正氣不復,故治療以溫補中焦立法。對于急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等屬于脾胃虛寒者,許老喜用干姜為君,白術為臣治之。蓋干姜大辛大熱,《別錄》謂其“去臟腑沉寒痼冷”,故為溫中祛寒之主藥。白術甘苦而溫,補脾氣而燥脾濕,以促進脾陽健運。二者伍用,則中陽重振,
脾胃健運,生清降濁機能得以恢復,則吐瀉腹痛可愈。
4、君
茯苓以化飲 中焦陽虛,脾失健運,氣不化水,聚濕生痰成飲。水飲停于胸脅撐脹;阻遏陽氣,清陽不升,則目眩頭暈;水飲上凌心肺,則心悸、短氣,咳嗽痰稀;水飲下注,則下肢浮腫,治宜溫陽健脾,化氣利水。茯苓健脾滲濕,逐飲健脾出下竅;白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凡水濕諸邪,靡不因其健脾除濕而自消。臨證對于
慢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肺心病、美尼爾氏綜合征等疾病證屬脾虛有痰飲者,許老必重用茯苓,輔以白術,每收良效。二者配用,亦是《金貴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治則的具體體現。
5、君黃芪以止汗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标枮殛幹庑l(wèi),若脾胃虛弱,則營衛(wèi)氣血不足,不能衛(wèi)外固密,故體常自汗。白術甘苦而溫,專入脾胃經,功能益中氣,生營衛(wèi)而固表止汗,再君以甘溫之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俾脾胃健旺,肌表充實,則汗不易泄。故芪、術合用,實為益氣實衛(wèi)、固表止汗之佳配。
6、君葛根以止瀉 脾胃強者自能勝濕。若脾胃虛弱,則運化失職,濕自內生,濕邪下注于大腸,泄瀉乃作。白術既可補脾胃之虛,又可除中焦之濕,為脾胃泄瀉之佳品,葛根性能升發(fā),有助陽之功,善于鼓舞清陽之氣上升而止瀉痢。對于慢性胃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等以便溏或泄瀉為主要表現者,二者伍用,健脾升陽,勝濕止瀉,無不應手取效。
四 甘 草
甘草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許老認為,甘草味甘性平,其用有補有瀉,其性可升可降,且可達表及里,并具甘緩之性,堪陳中藥臨床之佳品,筆者隨師臨診,感受頗深,F將其臨床應用略述如下。
1、止咳嗽、利咽喉之良藥。肺為嬌臟,主清肅之令,凡寒熱邪氣侵肺,均可致肺失清肅而咳嗽。甘草甘平入肺,具潤肺止咳之功,許老臨床對急慢性支氣管炎、
肺炎、支氣管哮喘等病,結合中醫(yī)辨證,多以本品配伍治療。大凡證屬寒者配
麻黃、
杏仁、桔梗、蘇子等宣肺止咳;證屬熱者合
桑葉、黃芪、桑
白皮、生
石膏等清肺止咳;兼寒飲者配半夏、
白芥子之類溫肺化飲;兼痰熱者合瓜蔞、浙
貝母之屬清肺化痰。且“喉為肺之門戶”,邪氣犯肺,肺氣失宣,尚可見聲音嘶啞,或咽喉疼痛。許老用治急慢性咽喉炎、扁
桃腺炎等癥,常用甘草配合桔梗、
牛蒡子、
蟬衣、玄參、
