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之原委順逆治法。已詳首卷。今之分部位者。為別經(jīng)絡(luò)。認穴次。定名色耳。其癥治不外乎首卷之提綱。然間有稍異于總治者。有專治本癥之方。而即以此方各附于本癥條下。則開卷了然。庶無遺漏紊亂矣。
經(jīng)絡(luò) 中行直鼻上巔。屬督脈經(jīng)。又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傍開一寸五分為第二行。是足太陽經(jīng)。再開一寸五分為第三行。是足少陽經(jīng)。頭角直耳上中。亦足少陽經(jīng)。
百會疽 生百會穴。在巔之上。初起如粟。次大如錢。形似葡萄。堅硬色赤。寒熱痛楚。元氣濃者由熱毒上攻。宜黃連消毒飲、蟾酥丸、貴金丸之類。元氣弱者由虛陽浮泛。宜八味地黃丸引火歸源。更以附子餅置涌泉穴。灸五壯以泄其毒。若腫連耳項。七日不穴。神昏痰起者不治。
玉頂發(fā) 一名fo頂疽。生上星穴。在百會疽之前。由足太陽經(jīng)風(fēng)熱所致。初起神授衛(wèi)生散、紺珠丹實者貴金丸。虛者十全大補東加羌活。潰而黑陷。脈大神昏。二便閉者不治。
透腦疽 生囟門之際。在玉頂疽之前。形如雞子。堅而硬。頭痛如斫。灸缺盆穴二七壯。
侵腦疽 生透腦疽之傍。頭疼引目。灸支正穴七壯。二癥初宜紺珠丹汗之。次宜托里散托之。
額疽 生當額。或兩額角。一名赤疽。腫如桃李。由陽明胃經(jīng)積熱所致。實者貴金丸下之。次以內(nèi)托散托之。潰者補之。十日不穴。潰而無膿出血者。不治。
太陽疽 生太陽穴。一名勇疽。狀如伏鼠。腫連面目。寒熱交加。七日不潰。毒即攻眼。急宜貼破。破慎風(fēng)水。犯則損睛。屬陽明胃經(jīng)。治同透腦疽。十一日刺。得黃白膿者順。清稀黑血者逆。
鬢疽 生于鬢。屬手少陽三焦。此經(jīng)多氣少血。最忌見膿。多由肝膽怒火;蛞蝻L(fēng)熱血虛所致。初宜神授衛(wèi)生散、柴胡清肝湯清之。次以托里消毒散托之。以速其膿。膿成而至收斂時。腎虛者六味地黃丸。氣虛者補中益氣湯。此癥虛脈虛之治也。若煩躁飲冷身熱。脈大神昏者。臟腑實也。宜貴金丸。所為瘡瘍實熱。不利者下之是也。宜灸伏兔穴二七壯。
此癥雖屬少陽。然脈癥俱實者。隨其壯弱。瀉以重輕。若守經(jīng)禁而純投補劑。非確論也。
有未見瘡時先作渴癥。一年半載始發(fā)鬢疽。色紫瘡黑。平陷堅硬。無膿。毒流耳項。氣穢容枯。神昏不食者。不治。
夭疽(生左耳后) 銳毒(生右耳后。俱一寸三分) 夭者妖變之物也。屬肝木。銳者鋒利之器也。屬肺金。
二癥起于謀慮不決;鹩舳。生于隱微。發(fā)于不測。及覺之時。毒已入內(nèi)矣。紅活高腫。易腐易膿者順。堅硬伏陷。未潰先黑。未膿先腐。臭穢易生。元氣易敗。此毒瓦斯內(nèi)攻也。為逆。微者加味逍遙散、越鞠丸、托里消毒散。隨時增損。甚者十全大補湯。非倍用參附。不能以回其陽。
耳后疽 生耳后折間。屬三焦經(jīng)。高腫有頭者順。無膿軟陷者逆。甚則嗌腫頰痛。肩肘俱疼。初起者紺珠丹汗之。熱甚者涼膈散清之。已潰者如潰瘍門。托之補之。
耳根毒 生于耳根。狀如痰核。不動而微痛。屬膽與三焦二經(jīng)風(fēng)熱所致。宜衛(wèi)生散。或加升麻、柴胡。或貴金丸下之。弱者神效栝蔞散托之。因怒而耳下腫者;蚶咄疵}弦緊者。小柴胡湯加青皮、紅花、桃仁、牛蒡子。再寒熱。加荊芥、防風(fēng)。蓋肝者內(nèi)主藏血。外主榮筋。怒則氣逆。故筋蓄結(jié)腫。若不自加調(diào)攝。肝迭受傷。遷延結(jié)核。再犯追蝕之藥。因而不斂不治者多。
