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最經典抗衰老中藥0
中醫(yī)對抗衰老早有認識,《
黃帝內經》中就有抗衰老的精辟論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以術數,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敝兴幨侵嗅t(yī)與疾病作斗爭、保健強身的武器。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收載365種藥物,其中列為“上品”的有100多種。被列為上品的中藥,為無毒、有強健身體作用的“補藥”。經過長期的實踐,中醫(yī)又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有抗衰老作用中藥(本草書稱為“輕身延年”)。這里,選取部分經中西醫(yī)都證實有抗衰老作用的中藥做簡要介紹。
◆
何首烏宋代《開寶本草》稱之“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何首烏能夠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對神經衰弱及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并可調節(jié)血清膽固醇,降低血糖,提高肝細胞轉化和代謝膽固醇的能力。何首烏還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
黃芪中醫(y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認為黃芪“益元氣而補三焦”,清代的黃宮繡稱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
◆
人參《神農本草經》認為,人參能“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它還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勞、保肝、調節(jié)心血管功能、興奮造血系統(tǒng)功能等作用。吉林中醫(yī)研究所霍玉書等用人參果皂甙對50 歲以上年齡的人進行抗衰老研究,證實人參果皂甙有“返老還童”的功效。
◆
三七清代名醫(yī)趙學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說:“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稱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三七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與人參有相似之處。其
人參總皂甙含量超過人參。三七可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輸出量,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參有明顯的優(yōu)勢。
◆剌五加
《本草綱目》稱之“久服輕身耐老”,“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剌五加有抗衰老、抗疲勞(其抗疲勞作用比人參皂甙還強)、強壯作用,還能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且有抗菌消炎和一定的抗癌作用。
◆
靈芝《神農本草經》認為,靈芝能“補肝氣,安魂魄”,“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F(xiàn)代研究證實,靈芝對神經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都有調節(jié)作用,具有免疫調節(jié)、清除自由基、平衡代謝等功能,直接影響人體衰老進程。
◆
枸杞子
《神農本草經》稱枸杞子“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侗静輩R言》贊之“使氣可充,血可補,陽可生,陰可長”。枸杞子有類似人參的“適應原樣”作用,且能抗動脈硬化、降低血糖、促進肝細胞新生等作用,服之有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之功效。
◆紅
景天在古代本草中沒有
紅景天的記載,是近代才發(fā)現(xiàn)的抗衰老新秀。它有補益元氣,清熱,解毒,止血,寧神益智的功效,F(xiàn)代藥理和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紅景天有類似人參的補益作用,能抗缺氧、抗寒冷、抗疲勞、抗輻射、抗病毒、抑制癌細胞生長,提高工作效率,延緩機體衰老。
◆
絞股藍絞股藍為
葫蘆科植物,在古代本草中不見其名。日本科學家發(fā)現(xiàn)其組成中有多種成分與部分人參皂甙結構相同,近年來發(fā)現(xiàn),絞股藍具有抗衰老、抗疲勞、抗癌、調節(jié)內分泌功能,能提高人體應變能力和免疫力,降低膽固醇和轉氨酶,預防腫瘤,抑制潰瘍,緩解緊張,鎮(zhèn)靜、鎮(zhèn)痛。
◆蜂王漿
蜂王漿是蜂制品中的珍品,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可促進蛋白質合成,促進細胞生長,增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增強組織再生能力。同時,因其含有豐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
維生素C、E,是不可多得的抗衰老良藥。
溯源養(yǎng)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總吃補品也不太好啊。
-----------回復同學!
中醫(yī)講損其有余,補其不足嘛!不足之處才要補!
溯源養(yǎng)生交流QQ1198801380溯源養(yǎng)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關于飲食禁忌的中醫(yī)說法0
飲食禁忌俗稱“忌口”, 一般是指患病期間忌食某些食物,如果吃了這些東西就會對疾病的恢復和健康不利。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強調飲食應有所禁忌,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 若得宜則宜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背嗣耖g流傳的所謂“發(fā)物”等傳統(tǒng)的飲食禁忌以外,依據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而建立的飲食禁忌也逐漸被國人接受,有些已經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飲食要求,比如