木蝴蝶等清肺利咽,開音止痛。
2、通經脈、利血氣之佳品。心主血脈,氣為血帥,而脾為氣血化生之源。甘草味甘,入心脾二經,可補養(yǎng)心脾,益氣而助血行,從而“通經脈、利血氣”(《名醫(yī)別錄》)!秱摗
炙甘草湯即以甘草為君,用治陽虛不能宣通脈氣,陰虛不能榮養(yǎng)心血而致“脈結代,心動悸”。許老臨床對冠心病、風心病、高心病、
心肌炎、甲狀腺機能亢進、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出現的心律失常,患者感覺心悸不安者,重用甘草,并合人參、麥冬、阿膠、桂枝、丹參、川芎等,共奏滋陰養(yǎng)血,通陽復脈之功,理想化屢獲良效。如孫某,女,16歲,患
病毒性心肌炎,經激素治療無效。就診時心悸,氣短,乏力,動則尤甚,舌紫暗,脈代而虛數,心電圖示Ⅱ度
房室傳導阻滯,頻發(fā)室早。經用上方化裁,服藥2周,早搏明顯減少,1月后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脈細數,4個月后心電圖正常,臨床痊愈。
3、生用則涼,炙用則溫。許老認為,甘草可補可瀉,但其功效與炮制密切相關,生用則具甘涼而清熱解毒,炙用則具甘溫之質而溫中補虛。
(1)生用清熱解毒!渡褶r本草經》即載甘草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金創(chuàng)腫,解毒”。許老認為本品不但清熱,且達表及里,可上可下,故凡熱邪為患,不論表里上下,均以甘草瀉之。若熱邪在表,配
銀花、
薄荷、豆豉等清熱散邪;熱邪在里,合生石膏、黃芩、
黃連等清熱瀉火;熱邪上攻,配輕宣之品,如咽喉腫痛配桔梗,目赤腫痛配
菊花;濕熱下注,合沉降之類,如小便
灼痛合
滑石,大
便秘結合大黃。
(2)炙用溫中補虛。《神農本草經》載本品可“長肌肉,倍氣力”。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腐熟、運化,主四肢、肌肉,若中氣不足,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機體失養(yǎng),則致食少便溏,氣短乏力,四肢倦怠,甚則形體消瘦!侗静萃ㄐ吩疲骸案什莞势街罚毴肫⑽!薄侗静輩R言》亦云:“甘草,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健脾胃,固中氣之虛羸……其甘溫平補,效與參芪并也!惫史财⑽柑撊踔C,許老必以甘草補之,并認為若量小則效微,不足言補,故其用量每至10克。臨證治療慢性胃炎、腸炎、潰瘍病等,證屬脾氣不足,表現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者,每與人參、黃芪、白術、茯苓、山藥等伍用健脾益氣,扶助運化;證屬胃陰不足,表現胃脘疼痛,口干口渴者,又與
石斛、麥冬、
玉竹、
芍藥等配合,酸甘益陰,止渴止痛。
五 甘 草
4、具“甘補”、“甘泄”、“甘緩”復合藥性。
(1)甘以補之。李東垣曰:“甘草,陽不足者補之以甘!备什葜擞镁吒蕼刂,對陽虛不足諸證,許老多以甘草補之,且多配以辛溫之品,取其“辛甘化陽”之用。①配桂枝溫補心陽,臨床主要用于各種心臟病表現心悸不寧,證屬