耳發(fā) 生于耳葉。初起如胡椒。漸大如蜂房。紫赤腫痛。由三焦經(jīng)風(fēng)熱所致。宜衛(wèi)生散。或加升麻、桔梗。
壯者貴金丸汗之下之。出黃膿者順。出鮮血不食神昏狂躁者逆。
玉枕疽(生于玉枕) 腦后發(fā)(生玉枕稍下。在風(fēng)池穴。)形如硬癤。堅而難潰。痛引項肩。氣粗鼻塞。此足太陽膀胱經(jīng)伏陽結(jié)滯而成。少壯者紅腫出白膿易愈。老弱者紫陷流黃水難瘥。實者內(nèi)疏黃連湯。加羌活、金銀花之類;蛐l(wèi)生散、貴金丸。虛者托里消毒散。加升麻、葛根、酒沙黃芩、梔子之類。兼服蠟礬丸。有頭者刺之。
涂拔疔散。無頭者以離宮錠子涂之;蚓娘L(fēng)門穴三七壯。艾如綠豆大。
腦鑠 生于項后。初起如橫木。久之上至巔頂。下至大椎。未膿而皮先損;蚶涠就础r流清水。或熱如火燎。痛如針刺。黑如煙灶。形如犬咬。四畔堅若牛唇。靈樞經(jīng)云:陽氣大發(fā)。消腦溜項。名曰腦鑠。煩心者死。
此由陰精消固所致。急用神妙拔根法。(見針門)以通其竅。內(nèi)用十全大補東加大附子。及八味地黃丸。
以回其陽。宜與項部偏腦疽法及腦疽醫(yī)案參酌之。若攻補得法。亦有得生者。不可因其惡而棄之。
黃連消毒飲 治百會疽由膏粱之變者。惟宜苦寒。禁用芳香等藥。服后忌飲冷水。犯之作膿而效遲。
黃連 黃芩 黃柏(酒炒) 人參 獨活 防風(fēng) 本 甘草(炙) 甘草梢 陳皮 防己 歸尾蘇木(各五分) 知母(酒炒四分) 羌活 連翹 黃 歸身 生地(各一錢) 桔梗(一錢) 澤瀉(七分)
用水三鐘。煎鐘半。入酒少許再煎。食后服。
柴胡清肝湯 治鬢疽初起。毋論陰陽表里。俱治。
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 柴胡 黃芩 梔子 天花粉 防風(fēng) 連翹 牛蒡子 甘草節(jié)(等分)
用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貴金丸 八味地黃丸 紺珠丹 神授衛(wèi)生散 十全大補湯 托里消毒散 六味地黃丸 補中益氣湯蠟礬丸 越鞠丸(俱見首卷) 蟾酥丸 拔疔散(見疔門) 神妙拔根方(見針門) 加味逍遙散(見瘰癧) 諸癥灸法(見首卷) 黃連救苦湯(見項部)
經(jīng)絡(luò) 諸陽皆會于面。統(tǒng)其所屬。惟胃脈起鼻交 中。入上齒中。俠口環(huán)唇。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穴。故人之面。陽明之屬也。從鼻直上至額屬督脈經(jīng)。目內(nèi) 而上足太陽經(jīng)。而下足陽明經(jīng)。目瞳子而上足少陽經(jīng)。而下足陽明經(jīng)。目銳 而上手足少陽經(jīng)。承漿屬任脈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
顴瘍 瘍則顴骨腫痛。寒熱相熾。由陽明風(fēng)熱所致。宜衛(wèi)生散。加升麻、葛根。水酒煎服;蛸F金丸。
顴疽 疽之初起如松子。微腫微赤微癢。漸大如痰核。如結(jié)毒如瘤。由陽明積熱所致。宜蟾酥丸。及衛(wèi)生散加膽制南星。靈樞經(jīng)云:心病則顴赤。宜降心火。如黃連安神丸。又曰:腎病則顴與顏黑。宜滋腎水。如地黃丸是顴之為癥。不可專委于陽明也。
顴疔 初起如粟。麻癢堅痛。色白而頂陷。寒熱交作。宜用挑法。涂拔疔散。腫處搗鮮菊花葉敷之。內(nèi)服蟾酥丸;蚓钠珰v穴二七壯。
面發(fā)毒 面上癤 腫痛。由風(fēng)熱客于陽明也。宜涼膈散加羌活、荊芥、升麻。敷清涼消毒散。不腫痛者宜托里消毒散。