糖尿病忌糖,腎病忌
食鹽過多,
高脂血癥忌油膩,冠心病嚴格限制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肝硬變
腹水要無鹽飲食等。忌口并不僅限于病人,在健康人的養(yǎng)生保健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疾病狀態(tài)的飲食禁忌
《靈樞·九針論》曰:“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敝赋鰵庋罟前l(fā)生病變時,飲食禁忌有五味的不同,其理論的依據是五行學說,筋和酸都屬于木,氣和辛都屬于金,骨和咸都屬于水,血和苦都屬于火,肉和甘都屬于土。正常情況下,酸味入肝可補肝氣,有利于肝對筋的濡養(yǎng),但在肝病的情況下,反而不利于筋的功能,故“筋病無食酸;氣病無食辛;骨病無食咸;血病無食苦;肉病無食甘”。
中醫(yī)之筋類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肌腱,主管肢體運動,筋的伸縮可以完成各種運動。其病變表現(xiàn)為肢體運動不靈、伸縮不利、拘攣抽筋或
震顫等,而這些肢體運動障礙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低血鈣表現(xiàn)非常相似。如果酸性食物進食過多,可以造成鈣離子的流失增多,而使低鈣現(xiàn)象加重,筋的病變可能因此而更明顯。
沈陽肝病醫(yī)院中醫(yī)認為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具有鼓動臟腑完成各自生理功能的作用。因此,氣宜固秘而不宜耗散。而辛味食物有活血行氣、促進氣機流通、發(fā)散郁結的作用,可以耗散人體之氣,“病在氣,無食辛”、“氣病無多食辛”,是說氣虛者應少食辛味食品,避免發(fā)散太過,損傷正氣。
中醫(yī)血的概念與西醫(yī)不同,中醫(yī)認為血與氣都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其主要成分是富有營養(yǎng)作用的營氣和津液,苦味食物能夠化燥損傷血液中的津液,進而傷血,因此,《內經》提出了“病在血,無食苦”的飲食禁忌。
“腎主骨”、“咸入腎”是中醫(yī)的基礎理論之一,即認為腎可以影響骨骼的生長,骨病常因于腎;咸味食物首先作用于腎,過食咸可以損傷腎的功能,故“病在骨,無食咸”,F(xiàn)代醫(yī)學認為,長期高鹽飲食,可以形成水鈉潴留,加重腎臟負擔。
《靈樞·五味》說:“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其理論依據也是五行學說,肝在五行屬木,辛味在五行屬金,按照五行學說,金能克木,故肝病者應禁食辛味食品,防止肝臟受傷,其意是食用辛味食品可以助肺金之氣,進而克伐肝臟。其他各臟病變依此類推。
如果將該篇關于飲食的禁忌,與《靈樞·九針論》和《素問·宣明五氣》所談到飲食禁忌相比,可以發(fā)現(xiàn),其飲食禁忌有“禁”、“無食”、“無多食”的不同,說明中醫(yī)飲食禁忌有等級的不同;而且肝和筋雖都屬于木,但肝病曰“禁辛”,筋病卻“無食酸”,說明辛味、酸味都會對肝病產生不良影響;肺和氣都屬于金,但肺病“禁苦”,氣病“無食辛”,說明辛味既可傷氣,又可傷肝。
《素問·熱論》說:“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逼渲械摹皬汀笔侵笍桶l(fā),“遺”是指遺留,說明熱病過程中飲食要清淡,少食肉類,不宜飽食,否則會導致熱病復發(fā),或遺留低熱持續(xù)不退。中醫(yī)的飲食禁忌并非絕對,尤其不能走極端,應根據情況靈活掌握。
對于病后飲食禁忌的標準通常有兩條,一是如患者不欲進食某類食物,則宜禁之;二是對于愿意進食的食物也應控制食量,不能多食。不愿意進食通常是人體自我保護的反應,勉強進食會加重胃腸道負擔;愿意進食的說明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已經開始恢復,如果進食過多則有可能引起新的疾病。
四季飲食禁忌
中醫(yī)認為,人體內臟與動物內臟“同氣相求”,故有“以臟補臟”的說法,民間有用動物心臟治療心臟病、用動物腎臟治療腎臟病的驗方,中醫(yī)文獻中也有類似記載。由于五臟與四季有對應關系,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對不同季節(jié)禁食動物內臟作了具體要求,謂“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其依據是春季屬肝,春食肝則肝氣旺,夏季屬心,夏食心則心氣旺,秋季屬肺,秋食肺則肺氣旺,冬季屬腎,冬食深則腎氣旺,上述情況均可造成內臟功能失去平衡而導致疾病發(fā)生。除了動物內臟以外,按照五畜與五臟的對應關系,有些肉類在特殊季節(jié)也應禁食。如夏季不要吃
羊肉、
狗肉等溫熱生火之品,否則會加重里熱,破壞體內陰陽平衡。
服藥飲食宜忌
一般情況下服用中藥要禁食生冷、油膩,其原因主要是生冷、油膩可以影響脾胃的運化,不利于藥物的吸收,甚則會引起
腹瀉,導致無法確定腹瀉是藥物引起,還是食物引起,進而干擾醫(yī)生對藥物作用的準確判斷。如果所服藥物本身就具有瀉下作用,則生冷油膩之物會造成腹瀉加重。服藥期間還應禁醇酒厚味以及辛辣上火之品,避免引起內熱,食物所化之熱可以抵消藥物的清熱作用,或加重藥物溫補作用。
特殊生理期的飲食宜忌
女性在月經、妊娠、產后等特殊的生理時期,飲食也有禁忌。中醫(yī)認為,人體血的運行與自然界水的運行相似,遇寒則凝,得溫則行。在月經期若過食生冷飲會造成寒邪入血海(即子宮),使血凝不通,出現(xiàn)
痛經,甚則
閉經,因此經期應禁食寒涼飲料和食物。
在妊娠期,由于胎氣盛而化火,民間有“產前一盆火”之說。孕婦的飲食應兼顧母嬰,即要加強營養(yǎng),滿足胎兒發(fā)育需要,又要避免過食肥甘厚味、辛辣生火之品,否則母體的熱毒可波及胎兒。
而“產后多虛”,脾胃運化功能較弱,飲食應以溫補為主,忌食寒涼、生冷。還應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禁食煎炸堅硬難消化之品。