心陽虛者。②配干姜溫補脾陽,堪陳用治各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出現脘腹冷痛,食少便溏,證屬中陽不足者。③配附子溫補腎陽,臨床用治命門火衰而致畏寒肢冷,甚則厥逆者。
(2)甘以泄之。通常認為甘能生滿,對脘腹痞滿者多忌用甘草。而許老認為此論過于偏頗,臨證只要辨證準確,配伍得當,服滿之證用之可瘥,故臨床對一些胃腸疾患出現脘腹痞滿,嘔惡下利,或見腹冷口干,證屬寒熱錯雜,氣機失和者,法效仲景
瀉心湯,藥用甘草與半夏、干姜、黃芩、黃連等配合,辛開苦降,除寒熱,和氣機,以泄痞滿。正如《湯液本草》所云:“中滿者用甘為之泄。”
(3)甘以緩之。許老認為本品乃甘味之尊,最具甘緩之性,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①緩急止痛。臨床配伍芍藥最佳,此即仲景
芍藥甘草湯,原方用治“腳攣急”,《醫(yī)學心悟》又“治腹痛如神”,許老師古而不泥古,臨證不僅將其用于四肢攣急疼痛及各種腹痛,還將其用于
三叉神經痛等其它痛證,擴大了其適應范圍,并每獲奇效。如田某,男,年屆六旬,左側三叉神經痛3年余,加重1年,每于受涼、碰觸及張口即發(fā),每日數次,每發(fā)則持續(xù)數十秒,雖經西藥治療效不顯著,近日改服中藥,方以甘草、芍藥合
白芷、
全蝎、
僵蠶、川芎、當歸、果枝等藥,服用1周,發(fā)作次數減少,僅于晨起洗面時發(fā)作1次,2周后疼痛時間縮短,僅數秒即止,囑其繼服以鞏固療效。許老認為,甘草甘溫益氣,并通血脈;芍藥酸寒益陰,又逐血痹,二者相合,既可益氣養(yǎng)血柔肝,用治不榮致痛,又可活血通經除痹,用致不通致痛。②緩和藥性。甘草此功,用之最眾。李杲即云:“甘草……其性能緩急,而又協(xié)和諸藥,使之不爭,故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緩,寒熱相雜用之得其平!薄睹t(yī)別錄》更載“解百藥毒”。臨床如對麻黃之開泄,附子之燥烈,硝黃之俊瀉,芩夏之反佐,以及有毒之品,許老均以甘草緩其藥性,使其治病而不致病。
六 肉 桂
肉桂系樟科常綠喬木植物肉桂的干燥樹皮,多于秋分后選擇健壯的桂樹,按一定的要求剝下樹皮,加工制成不同的規(guī)格。加工后的
桂皮呈槽狀或筒狀,邊緣內卷,以完整、皮薄、肉厚、油多、氣香、味甘微辛、嚼之無渣者。自古以來,作為溫里散寒之品而廣泛用于臨床。許老之用肉桂,認為其要有三,此簡述之。
1、補腎陽,暖脾胃 肉桂辛甘大熱,屬純陽之品,歸腎、脾經,善于峻補命門之火,益
火消陰,兼可溫中暖胃,以助運化,故凡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畏寒肢冷,
陽萎尿頻,宮寒不孕,腰膝冷痛諸癥,許老每配合制附子、
山萸肉、熟
地黃、
巴戟天、yin羊藿等溫補腎陽,鼓舞命火;若脾
腎陽虛,腹中冷痛,食少便溏者,則伍以干姜、
補骨脂、
吳茱萸以溫補脾腎。正如《本草匯言》所云:“肉桂,治沉寒痼冷要藥也。凡元虛不足而
亡陽厥逆,或心腹
腰痛而吐嘔泄瀉,或心腎久虛而痼冷怯寒,……假此味厚甘辛大熱,下行走里之物,壯命門之陽,植心、腎之氣……,使陽長而陰自消,而前諸證自退矣!