面游風(fēng) 初發(fā)微癢。次如蟻行。面目俱浮。更兼痛楚。由陽明壅熱所致。宜涼膈散加升麻、葛根、羌活、防風(fēng)、白芷、牛蒡子之類。外敷祛風(fēng)潤肌之藥。
腮 腫尖而色赤者風(fēng)熱。腫平而色淡者濕熱。皆屬于胃。壯者黑牛散下之;蚣游断撅嬌⒅。忌用敷藥?侄竟ズ。
頰瘍 生于耳下頰車之上。一名金腮。初生如粟。漸大如豆。亦由胃熱。壯者貴金丸下之;犀角升麻湯。已成者內(nèi)托散加羌活、獨活。潰則難以收口。多有附骨。久必成漏。宜用蒸法。一灸四犢穴三七壯。
毒 生頰瘍之前半寸許。形如雞子。堅硬難潰。膿水常流。經(jīng)年不愈。內(nèi)服托里潰堅之劑;蚓奶炀ㄈ邏。
骨槽風(fēng) 生牙叉接骨之處。一名牙叉發(fā)。起于耳前。連及腮項。筋骨隱痛。久則漫腫。牙關(guān)緊急。寒熱如瘧。此由郁怒傷肝。思慮傷脾所致。初則堅硬難消。久則瘡口難合。初宜艾灸腫項及耳垂下五分。各灸七壯。膏蓋之。腫處涂離宮錠子。牙關(guān)內(nèi)腫。用線針刺去惡血。搽冰硼散。使內(nèi)外毒瓦斯得解。服清陽散火湯。如潰后。于托里藥中加麥門冬、五味子、藿香之類。使水升火降。脾健金清乃愈。若誤用寒涼。
則非理中湯佐以姜附不能收功。外腐用絳珠膏。忌用刀針蝕藥。若堅腫不消。外腐不合。虛熱不退。
形焦體削者為逆。不治。
發(fā)頤 生顴骨之下。 頷之上。耳前一寸三分。由手足陽明經(jīng)客熱。或傷寒發(fā)表未盡所致。初宜貴金丸、紺珠丹;蛐l(wèi)生散加升麻、桔梗、黃連。如腫痛不減。用托里消毒散。如膿出反痛。惡寒發(fā)熱晡熱者。
皆氣血虛也。宜十全大補湯補之。頤腫而連及耳后者。宜補腎之虛火。經(jīng)曰:腎熱。頤先赤也。頤腫而連及耳下者。當清疏其肝火。是耳下則屬手足少陽經(jīng)也。
時毒 初起狀類傷寒。一二日間。面鼻耳目 赤腫痛。甚則咽喉頸項俱腫。由感四時不正之氣所致。
或結(jié)核有根。咽喉閉塞。至五七日間。神昏喉閉。不食不出聲者。不治。若延至十日外者。即不治而亦自能愈矣。
癥有陰陽。治有汗下。慎用寒涼。兼用嚏法。
脈浮數(shù)者。邪在表也。宜葛根牛蒡子湯。脈沉實者。邪在里也。宜內(nèi)疏黃連湯。脈沉澀者。邪入深也。宜漏蘆湯。又自少陽經(jīng)出者。腫連耳下。引以柴胡。自陽明經(jīng)出者。首面大腫。引以升麻、葛根。自太陽經(jīng)出者。腫連耳上。引以羌活、荊芥、防風(fēng)。表里俱實者。宜貴金丸。然此癥與膏粱積熱不同。硝黃非大便秘實者勿用。脈洪數(shù)浮數(shù)者。治宜內(nèi)消衛(wèi)生散。脈滑數(shù)者欲作膿也。治宜內(nèi)托。如托里消毒散。腫痛熱者宜砭去惡血。敷以消毒等藥。如冬月患此。其脈浮緊按之洪緩者。乃寒氣郁熱也。宜以苦發(fā)之辛散之。如托里溫經(jīng)湯。慎用針砭。所謂冬月閉藏。用藥多而少針石也。
鳳眉疽 生于眉。一名眉發(fā)。形長如瓜。赤痛引腦。二目合腫。甚則堅痛色黑。嘔逆悶亂者危。屬手足太陽少陽四經(jīng)。宜灸陽谷穴七壯。六日可刺。得膿則減。否則女子七日死。男子二十四日死。
龍泉疽 生于人中。形小而異。麻癢不時。寒熱交作。由伏陽攻于心肺。虛熱注于三焦也。治如疔法。
或灸百會穴七小壯。
虎髭毒 生于地角。一名承漿疽。一名頦癰。由陽明胃經(jīng)積熱所致。壯者貴金丸下之。涼膈散加升麻、葛根、羌活、防風(fēng)清之;蚓陌贂ㄆ咝。
犀角升麻湯 治頰瘍。并治唇口、頰車、須發(fā)、鼻 等處腫痛諸癥。