總之,健康狀態(tài)下適當忌口對于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有積極的意義;疾病狀態(tài)下注意飲食禁忌,又能夠促進疾病的康復。因此,飲食禁忌作為養(yǎng)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溯源養(yǎng)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淺談飲食在調理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 前日談起一位治病效果不錯的醫(yī)生,他最大的特點是對飲食禁忌要求的非常嚴格,不禁想起了《太上感應篇》的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不要把身體的問題全交給別人,先來從自己做起吧。這里再次重申一下關于調理的飲食禁忌: 生冷:生是指一切沒有做熟的食品,冷是溫度低的,或是吃到胃里發(fā)涼發(fā)脹的食物,F(xiàn)在人貪食寒涼,脾胃很容易被損害。正常情況下,人適量吃些健康干凈的水果、生菜,是可以承受并沒有什么損害的,但從小被冰淇淋,冰鎮(zhèn)飲料灌溉過的脾胃,在不斷透支消耗之后,最終沒有不虛的。在這種情況下,再吃寒涼必然有害無益。所以,在調理期間必須禁忌生冷。但大家也不要錯誤的以為平時就可以吃了,而是一年四季都不要吃冰冷的食物,待到脾胃好時,適當的吃些瓜果蔬菜是沒有問題的。但那些現(xiàn)代機器制造出來的冰渣子還是要徹底決裂。包括夏天大飲冰鎮(zhèn)啤酒,大吃冰鎮(zhèn)水果,都是自滅脾陽。 油膩:油膩的葷食,人體為了消化它,會浪費很多的正氣和能量。 就象一個沾滿油污的盤子,你只有用熱水或是堿性溶劑才可能把它洗干凈,而清淡的飲食就不會這樣。人在病中,正氣已受損,再增加身體負擔,把能量浪費在消化這些對人體多余的,害大于益的,所謂有營養(yǎng)的東西時,病邪定會乘虛再起,反復無常。當你屢不見好時,就請您想想自己的飲食。自古有言“病從口入”,當中焦的能量不足時,而你依然是胡吃海喝,身體只好去調動儲備能源來去幫助消化。那是動了人的根本,浪費了身體最寶貴的財富。而你就好象個敗家子,把祖上的家產都給變賣了,根本沒有用到有用的地方,而是隨意的揮霍。待到病時,也就相當于家道中落,怎樣調理,也難見好轉。是自己的身體太窮了,別人就是想幫你,你也沒有什么能力站起來了,結果,本不應死,卻只有聽天由命。最愚蠢的莫過于給重病的人,如癌癥的患者,吃什么雞湯之類的來營養(yǎng)。人體已經沒有這個運化能力,全部給敵軍供應了能量,結果就是喂飽了腫瘤。因果的道理也在其中。
其他:蔥蒜同為葷物,皆動腎氣,用之必損腎氣,腎氣受損之人,多聞之即嘔,自當遠之。還有白蘿卜,虛人一定慎用,泄人正氣,補也徒勞。 營養(yǎng)素:所謂的維生素亦是一個道理,無視人體的脾胃運化功能,把人體看成是各種素和質的累積,以為缺損什么添什么,不僅無益且害處極大。傳統(tǒng)的飲食習慣,我們吃的糧食都是種子,不僅營養(yǎng)是全面的,而且生氣也是最足的,只要脾胃功能正常,粗茶淡飯就可以保證人體的養(yǎng)分。所以,不是我們少什么,而是我們多吃的東西太多了,告別所謂的“營養(yǎng)學”,簡單的生活,平凡的吃飯,不過分的貪圖口腹之欲,天下本無事。呵呵,寫到這里,才感嘆到老子偉大的無為不在的智慧,包括吃飯。大自然已經賜予了我們一切,我們從他們的顏色,外形就可以知道他們效果了。食物的五行,從顏色上我們就能簡單的辨別,食物的外形,就告訴了我們補的部位,核桃當然填髓補腦,象個腰子的豆子自然入腎,過去說逢黑必補,黑色入腎道理就在此,先生的五行蔬菜湯也是依此理而入五臟。 所以,在您調整身體時,一定要尊重飲食禁忌,該是自己負責任的問題,不要推到別處。
民以食為天,果蔬山珍亦是佳肴,清香恬淡才是真味,祝大家吃的健康! 溯源養(yǎng)生交流QQ1198801380 溯源養(yǎng)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
-----------中藥的毒副作用淺說
哪些中藥有毒,怎樣看待中藥毒性等問題,是當前中藥發(fā)展面臨的問題之一。本文就中藥的毒性問題,淺談一些想法:
中藥的毒性,是中藥治療疾病有效成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對中藥毒性的認識,我國最早的第一部本草即《神農本草經》,對中藥的毒性就有論述。清代名醫(yī)徐大椿在《醫(yī)學淵源》中說:“醫(yī)書之最古者內經,本草起于神農!薄渡褶r本草經》部著作大約成書于東漢末年,即公元前25年~200年之間,在這部書中收載有365種中藥,按藥物的毒性和療效上中下三品:即上品120種,能補養(yǎng),“無毒”,可以長服、久服之品;中品120種,能治病補虛,無毒或有小毒,斟酌使用;下品125種,專治大病,多為有毒,不可多服,不能久服。徐大椿《醫(yī)書六種》中論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庇终撌觯骸岸舅幑バ,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禽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這些中醫(yī)藥的理論,至今仍為中醫(yī)辨證施治、指導使用中藥治療疾病的重要法則。
所謂中藥的毒性,是指藥物對人體有毒副作用。
凡是有毒的藥物,大部分都性質強烈,能對人體產生毒副作用,一般使用量都較小或極小。這些藥物安全性低,用之稍有不當或過量,即可對人體產生毒害,輕者對人體造成損傷,重者對人之健康或生命造成嚴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這些藥物必須嚴格在
執(zhí)業(y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絕對不能隨意服用,如
砒石、
芫花、
烏頭、
千金子等。
另外,過去曾有說法:“是藥三分毒”,即藥就有毒副作用。中藥有“四氣、五味、歸經”之科學理論。中藥之毒性正體現(xiàn)了某種中藥所含成分“四氣五味”之偏性。藥物之所以能治療疾病,也正是因為其具有藥物之偏性;蛘哒f,凡是藥物都有它的偏性。這正是中藥以偏糾偏治病的基本原理。如
黃連、
黃芩,其性味苦寒,功能清熱燥濕解毒,能治熱性;又如干
姜、
附子,性味辛熱,功能溫陽散寒,能治寒性疾病。傳統(tǒng)醫(yī)藥學所說:“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偏也。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所以,養(yǎng)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正以人之為病,病在陰陽偏勝耳。欲救其偏,則唯氣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
對中藥毒性的認識,總的來說在醫(yī)師辨證施治、常用量的情況下,毒性較大的藥物對人體作用就強烈,如中藥的
巴豆、烏頭等;毒性小或無毒藥物,對人體作用就較緩,如
麥芽、
茯苓等。
但在中藥使用量不當的情況下,中藥的毒副作用也會產生。如
甘草,《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因其味甘甜而故名,其功能為補脾益氣、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為緩和及調補之藥,歸經能入十二經。中醫(yī)在處方中常用甘草來調和諸藥性,起協(xié)調作用等,F(xiàn)有資料報道,如用量超大、久服,即可出現(xiàn)毒副反應,如脘腹痞滿或