2、通血脈,散寒凝 肉桂辛熱,歸肝、心經,乃溫里藥中唯一入血分之品,能溫經通脈,善祛血中之寒,行血中之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故《本草經疏》認為“肉桂、
桂心甘辛大熱,所以益陽;甘入血分,辛能橫走,熱則通行,合斯三者,改善血行!薄侗静萸笳妗芬仓^其善治“血脈不通”、 “腹中冷痛”、 “因寒因滯而得”諸疾。臨證對于寒郁中焦,脘腹冷痛者,單味肉桂研末,每取2~3克,溫酒送服,即有溫中健胃,散寒止痛,增強消化之功。若婦人寒凝血滯,腹中冷痛,月經失調者,宜配合當歸、
炮姜、
艾葉、香附等以溫暖下元,調經止痛。若寒濕痹痛者,又當配合獨活、桑寄生、
杜仲、麻黃等以散寒除痹,通絡止痛。
3、引火歸原 肉桂雖為性熱純陽之品,但許老認為若取本品1.5~3克于補陰劑(如
六味地黃湯)中,能引火歸原,即引無根之浮火,降而歸于命門。究其機理,一方面乃同氣相求,另一方面取其溫煦腎氣之功以“潤腎燥”(腎燥乃指腎陰不足,陽氣無根,虛火上浮之證)。故《本草匯言》曰:“肉桂……下行而補腎,能導火歸原,以通其氣!崩顣r珍也認為:“肉桂下行,益火之源,此東垣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其氣者也。”
現代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癥見:舌、頰、唇內等處口腔粘膜出現直徑2~3mm圓形或橢圓形疼痛性潰瘍,可單發(fā)或多發(fā),一般7~10天愈合,但往往此伏彼起,易于復發(fā)。許老認為此病多為腎陰不足,虛火上浮所致,每選用六味地黃湯加肉桂引火歸原施治,屢屢獲效。如司××,男,20歲,工人?谇粷,舌體疼痛3月余,此伏彼起,反復發(fā)作,口干欲飲,舌質偏紅,苔少,脈沉緩。遂施以熟地15克,山
萸肉20克,淮山藥15克,云伏苓10克,丹皮10克,
澤瀉10克,肉桂3克,黃連5克,
竹葉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兩次分服,連服7劑,潰瘍消除大半,又服14劑,潰瘍愈合,諸癥若失,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七 木 香
木香,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本草綱目》載:“木香,乃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許老認為,本品氣芳香而辛散溫通,并具苦降之性,為臨床理氣之佳品,且歸肺、脾、胃、肝、膽、大腸諸經,故可通行諸臟之氣,大凡人體上、中、下三焦之氣滯,皆可用之,F將許老臨床應用木香之要點介紹如下。
1、行于上焦而泄肺氣。木香味辛,具升散之性,且歸肺經,故可行于上焦,“除肺中滯氣”(《藥類法象》)。李時珍《本草綱目》即載:“諸氣憤郁,皆屬于肺,故上焦氣滯用之者,乃金郁則泄之也!痹S老認為,本品味辛并苦,辛可宣散肺氣,苦可降泄肺氣,用之則使肺氣得以宣發(fā)肅降,從而治療肺系諸疾。臨床對于邪
氣閉肺或痰涎壅肺,致使肺失宣降,胸膈不利,上氣咳喘或咯吐痰涎者,在常規(guī)應用宣肺化痰、止咳等法無效時,許老常以木香配以半夏、陳皮、杏仁、桔梗等,每獲奇效。