水腫等病。又如人參,它的功能可以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增強免疫力等。據《醫(yī)學源流》中“方藥論”,徐大椿論人參,“夫人參用之而當,實能補養(yǎng)元氣,拯救危險。故病如果邪去正衰,用之固宜,或邪微而正亦憊,或邪深或正氣怯若,則于除邪藥中……乃不察其有邪無邪,是虛是實,又佐以純補溫熱之品,將邪氣盡行補往,輕者邪氣永不復出,重者即死矣”。現(xiàn)有資料報道:“服用人參適量對身體各生理器官有益,如服用超量,對人的神經有興奮的作用,或出現(xiàn)口
鼻出血、煩躁不安等不良反應,嚴重者對人體可導致不良的后果。
中藥的毒性與用藥量是否適當有關。
中藥數是屬于多成分的天然藥物,過去曾有“中藥,就等于一個小復方”的說法?梢韵胂,用藥量不當可以導致藥物毒副作用的產生。現(xiàn)有資料報道:如關
木通用量成人為3~lOg,若一次用量超過 60g,即可引起中毒,導致
急性腎功能衰竭。又如
苦杏仁是有小毒的藥物,其主要成分是苦杏仁苷,在苦杏仁酶的作用下分解出氫氰酸。而氫氰酸為劇毒物質,極微量應用,能輕度抑制呼吸中樞,而顯示止咳平喘的治療作用;稍大量應用,即對人體產生毒害作用。一般生苦杏仁用量在10~20g之間,即為無毒,而超過20g,即為有毒。如近期有資料報道:有一歲女嬰,因一次口服生苦杏仁末20粒(約10g)而中毒致死,原因是過量服用所致。
有關藥品的特殊性,藥品管理法中早有明確規(guī)定。特別要強調指出的是,具有毒性的藥品,使用得當,管理得法,有利于人民健康,可以達到防病治病、救死扶傷的目的。反之,則有害于人民身體健康,甚至產生藥源性疾病等嚴重的后果。所以藥為特殊商品,應對癥用藥,千萬不能
盲目地亂服用藥物。
中藥的毒性與產地和采集時間有關。
中藥的特點是歷史悠久,來源廣泛,品種繁多,屬性復雜,既有野生,又有人工種養(yǎng)。中藥傳統(tǒng)上講究“地道藥材”,如
白芍講究杭白芍,
澤瀉講究福建產的澤瀉,
大黃講究西寧產的大黃等。對于中藥的采集時間,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及全草等用藥部位,根據其生長成熟期,都要嚴格按季節(jié)采集,以確保藥效成分。俗話說:“當季是藥,過季是草”,“三月
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這都是對中藥采收的經驗之談。說明只有做到適時采集,才能達到藥物優(yōu)質有效。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藥品種比較混亂,有的藥物一個品種多個品名,還有的是同名異物等,由于品種復雜,產地又異,其含的藥效及毒性也有差別。如據有關資料報道:中藥
貫眾品種約有36種,《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貫眾屬蕨類植物,品類繁多,商品一名多物。其功能清熱散瘀,解毒,殺蟲。據考證,除綿馬貫眾主含綿馬酸類物質有毒外,其他品種未發(fā)現(xiàn)有毒。又如
五加皮,《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為較常用中藥,歷代本草所記載的五加皮為五加科五加屬植物的根皮。過去京津習用的五加皮為蘿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主產于河北等地,其功能祛風濕、強筋骨。據資料報道: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屬五加科,不含強心苷而無毒;北五加皮(又名
香加皮)屬蘿摩科,含強心苷而有毒。
即使是源于同一種的中藥,因用藥部位的不同,其成分的含量及所含毒性也有差異。如
蒼耳全株有毒,但果實
蒼耳子比全草毒性大,嫩葉比老葉毒性大等。故植物類中藥的采集時間可直接影響藥物的效能與毒性。傳統(tǒng)的經驗是:對植物中藥的地下部位根及根莖類藥材,一般是在秋后至春初的時間采集,此期藥物的有效成分及毒性含量較高;對莖枝葉全草類藥材,一般應在植物生長旺盛時及花朵末開時采集為宜,因這時藥效成分貫滿全株,質量最佳。
中藥的毒性與環(huán)境污染有關。
據1994年《中藥資源志》收載的藥物種類,現(xiàn)我國共有中藥資源種類12807種,其中植物類藥為11146種,動物類藥為1581種,礦物類藥為80種。中藥的資源種類主要是來源于植物藥。隨著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由于較為普遍地使用大量含有有機氯、有機磷等有毒物質的農藥及含有
鉛、鉻、砷等有害金屬的工業(yè)廢料、廢水、廢氣等,對土壤、空氣等自然環(huán)境的污染愈加嚴重。這些污染源必然會對中藥植物造成影響,有的可能較長期殘留在被污染的環(huán)境和植物內。如屬有機氯類除蟲劑的六六六、DDT等,在土壤中降解消失的時間較長,據研究前者需3~10年,后者需4~30年。如在這種環(huán)境中,對植物中藥必然會造成污染。
據報道:××市對全國各地300多種中藥材檢測發(fā)現(xiàn),全部樣品均殘留農藥六六六,除吉林的
龍膽草、福建的
陽春砂外,其余都有DDT殘留。又據××市藥檢所曾對50種70多批次藥材檢驗發(fā)現(xiàn),砷污染較為突出,有些甚至含量較高。人服用了這樣的藥材,亦會導致蓄積性中毒,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不良反應等問題。
為使我國中藥進入國際市場,現(xiàn)我國政府已著手對中藥施行GAP、GMP、GSP管理,以達到中藥成分的穩(wěn)定、安全、有效。
中藥質量標準的制定,應立足于中醫(yī)藥有效的科學理論,借鑒學習其他國家醫(yī)藥先進技術經驗,拿出我國的中藥質量標準。這個標準應是嚴謹的、高起點的,也是中藥在國際醫(yī)藥市場的標準。
溯源養(yǎng)生交流QQ1198801380溯源養(yǎng)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中國古代九大毒藥 斷腸草
斷腸草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質是葫蔓藤堿。據記載,吃下后腸子會變黑粘連,人會
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堿水和催吐劑,洗胃后用
綠豆、
金銀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斷腸草—還有一說是雷藤(《中藥大辭典〉)綠豆、金銀花和甘草實際上是萬用解毒藥,同樣的還有
荔枝蒂、生豆?jié){等。雷公騰生于山地林緣陰濕處。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區(qū)。根秋季采,葉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鴆
傳說鴆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比鷹大,鳴聲大而凄厲。其羽毛有劇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鴆酒,毒性很大,幾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鴆酒就成了毒酒的統(tǒng)稱。另一種說法:鴆不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實際存在,即食蛇鷹,小型猛禽,在南方山區(qū)分布較廣,如武當山地區(qū)。因其食蛇故被誤認為體有劇毒。還有一種說法,鴆是一種稀有未知鳥類,被人捕殺干凈。
番木鱉 就是
馬錢子,是馬錢科植物馬錢子和云南馬錢子的種子。扁圓形或扁橢圓形,直徑1.5~3cm,厚0.3~0.6cm。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表面有茸毛。邊緣稍隆起,較厚,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圓點狀種臍,質堅硬。毒性成分主要為番木鱉堿(Strychnine,C21H22O2N2,即土的寧)和馬錢子堿(Brucine,C23H26O4N2)。主要用于風濕頑痹,麻木
癱瘓,跌撲損傷,
癰疽腫痛;小兒麻痹后遺癥,類風濕性
關節(jié)痛,據說還可用于
重癥肌無力。中毒癥狀是最初出現(xiàn)
頭痛、頭暈、煩燥、呼吸增強、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難,呼吸加重,瞳孔縮小、胸部脹悶、呼吸不暢,全身發(fā)緊,然后伸肌與屈肌同時作極度收縮、對聽、視、味、感覺等過度敏感,繼而發(fā)生典型的土的寧驚厥癥狀,最后呼吸肌強直窒息而死。解毒方法是使用中樞抑制藥以制止驚厥,如阿米安鈉、戊
巴比妥鈉或安定靜注。然后洗胃,再后用甘草、綠豆、
防風、銘藤、
青黛(沖服)、
生姜各適量水煎服,連續(xù)服4劑。
鶴頂紅
鶴有
鶴肉、
鶴骨和
鶴腦可入藥,但都無毒,而且都是滋補增益的藥。鶴頂紅其實是紅信石。紅信石就是
三氧化二砷的一種天然礦物,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
砒霜!苞Q頂紅”不過是古時候對砒霜的一個隱晦的說法而已。砷進入人體后,會和蛋白質的硫基結合,使蛋白質變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斷細胞內氧化供能的途徑,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氫氰酸的作用機理類似。
天然砒霜化學成分As2 O3,等軸晶系六八面體晶類。單晶晶形為八面體,也有菱形十二面體。集合體星狀、皮殼狀、毛發(fā)狀、土狀、
鐘乳狀。白色有時帶天藍、黃、紅色調,也有無色,條痕白色或淡黃。玻璃至金剛光澤,亦有油脂、絲絹光澤。摩氏硬度1.5,比重3.73-3.90,解理完全,斷口貝殼狀,性脆,溶于水,有劇毒。
砒石
砒石為天然產含砷礦物砷華、毒砂或
雄黃等礦石的加工制成品。又名信石。主產于江西、湖南、廣東、責州等地。商品有紅信石及白信石之分,藥用以紅信石為主。凡砒石,須裝入砂罐內,用泥將口封嚴,置爐火中煅紅,取出放涼,或以綠豆同煮以減其毒。研細粉用。砒石升華之精制品為白色粉末,即砒霜,毒性更劇。
金剛石
金剛石具有疏水親油的特性,當人服食下金剛石粉末后,金剛石粉末會粘在胃壁上,在長期的摩擦中,會讓人得
胃潰瘍,不及時治療會死于胃出血,是種難以讓人提防的慢性毒劑。文藝復興時期,用金剛石粉末制成的慢性毒藥曾流行在意大利豪門之間。
夾竹桃 夾竹桃又名
柳葉桃,有毒,含有強心毒甙,夾竹桃作用與洋
地黃同,干燥的3克就能使人死亡。
主要表現(xiàn)為
洋地黃中毒癥狀。(1)惡心、
嘔吐、腹痛、腹瀉;(2)心律紊亂、心跳緩慢、不規(guī)則,最后出現(xiàn)室顫、
暈厥、
抽搐、
昏迷、或心動過速、
異位心律,死于循環(huán)衰竭。
烏頭
烏頭,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株高60-120cm,葉互生,革質,卵圓形,三裂,兩則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再3裂,邊沿有缺刻。5萼圓錐花序,花瓣2,果實為長圓形,花期6-7月、果7-8月。遼、豫、魯、甘、陜、浙、贛、徽、湘、鄂、川、滇、貴、都有分布。
烏頭這個名稱一般指的是
川烏頭,還有
草烏頭,一般指的是野生種烏頭和其他多種同屬植物,比如北烏頭(藍烏拉花)、太白烏頭(
金牛七)等,是中藥學上的名稱。
烏頭含有多種生物堿,次烏頭堿、新烏頭堿、烏頭堿、川烏堿甲、川烏堿乙(卡米查林)、塔拉胺等。
見血封喉 又名“毒箭木”、“剪刀樹”,國家保護的瀕危植物,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種類之一。
樹汁呈乳白色,劇毒。一旦液汁經傷口進入血液,就有生命危險。古人常把它涂在箭頭上,用以射殺野獸或敵人。秒殺。原產東南亞。我國海南,西雙版納植物園中可見。
溯源養(yǎng)生交流QQ1198801380溯源養(yǎng)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三七未成熟,惹出人命案
相傳,古時候有個叫張小二的小伙子,他患了一種名叫“出血癥”的疾病,他的口、鼻流血,大便也出血,眼看張小二的生命危在旦夕。一天一位姓田的江湖郎中從這里路過,張小二的母親得知后,急忙催人前去求醫(yī),田郎中很快隨人趕到張家,田郎中一邊為病人診治,一邊詢問病因,最后他拿出一種草藥的根研末,給病人吞服,過了一會兒,說也神了,病人的血就給止住了。張小二全家感激不盡,一定要留田郎中在家住上幾天。田郎中見張小二的病已快痊愈了,便告辭欲去,臨行前,送張家一些草藥種子。后來他們將它種植在園中,并加以精心管理。
過了一年,知府大人的獨生女兒,也患了出血癥,雖經多方醫(yī)治,都未見好轉。這位知府大人為此急得團團轉,后來想出一個妙計,為女兒治病貼出告示,誰能妙手回春,治好女兒的病,年長者賞
白銀千兩,年輕者招為東床。
這天張小二揭下告示,帶上草藥,便直奔知府衙門,知府大人見了張小二,便叫管家請張小二為女兒治病,張小二拿出藥來研末,給小姐服下。誰知不到一個時辰,這小姐竟一命嗚呼。知府大人大怒,認為女兒是他毒死的,命令差役將張小二捆綁起來,嚴刑拷打,逼他從實招來。張小二忍受不住這皮肉之苦,終于講出了實情。
溯源養(yǎng)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
[url=]當歸在婦科的應用[/url]
當歸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根,味甘辛,性微苦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能。其不同入藥部位,功能各異,如歸頭活血、
歸身補血、
歸尾行血,臨床上根據病情選用不同部位配方。當歸含有揮發(fā)油和水溶性成分、19種