2、行于中焦而和胃氣。許老認為,脾胃位居中焦,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升降如常,則清氣可升,周身得養(yǎng),濁氣可降,廢物得除,從而維持人體內部新陳代謝的正常,同時脾之運化,胃之腐熟的功能也才能正常進行。若邪氣內侵,飲食不節(jié)或情志失調等因素影響脾胃,每致中焦氣機阻遏,升降失和,見食積不化,食欲不振,脘腹脹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等癥。木香入于脾胃,辛助脾之升清,苦助胃之降濁,《本草綱目》云:“中焦不運,皆屬于脾,故中焦氣滯宜之者,脾胃喜芳香也!薄侗静萸笳妗犯d:“木香,下氣寬中,為三焦氣分要藥,然三焦則又以中為要!北酒纷钌瞄L于理氣調中,行滯止痛。故許老在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理氣行滯首選木香。此外,許老還常將本品用于因脾胃氣虛,運化無力,出現腹脹泄瀉,食欲不振者。如治療慢性胃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癥等病,在用人參、焦白術、云伏苓等益氣健脾之時,常伍用煨木香,取其理氣運脾,溫胃止瀉之功,又補而不滯,防止補益之品壅遏氣機。如劉某,女,45歲,工人,慢性結腸炎1年余,每于晨起即欲臨廁,便溏,日1次,近因飲食不慎,便溏加重,日行3-4次,伴食欲不振,脘腹痞悶,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膩,脈沉細弱。診患者平素脾胃已虛,飲食不慎,重傷脾胃,運化失司,致生諸癥。治以健脾補腎治法,方擬
黨參,焦白術,云伏苓,淮山藥,葛根,煨木香,
藿香,
吳萸,肉
豆蔻,補骨脂等。服藥七劑,大便呈軟便,但不成形,日2-3次。繼服七劑,食欲轉佳,大便成形,日1-2次,為鞏固療效,再服七劑,并囑注意節(jié)飲食,調情志,隨訪半年未發(fā)。
3、行于下焦而通里氣。木香歸大腸經,具行散氣滯之功,又具苦降之性,故凡飲食不潔或食積氣滯,壅遏大腸,腑氣不通致腹痛便秘;或釀生濕熱,熏蒸腸腑,***氣血而下痢膿血,里急后重者,許師常用木香配赤芍、
檳榔、
枳殼、黃連、大黃等藥,共奏行氣活血、通腑導滯之功,以期“活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正如《本草綱目》所載:“大腸氣滯而后重,……故下焦氣滯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楊××,女,32歲,職員,下痢膿血半月余,伴腹痛,里急后重,舌偏紅,苔膩略黃,脈弦略數。經用上方化裁,服藥四劑,膿血便止,感消,大便如常,仍感食欲不振,時欲嘔惡,腹部微痛,改用和中止嘔,顧護脾胃之方,三劑而愈。
此外,肝居下焦,主疏泄。若脾運失常,濕濁內生,氣機阻滯,則可影響肝之疏泄,患者出現脅肋脹痛;嚴重者膽汁外溢,形成
黃疸。木香既可入于脾胃,理氣調中助脾運化,又歸于肝膽,疏肝理氣助肝疏泄,故無論脾病及肝,抑或肝病及脾,許老均喜用木香調之。臨床在治療急慢性肝炎、膽囊炎、
膽石癥時,常以木香與柴胡、
郁金、
龍膽草、黃芩、
梔子等配用,屢獲良效。
八 熟 地 黃
熟地黃乃玄參科草本植物地黃的塊根經加工蒸制而成。性味甘溫,能入肝腎經,藥性滋膩,守而不走,為補血滋陰之佳品,填補腎精之要藥,凡是肝腎精血不足者無不以其為主帥。正如《本草正義》所謂:“諸經之陰血虛者,非熟地不可!痹S老熟諳本品之藥性功用,臨證用之獨有心得。
1、血虛配
鹿角膠,補血效佳。熟地黃甘溫入血,善能補血養(yǎng)肝,具有較強的補血力量。故《藥品化義》云:“熟地……專入肝臟補血!薄侗静菡芬仓^其“為補中補血良劑”。臨床上對于久病、產后、慢性消耗性疾病、
再生障礙性貧血諸疾,表現為面唇皆白,眩暈心悸,