氨基酸、
多種維生素及其23種金屬元素,其中16種元素為人體所必需的。中醫(yī)認為當歸是補血的良藥,是婦科調經的要藥。婦科臨床上用于治療
月經先期、
月經后期、月經先后不定期、
月經過多、
月經過少、閉經、痛經等多種病癥。
1 月經先期 由于素體中氣虛弱、攝血無權、
沖任不固、經血失統(tǒng)而致先期,其經量增多,色淡清稀,神疲肢軟;或小腹空墜,或納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者。宜補氣攝血調經者,用
補中益氣湯(當歸、人參、黃芪、甘草、
陳皮、
升麻、
柴胡、
白術)加減治之。若素體情志所傷,肝郁化火,熱伏沖任,擾及血海,血海不寧而見經期超前,量多少不定,色紫紅有塊,質稠,頭暈目眩,胸脅脹滿,少腹脹痛,神抑易怒,口苦咽干,喜嘆息,舌黯紅,苔黃,脈弦滑數。宜疏肝解郁,清熱調經。用丹梔
逍遙散(當歸、
丹皮、炒
山梔、白芍、柴胡、白術、茯苓、
炙甘草)加減治之。
2 月經后期 由于素體寒客經脈,血行不暢,
胞宮虛寒而致后期,經量減少,色淡質清,無血塊;小腹隱痛,喜熱喜按,腰酸無力,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遲或細弱者,宜養(yǎng)血調經、扶陽祛寒。用
艾附暖宮丸(當歸、
川芎、白芍、黃芪、
肉桂、
艾葉、
吳茱萸、
香附、
續(xù)斷)加減治之。若素體營血虛少,沖任血虛,血海虧缺而致后期,量少色淡無塊;或少腹疼痛,或頭暈眼花,
心悸少眠,面色蒼白或萎黃;舌淡脈細弱者。宜補血調經,用大補元煎(當歸、人參、
山藥、
熟地、
杜仲、
山茱萸、枸杞、炙甘草)加減治之。若素體神志抑郁,氣郁血滯,經血運行失暢,沖任受阻而延后,量少,經色黯紅,或有血塊,小腹脹痛,精神抑郁,胸悶不舒,脈弦者,宜理氣行滯,活血調經,用
膈下逐瘀湯(當歸、川芎、
赤芍、
桃仁、
紅花、
枳殼、
延胡索、
五靈脂、丹皮、
烏藥、香附、甘草)加減治之。
3 月經先后不定期 由于素體肝郁氣滯,氣血逆亂而致周期不定,色淡或紫紅,有塊,經行不暢;或胸脅、乳房、少腹脹滿,或脘悶不舒,時欲嘆息;或噯氣食少;苔薄白或薄黃,脈弦者,宜疏肝理氣調經,用逍遙散(當歸、柴胡、白術、茯苓、白芍、
薄荷、甘草、煨姜)加減治之。若素體脾虛,飲食失節(jié),或思慮過度,損傷脾氣,脾虛統(tǒng)攝無權,生化不足,沖任氣血失調,血海蓄溢失常而見經行或先或后,色淡質稀,神疲無力,納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緩者,宜補脾益氣,養(yǎng)血調經,用
歸脾湯(當歸、白術、茯苓、黃芪、
龍眼肉、
酸棗仁、人參、
木香、
遠志、甘草、生姜、
大棗)加減治之。
4 月經過少 由于素體陰血虛少,血?仗摱略陆浟可,或點滴即凈,色淡無塊;或驚悸
怔忡,或面色萎黃,或小腹空墜,舌質淡紅,脈細者,宜養(yǎng)血調經,用滋血湯(當歸、人參、山藥、黃芪,茯苓、熟地、川芎、白芍)加減治之。若腎氣虧虛,精血不足而致月經量少,色淡紅或黯紅,質薄;腰脊酸軟,足跟痛,或頭暈
耳鳴,或小腹冷感,或夜尿多;舌淡脈沉弱,或沉遲者,宜補腎養(yǎng)血調經,用
歸腎丸(當歸、
菟絲子、杜仲、枸杞、山茱萸、熟地、山藥、茯苓)加減治之。
5 月經過多 由于素體沖任虛損,寒犯胞宮,氣機受阻,凝結胞宮,血不循經而致經行量多,色淡黯有小血塊,腰膝酸冷,小腹冷痛,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沉細遲者,宜溫經散寒,止血調經,用
溫經湯(當歸、川芎、白芍、甘草、人參、
桂枝、吳茱萸、丹皮、
阿膠、
半夏、
麥冬、生姜)加減治之。若素體抑郁,或忿怒過度,氣機陰滯;或產后余血未盡,瘀血內停而致血瘀,量多色紫黯,質稠有塊,小腹疼痛,舌紫黯或有瘀點,或有瘀斑,脈澀有力者,宜活血化瘀,調經止血,桃紅
四物湯(當歸、熟地、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加減治之。
6 經期延長 由于氣滯血瘀,血不歸經而出現(xiàn)經期達7天以上,甚2周方凈,量或多或少,經色紫黯有塊,小腹疼痛,舌黯或有瘀點瘀斑,脈澀有力者。宜活血化瘀,固沖止血調經。用棕蒲散(棕櫚炭、
蒲黃炭、當歸、炒白芍、川芎、
生地、丹皮、
秦艽、
澤蘭、杜仲)加減治之。
7 經行吐衄 又稱倒經、逆經、錯經。由于素體抑郁,或志怒傷肝,郁久化火,灼傷血絡而為經前或經期
吐血、衄血,量較多,色深紅,頭暈目眩,煩躁易怒,兩脅脹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
便秘結,月經先期,量少或不行,舌紅苔黃,脈弦數者,宜疏肝清熱,引血下行,用清肝引經湯(當歸、白芍、生地、丹皮、黃芩、
梔子、
川楝子、
茜草、
白茅根、
牛膝、甘草)加減治之。
8 經行身痛 由于產后瘀血不化,留滯于經絡關節(jié)之間,氣行不暢故臨經周身疼痛,屈伸不利,小腹疼痛拒按,經行不暢,經血有塊,舌青紫有瘀斑,苔薄白,脈沉澀或弦緊者,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用趁痛散(當歸、黃芪、白術、炙甘草、
桂心、
獨活、牛膝、生姜、
薤白)加減治之。若素體虛弱,氣血兩虛而見經期或經后,機體肌肉麻木疼痛,綿綿不休,肢軟無力,面白無華,月經量少色淡紅,舌淡苔白,脈細弱者,宜養(yǎng)血益氣,和營止痛,用
當歸補血湯(當歸、黃芪)加減治之。
9 閉經 由于失血過多,或生化不足,氣血虧損而致經量少,色淡質薄,終至經閉不行,頭暈眼花,
失眠心悸,面色萎黃,形體瘦弱;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細者,宜益氣養(yǎng)血,調補沖任,用人參養(yǎng)營湯(當歸、人參、黃芪、熟地、白芍、白術、陳皮、茯苓、
五味子、桂心、炙遠志、炙甘草)加減治之。若氣血郁滯,憂愁惱怒,情懷不暢,而致氣機失常,血滯不行,沖任受阻而致經來困難疼痛,先后不定期,漸至停閉,精神抑郁,煩躁易怒,胸脅脹悶,下腹脹痛,舌紫黯有瘀點,脈沉澀或沉弦者,宜理氣解郁,溫經活血,用逍遙散(見先后不定期)加減治之。
10 痛經 由于氣滯血瘀,血海氣機不利,經血運行不暢而發(fā)痛經,伴有小腹脹痛,拒按,或胸脅乳房作脹,或經血少,或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血塊排出后痛減,舌紫黯或瘀點,脈弦或弦滑者,宜理氣化瘀止痛,用膈下逐瘀湯(見月經后期)治之。若內傷于寒,陰寒內勝,沖任虛寒,寒凝胞中而見經期或經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熱則舒,量少,色黯淡,腰酸腿軟,小便清長,苔白潤,脈沉者,用溫經湯(見月經過多)治之。若久居濕地,寒濕凝滯沖任、胞中而見經前數日或經期小腹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量少色黯有塊,或畏冷身痛,苔白膩,脈沉緊者,宜溫經散寒除濕,化瘀止痛,用小腹逐瘀湯(當歸、
小茴香、
干姜、延胡索、
沒藥、川芎、肉桂、赤芍、蒲黃、五靈脂)加減治之。