失眠健忘,婦人經水失調等血虛征象者,常以之配合鹿角膠同用。許老認為熟地養(yǎng)血,性靜;鹿角膠乃血肉有情之品,既能益精養(yǎng)血,又能溫陽益腎,具有陰陽雙補之功,其性靜中有動。二者互用,不僅補血力宏,而且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2、陰虛配山萸肉,主補肝腎。熟地黃甘溫味厚,質地柔潤,“安五臟……滋補真陰,封填骨髓,為圣藥也。”蓋“取其氣味濃厚,為濁中之濁品,以補肝腎所謂陰不足者,補之以味也!保ā端幤坊x》)臨證凡是慢性腎炎、慢性肝炎、
高血壓、糖尿病等疾患,癥見身體羸弱,腰膝酸軟,
耳鳴耳聾,頭目眩暈,
遺精等肝腎精血不足者,恒與山萸肉配伍同用。業(yè)師認為,熟地黃氣味純靜,峻補肝腎之陰;山萸肉微溫質潤,歸肝腎二經,既能潤養(yǎng)肝腎之陰,又能溫補腎陽,為平補陰陽之要藥。兩藥合用,不僅補肝腎之陰力壯,而且又防陰藥凝滯之弊。
3、
陰虛火旺配
知母、
黃柏,則滋陰降火而補腎。腎寄元陰元陽,腎陰一虧,陽熱偏盛,虛火內擾,則骨蒸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遺精等癥隨之而現。治療時既要滋陰治本,又須降火治標,熟地黃最易入腎,乃填精補陰之良品,再輔以知母、黃柏滋陰降火,如此陰生火降,陰陽復常。故《本草正》曰:“熟地黃性平,氣味純靜,故能補五臟之真陰,……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陰虛而燥動者,非熟地之靜,不足以鎮(zhèn)之。”
4、用于治虛喘。腎主納氣,腎虛則攝納無權,每見呼多吸少,氣逆喘息等癥。且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根本,水虧及金,肺失濡潤亦致咳喘;又腎主水,腎虛水泛為痰,痰濁阻肺則見咳痰。許老認為熟地味甘質重,入腎經,有潤養(yǎng)肺腎,納氣平喘之功。對此,前賢方仁淵也曾指出:“夫熟地最能消虛痰,以其能填補腎氣而化無形之痰也,勿嫌膩膈而畏之!比袈灾夤苎住
肺氣腫等疾患,經中醫(yī)辨證屬于肺腎陰虧,喘咳痰多者,業(yè)師喜用
金水六君煎加味。其中,二陳湯以化痰;當歸以止咳,《本經》謂其“主咳逆上氣”;熟地補腎納氣以治虛喘。為增加療效,常配合五味子、山萸肉、補骨脂等以益補腎平喘之力。
5、用于治小腹痛。一般多認為脾主大腹,腹痛多從脾胃虛寒論治,但常常治療無效。此時應注意
腎精不足,小腹絡脈失去精血濡養(yǎng),不榮則隱隱作痛。故《本經逢源》謂:“臍下痛,屬腎臟精傷!迸R證對于腎臟精虧陽虛的虛寒性小腹痛,許老喜用
金匱腎氣丸,方中地黃用熟地黃,往往獲效。蓋熟地黃性溫質潤,既可補益精血,又能溫養(yǎng)經脈,再配合附子、肉桂、山萸肉等溫陽益陰之品,則效力更佳。正如張元素所言:“臍下痛,屬腎經,非熟地不能除,乃通腎之藥也。”
熟地黃滋陰補血,其功固巨,然性質粘膩,易助濕呆胃,影響消化,宜與
砂仁、陳皮等芳香行氣醒胃之品同用。因其性泥膈,故脾胃虛弱,脘腹痞滿,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本品。
九 芍 藥
芍藥為臨床常用藥物,因其品種不同而有赤白之別,其養(yǎng)血、斂陰、柔肝、瀉肝及涼血祛瘀等功效,其中前三者為白芍之功,而后者乃赤芍之效。故成無己在《注解傷寒論》中云“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本草正》更云:“益陰養(yǎng)血,滋潤肝脾,皆用白芍;活血行滯,宣化瘍毒,皆用赤芍藥。”臨床上許老根據患者病情而施用。