11 經行頭痛 由于素體虛弱,或久病失血,陰血不足,以致頭隱隱作痛,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虛細者,宜益氣養(yǎng)血,用
八珍湯(當歸、熟地、白芍、川芎、
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加減治之。
12 經行感冒 由于體虛衛(wèi)陽不足,風寒侵襲,皮毛閉塞,而出現(xiàn)經行
發(fā)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
咳嗽痰稀,頭痛身痛,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者,宜解表散寒,和血調經,用荊防四物湯(
荊芥、防風、當歸、熟地、白芍、川芎)加減治之。
13 經行發(fā)熱 由于
氣血虛弱,陰陽失調而經行或經后發(fā)熱,熱勢不揚,動則汗出,經血量多,色淡質薄,神疲肢軟,少氣懶言,舌淡苔白潤,脈虛緩者,宜補中益氣湯(見月經先期)加減治之。
溯源養(yǎng)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
中藥十大元帥一、附子 二、干姜 三、肉桂 四、麻黃 五、桂枝
六、細辛 七、石膏 八、大黃 九、芒硝 十、黃連
此十味藥品,余暫以十大“主帥”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由于少數醫(yī)家,以為此等藥物,性能猛烈,而不多使用,即使偶然用之,而用量較輕,雖對一般輕淺之病亦多獲效,但對于嚴重病患及沉疴痼疾,則療效不顯。據余數十年經驗,如能掌握其性能,與其它藥物配伍得當,且不違背辨證論治之精神,在臨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常見疾病效若桴鼓,并且治大多數疑難重證及頑固沉疴,亦無不應手奏效。但如診斷不確,或配伍不當,則不但無效,反面使病情增劇,變證百出。惟是不良后果,只能責之于用之失當,決不能歸咎于藥性之猛烈,更不能將其化險為夷之巨大作用一筆抹殺也。蓋病之當服,烏、附、硝、黃,皆能起死回生;病不當服,參、芪、歸、地,亦可隨便誤人。故諺云:“人參殺人無過,附子大黃救人無功”。關鍵在于能否分清虛實寒熱,當用不當用而已。至若此等藥品組合之方劑,實不勝枚舉,簡言之,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承氣與瀉心,后有四逆與真武。再推廣之,針對不同病情,靈活運用,加減化裁,即可以東擋西殺,南征北剿,而收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之效。昔賢所謂“用藥如用兵,藥不勝病,猶兵不勝敵”。旨哉斯言。能否勝敵,應視善不善用兵而定,此不易之理也。因此,我把這十味藥比喻為治病救人之十大“主帥”。茲將其作用分別簡介于下,聊供同學們參考。
一、附子
其母根名川烏,產于四川龍安縣高寒山區(qū)。由農民每年秋后采回,移種江油與樟明兩縣,再由人工培養(yǎng)而成。冬月種植入土,到次年二月苗高近尺,始施肥,稍長即打臺并割去旁枝小根,使其氣坐根長,少生幾枚,而附子生長較為肥壯,成熟體大。因該兩縣是黑油砂土,比較肥沃,其他各縣土質則不適合,故附子為此兩縣特產,四川俗諺有“江油附子龍安種”之說,此為藥物中比較特殊之種植法也。在六月至七、八月之間,即可采收。其附子主根(川烏)新生二、三枚者,名曰附子,獨生一枚較長形者,名曰天雄,效力更大。新采收的附子,應先用鹽膽水(即鹵水)浸泡,以防止霉爛,浸數日后取出,再用清水漂洗,將膽水漂凈,蒸去皮,切片制曬而成附子片(但亦有未去皮者)。其母根名四川烏頭,體質已粗老而輕松,其效用只能驅風逐寒,不似附子體重粉質多而能回陽救逆也。上古及后漢張仲景,系用生附子與火炮附子兩種,其量一枚至三枚,煎煮時,用水一斗,煮取三升,或五升,量已煮透,服之不麻口。后世因煎煮不得法,服后往往產生麻醉,始用種種制法而成熟附片,意在減少其麻醉之性。其實附子只在煮透,不在制透,故必煮到不麻口,服之方為安全,F(xiàn)在一般應用,除附片外,尚有一種生鹽附子,效力更大。其驅逐陰寒,回陽救逆,可用生附子。用之以溫暖水寒,補命門真火,回陽生津,則用熟附片。其作用小有差別,臨床時應分別使用。
《本經》云:“附子氣味辛溫有大毒,主治風寒咳逆邪氣,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堅積聚,血瘕金瘡”。
張隱菴曰:“附子稟雄壯之質,具溫熱之性,故有大毒!侗窘洝废缕分,大約有毒者居多!端貑枴匪^毒藥攻邪也。夫其攻邪而正氣復,是攻之即所以補之”。
陳修園曰:“《素問》謂,以毒藥攻邪,是回生妙手,后人立補養(yǎng)等法,是模稜巧術,究竟攻其邪而正氣復,是攻之即所以補之也。附子味溫,火性迅發(fā),無所不到,故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本經》云:風寒咳逆邪氣,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著于下焦筋骨也。癥堅積聚,血瘕,是寒氣凝結,血滯于中也?肌洞笥^本草》咳逆邪氣句下,有溫中金瘡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溫,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腎,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營衛(wèi),因寒濕而病者,無有不宜。即陽氣不足,寒自內生,大汗,大瀉,大喘,中風卒倒等證,亦必仗此大氣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經》言外之意也”。
吳綬云:“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通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fā)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驅逐在里之寒濕”。
張隱菴《本草崇原》論附子云:“凡人火氣內衰,陽氣外馳,急用炮熟附子助火之原,使神機上行而不下殞,環(huán)行而不外脫,治之于微,奏功頗易,奈世醫(yī)不明醫(yī)理,不識病機,必至脈脫厥冷,神去魄存,方謂宜用附子。夫附子治病者也,何能活命。甚至終身行醫(yī),而終身視附子為蛇蝎,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發(fā)狂而九竅流血,服之必發(fā)火而癰毒頓生,服之必內爛五臟,今年服之,明年毒發(fā),嗟嗟!以若醫(yī)而遇附子之證,何以治之,肯后利輕名而自謝不及乎?肯自居庸淺,而薦賢以補救乎?必至今日藥之,明日藥之,神氣已變,然后復之,斯時雖有仙丹,莫之能救,賢者于此,或具熱衷,不忍立視其死,間投附子以救之,投之而效,功也,投之不效,亦非后人之過。前醫(yī)惟恐后醫(yī)奏功,祗幸其死,死后推過,謂其死,由飲附子而死。噫!若醫(yī)而有良心者乎?醫(yī)不通經旨,牛馬而襟裾,醫(yī)云乎哉?”按此段論說,痛快透徹,洞見癥結,執(zhí)行此道者,應熟讀勿忘,深入鉆研,切勿效終身行醫(yī),而終身視附子為蛇蝎,若醫(yī)而遇附子之證,何從治之?于臨證時,應分清虛實寒熱,當用則用,有是病用是藥,定能指下生春,活人無量,切勿以人命為兒戲也。