1、養(yǎng)血 《藥品化義》載:“白芍……專行血海,女子調經胎產,男子一切肝病,悉宜用之調和氣血!眿D女以血為本,沖脈為血海,起于胞宮;肝主藏血,亦為血海,而白芍入于肝脾二經,專行血海,故許師將其作為臨床養(yǎng)血之要藥,尤其對于婦女月經不調者多用,以養(yǎng)血調經;而對肝陽頭痛或眩暈者用之,又可養(yǎng)肝血、益肝陰而平肝陽。臨床應用之時,前者多與當歸相配,而后者則與
牛膝、赭石、生龍牡為伍。
2、斂陰 本品味酸,主入陰分,具有斂陰和營而止汗的功效,臨床常用于表虛自汗及陰虛盜汗的治療。《注解傷寒論》即載:“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睆堉倬凹匆员酒放涔鹬ΓM方“
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而止表虛自汗,為后世所尊崇。對陰虛盜汗者,許師則多以本品與牡蠣相配,療效甚佳;颊邚埬,素患甲亢,經許師治療,T3、T4已轉正常,但近日盜汗又顯,偶有心煩,遂于
玉液湯中加杭白芍15g、煅牡蠣30g、浮小麥15g,服藥3劑,盜汗減少,7劑汗止。
3、柔肝 《本草正》云:“芍藥專治腹痛……腹痛是肝木凌脾,芍能助脾土而克肝木,故為腹痛之主藥!睆堉倬暗纳炙幐什轀匆陨炙幣涓什葜委煾怪型矗痉街钡侥壳叭詾榕R床常用之劑。許師認為,本品陰柔,入于肝脾,能使肝氣柔和,不致肝氣過旺,而剋伐脾胃,從而柔肝止痛。他又據四時寒熱之特性而化裁,如夏季腹痛多屬濕熱為患,故方中宜少加黃連,冬季腹痛多屬虛寒,方中則加肉桂。此外,仲景芍藥甘草湯還用治血虛筋脈失養(yǎng)而致手足拘攣而作痛者,亦取本品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之功效。
4、瀉肝 此乃赤芍之功用。赤芍苦寒,歸于肝經,能清瀉肝火而散瘀止痛!侗静萁浭琛芳丛疲骸案伍_竅于目,目赤者肝熱也,酸寒能涼肝,故治目赤!痹S師臨床治療目赤腫痛,必用赤芍,如對急性
結膜炎患者,即常用
龍膽瀉肝湯加赤芍治療,每獲良效。
5、涼血祛瘀 《本草求真》云:“赤芍與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則有斂陰益營之力,赤則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則能于土中瀉木,赤則能于血中活滯……用此則能涼血逐瘀!痹S師認為,赤芍味苦性寒,善入血分,具有涼血祛瘀之功,臨床多因配伍不同,而功效各異。①與丹皮相須為用,功在清熱涼血。如臨床對于各種出血、化膿性感染、急性菌痢及泌尿系感染等病,凡證屬熱盛入于血分者,皆用之以清熱涼血。②配川芎則祛瘀行滯。如臨床對于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婦產科疾病、跌打損傷諸證及一些疑難雜證,證屬瘀血阻絡者,均可用之。如許師治療冠心病患者之效方“消痰
化瘀湯”,即以赤芍、丹皮為伍,再合丹參、瓜蔞、清半夏、旋覆花等組成,臨床療效頗佳。例:患者齊某、胸悶痛時發(fā),就診時心電圖示:陳舊性心梗,前間壁、前壁廣泛缺血,T波倒置。經服上方治療2月,V5、V6波已復,V1~V4低平,僅勞累時偶發(fā)胸悶,繼以上方化裁,以鞏固療效。
十 當 歸
當歸,藥用其干燥的根。因為它能補血、引血,使血回歸到它應當歸去的地方,故名。其味辛、甘,氣香,性溫無毒,入血分,既能補血,又能活血,并可調經,潤燥滑腸,溫中止痛,破瘀生肌,特別是治療婦女胎前產后諸病,功效更佳。自古以來即作為血病之佳品、婦科之良藥而廣泛用于臨床。許老臨證用之,頗多發(fā)揮,此簡介之。
1、用于喘逆上氣,多與蘇子、陳皮同用?人允欠蜗导不嫉囊粋常見證候,究其原因雖由外感、內傷等多種因素可導致,然必影響及肺,故張景岳說:“咳證雖多,無非肺病。”治療上除審因論治外,尚應重視宣暢肺氣。但是,臨床上對于