黃元御曰:“附子味辛苦,性大溫,入足太陰脾、足少陰腎經,暖水燥土,泄?jié)癯,走中宮而溫脾,入下焦而暖腎,補垂絕之火種,續(xù)將斷之陽根,治手足厥冷,開臟腑陰滯,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攣拘,通經脈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結,降濁陰之上逆,能回噦噫,提清陽下陷,善止脹滿”?梢姳酒窞闇卦锲瘢瑴嘏I水之良劑也。
根據以上昔賢之論證,可知附子對保障人類健康之功用極為宏偉,其主要方劑之組合,僅就張仲景《傷寒論》中最常用者述之:
四逆湯: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按四逆湯為少陰正藥。太陽少陰合病,重發(fā)其汗,則汗出不止,而現(xiàn)亡陽,此證用之,以招納欲散之陽;太陽證亦有用之以溫經,與桂枝湯同用之以救里;太陰證用之以治寒濕;少陰證用之以救元陽;厥陰證用之以回厥逆。
此方以生附子、干姜徹上徹下,開辟群陰,迎陽歸舍,交接十二經,為斬旂奪關之良將,而以甘草主之者,從容籌劃自有將將之能。
治太陰傷寒,脈沉腹脹,自利不渴者,以寒水侮土,肝脾俱陷,土被木賊,是以腹脹下利。附子溫補其腎水,干姜、甘草溫補其脾土也。脾主四肢,脾土濕寒,不能溫養(yǎng)四肢,則手足厥冷,四肢溫暖為順,厥冷為逆,方用甘草為君,姜附所以溫中而回四肢厥逆,故以四逆名焉。
治少陰病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以其腎水上凌,火土俱敗,寒飲泛溢,胃逆作嘔,姜附草溫補水土,而驅寒飲也。
治厥陰病,汗出,外熱里寒,厥冷下利,腹內拘急,四肢疼痛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賊脾,微陽不歸,表里疏泄,姜附草溫補水土,以回陽氣也。
此方,將干姜加倍為三兩,名通脈四逆湯,治少陰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賊脾,是以下利,脾陽頹敗,四肢失溫,是以厥逆。經氣虛微,是以脈微欲絕。姜甘附子溫補里氣,而益四肢之陽也。
鄭欽安曰:“按四逆湯一方,乃回陽救逆之主方。世多畏懼,由其不知仲景立方之意也。夫此方既列于寒入少陰,病見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體畏寒,脈微欲絕,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團陰氣為病,此際若不以四逆回陽救逆,一線之陽光,即有欲絕之勢。仲景于此,專主回陽以祛陰,是的確不易之法。細思此方,既能回陽救逆,則凡世之一切陽虛陰盛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見以上病形,而始放膽用之,未免不知幾也。夫知幾者一見陽虛證,而即以此方在分兩輕重上斟酌預為防之,萬不可致釀成純陰無陽之候也。一旦養(yǎng)成純陰無陽之候,吾恐立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不知用姜附之不早也。仲景雖未一一指陳,凡屬陽虛之人,亦當以此投之,未為不可。所可奇者,姜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實有令人難盡信者,余亦始怪之,而終信之;信者何,信仲景之用姜附而有深義也。故古人云:熱不過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團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賴一團真火,真火欲絕,故病見純陰。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補先天欲絕之火種,故用之以為君,又慮群陰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溫而散,以為前驅,蕩盡陰邪,迎陽歸舍,火種復興,而性命立復,故曰回陽。陽氣既回,若無土以復之,光焰易熄,雖生不永,故繼以甘草之甘,以緩其正氣。緩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觀鄭欽安先生此段按語,極為精辟,既指出一切陽虛陰盛之病皆可用此方,并說明當用而用之不早,則恐追之不及,其指導臨床之意義頗大,切勿草草讀過。至于以本方加減分兩或藥味而成之變方,在《傷寒論》中,總名之為四逆輩,茲抄錄如下:
四逆輩(包括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在內,共十方)
四逆湯:(詳前)。
通脈四逆湯:生附子一枚,干姜三兩,炙甘草二兩。
通脈四逆豬膽湯:即通脈四逆湯加豬膽一合。
四逆人參湯:生附子一枚,干姜一兩五錢,炙甘草二兩,人參一兩。
茯苓四逆湯:即四逆人參湯加茯苓六兩。
吳萸四逆湯:生附子一枚,干姜一兩五錢,炙甘草二兩,吳萸一兩。
干姜附子湯:生附子一枚,干姜一兩。
白通湯:生附子一枚,干姜一兩,蔥白四莖。
白通加人尿豬膽湯:生附子一枚,干姜一兩,蔥白四莖,人尿(即童便)五合,豬膽汁一合。
甘草干姜湯:炮干姜二兩,炙甘草四兩。
附方,潛陽封髓丹:附子二兩,西砂三錢,龜板四錢,黃柏二錢,甘草二錢(本方劑量為老舊稱)。
承氣,攻陽之方也;四逆,回陽之方也。以干姜溫氣,則上焦之陰寒散而外陽回矣。以附子溫水,則下焦之陰寒散而內陽回矣。得甘草之和中,則姜附之力合,上下連成一氣,而旭日當空,表里之陰霾自散。而誤用汗、吐、下等法,或未經誤治而病至陽亡,已現(xiàn)四肢厥逆者,即以此方主之,故名四逆湯也。加重干姜名通脈四逆湯,治陰盛格陽無脈之重證。加參則兼救真陰。加參苓名茯苓四逆湯,并可以救陰制水而交心腎。去甘草則名干姜附子湯,其熱力愈強。去附子名甘草干姜湯,;厣现薪箽夥种。去甘草加蔥白名白通湯,專交心腎之陽,以收水火既濟之效。至于白通加豬膽汁人尿湯,以膽汁味苦入心,人尿味咸入腎,若咸性寒之品能引陽入陰,而交通心腎之陰陽,故能陰陽并救也。通脈四逆加豬膽湯亦是此意,大補心腎之陰陽,有起死回生之功。加吳萸名吳萸四逆湯,其作用在于大溫肝腎之陰寒,而降濁陰之氣,治四逆陰盛格陽,陰實之方也。陰消則陽自旺,而病自愈。至于在四逆湯中加參、苓、蔥、膽、尿,是防上火熱之藥傷陰,且或升或降,陰陽并救者也。
自后漢以還,配有附子之方劑,實不可勝數,茲不過介紹其重要者而已。但是只要切實掌握此十方,且能圓通運用,即可治療百數十種比較疑難之病,其功用亦不小矣。
溯源養(yǎng)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