久咳不愈或咳逆較重者,單施上法治療往往效果欠佳。業(yè)師認為此時應注意調和氣血,須配伍和血之品。蓋肺主氣,朝百脈,通過肺的呼吸,不僅進行氣體的交換,而且還調節(jié)著全身的氣機,所以血液的運行亦有賴于肺氣的敷布和調節(jié)。若肺失宣降,氣機逆亂,必致血運失常。而血行不利,又會導致氣機失和。正所謂“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當歸甘辛性溫,行中有補,補中有動,為血中氣藥,善能調暢氣血,正堪此任。正如《本草匯編》所載:“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咳逆上氣,按當歸其味辛散,乃血中氣藥也,……故用血藥補陰,則血和而氣降矣!薄侗窘洝芬嘣缇椭赋霎敋w“主咳逆上氣”。故許老治咳在用蘇子、陳皮等祛痰降氣,止咳平喘之品的同時,每配用血藥當歸,多有效驗。如治劉××,女,20歲。因感冒而致咳嗽氣逆,吐痰色白量適中,已3月有余,屢服中西藥效不顯。許老認為此乃肺氣不降,氣病及血,方選
止嗽散合
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并投當歸15克,服藥4劑,咳逆大減,繼服藥一周余,病告痊愈。
2、用于養(yǎng)血柔肝,多與生地、
川楝子同用。肝藏血,主疏泄,體陰而用陽。若肝血不足,則陽氣升泄太過,每致肝失疏泄,條達功能失常,肝氣橫逆變生諸證。治當養(yǎng)血柔肝,疏肝理氣,許老喜用當歸、生地滋養(yǎng)肝腎陰血,更配川楝子疏肝解郁,條達氣機,以平肝氣橫逆,其性雖苦燥,但與生地、當歸合用,則不嫌其苦燥劫陰,從而使肝體得以條暢。臨證對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潰瘍病、高血壓等,證屬肝
腎陰虛,肝氣不舒者,多用之獲效。
3、用于調經止痛,多與川芎、白芍同用。婦女以血為主、為用,凡是血虛、血滯、氣血失和、肝腎虧虛、沖任失調等多種原因均可導致月經不調、通經諸證。當歸甘溫能補,辛散溫通,既能補血養(yǎng)營,又能活血行滯,通經止痛,并能調攝沖任,誠為調經佳品,婦科之圣藥,再輔以川芎、白芍,則效果更佳。許老恒以之作為調經止痛的有效藥對,臨床隨證審因加味。如血熱者伍丹皮、梔子以清血分之熱;肝郁氣滯者伍以柴胡、香附以疏肝解郁;陰虛血少者伍以熟地、阿膠以滋陰補血;寒凝血滯者伍肉桂、炮姜以溫經散寒等,依法施治,屢獲效驗。
4、
產后腹痛,多與建中湯合用。婦女產后多陰血虧虛,致經脈失于溫養(yǎng),常見小腹隱隱作痛。當歸甘辛而溫,既能補血和營,又可溫中止痛。然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欲使氣血充盈,必當溫健中州,故許老在重用當歸的基礎上,常配合
黃芪建中湯,以溫建中氣,化生營血,和里緩急。
5、用于虛性便秘,多與肉蓯蓉、牛膝同用。便秘的形成,主要在于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在治療時,便秘者固宜通便,然通便之法不能都用硝黃之類攻下,應針對不同的證型,選用不同的治法。對于年老體弱、久病產后或房室勞倦或素患消渴之人,由于陰血虧耗而致腸道失潤,罹患便秘者,治當補虛潤腸。許老常重用補血潤燥,滑腸通便,再輔以肉蓯蓉補益精血;牛膝性善下行,以助通便,如此,則精血得補,腸道得潤,便秘自除。
-----------期待更多資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