犀角(二錢五分) 升麻(一錢七分) 羌活(一錢二分) 防風(fēng) 川芎 白芷 白附子 黃芩(各八分)甘草(生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清陽散火湯 治骨槽風(fēng)。
牛蒡子 防風(fēng) 荊芥 薄荷 黃芩 龍膽草 黃連貝母水煎。食遠服。
升桔湯 治骨槽風(fēng)。并咽喉耳痛。
葛根牛蒡子湯 治時毒。脈浮數(shù)者邪在表也。
升麻 葛根 牛蒡子 麻黃 連翹 玄參 桔梗 甘草(等分)
水二鐘。生姜二片。煎八分。食遠熱服。一加貫眾、淡豆豉。
雙解消毒散 治大頭風(fēng)脖子腫。
黃芩 梔子 連翹 薄荷 甘草 大黃 麻黃 羌活 白芷 防風(fēng) 荊芥 射干 蒼術(shù) 當歸川芎用生姜三片。水二鐘。煎一鐘。食遠熱服。
托里溫經(jīng)湯 治時毒。在冬月脈浮緊者宜服。
麻黃(二錢) 防風(fēng)(二錢) 升麻(四錢) 葛根(二錢) 歸身(二錢) 蒼術(shù)(一錢)人參(一錢) 白芍(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
水二鐘。先煎麻黃。令沸去沫。再下余藥。煎一鐘。溫服蓋被。俟汗出。則腫自消。
立消散 治大頭風(fēng)頭面虛腫如泡。
草烏(一兩) 白芨 甘遂(各一兩) 小良姜(三錢) 甘草(三錢) 麝香(一錢)為末。用蒼耳搗汁。加醋調(diào)勻。雞翎蘸掃腫處。立消。
搐鼻通氣散 治時毒 腫。咽喉不利者。用此取嚏以瀉其毒。
玄胡索 玄參(各三錢) 牙皂 川芎(各二錢) 細辛 藜蘆 草烏(各一錢) 鬧羊花(六分)為末。用紙捻蘸藥。送入鼻內(nèi)。取嚏為度。每日三次。以嚏出膿者必愈。無嚏者不治。
清涼消毒散 治面發(fā)毒。
天花粉 白芨 黃柏 山茲菇 烏藥 雄黃 乳香 麝香
上為末。用雞子清和蜜水調(diào)敷。
火醋錠子 治面上熱瘡。身上熱癤。
大黃用醋浸曬九次。和為錠;鹁颇ネ俊
黑牛散 治 腮初起壯實者。
二金散 治金腮。瘡蝕透腮頰者。
蒸法 治金腮 毒 腮。久不合口而成漏者。
用面作井圈。圍粘瘡口。勿令漏泄。次摻護心散于瘡口內(nèi)。再次入藥油于井內(nèi)。令滿。用紙條做捻燃之。初用一條。加至三四條。預(yù)用絹帕朦臉。以防油爆。蒸至好肉方痛。根有幾處則痛有幾處。至大痛時。以水濕紙滅燈。勿令口吹。俟痛稍止。再燃如前。以油干為度。去面井。用地骨皮煎湯一碗。布蘸湯滴于瘡口內(nèi)。以滴湯盡為度。用敷藥敷四圍。以珍珠散摻瘡口內(nèi)。黑膏蓋之。俟膿干時加象皮。未收口。內(nèi)服托里等藥。
護心散雄黃(三錢) 珍珠(二錢) 血竭(二錢) 乳香 沒藥 兒茶 象皮龍骨 赤石脂( 各一錢) 麝香 冰片(各五分)
共為末聽用。又于蒸洗時服三五分。立能止痛。
藥油方黃連 黃柏 連翹 當歸 芍藥 生地(各五分)用香油一杯。文火煎枯。絹濾渣聽用。
敷藥方姜黃 雄黃 大黃 黃柏 黃連(等分)為末。米醋調(diào)敷四圍。
神授衛(wèi)生散 紺珠丹 托里消毒散 內(nèi)疏黃連湯 十全大補湯 貴金丸(俱見首卷) 蟾酥丸拔疔散(俱見疔門) 冰硼散(見咽喉門) 漏蘆湯(見腫毒門) 灸法(見首卷灸門) 黃連救苦湯(見項部)
經(jīng)絡(luò) 項之中屬督脈經(jīng)。項之旁大筋中屬足太陽經(jīng)。大筋之旁耳之后屬手少陽經(jīng)。耳之下屬足少陽經(jīng)。頰下屬手太陽經(jīng)。頰前一寸屬手陽明經(jīng)。挾喉兩旁動脈屬太陽陽明二經(jīng)。
項疽 生于項之中。一名項中疽。俗云對口。為與口相對也。屬督脈經(jīng)盛陽之火。 赤腫痛者易治。
根大堅硬者難療。平塌神昏者死。初起。脈洪數(shù)有力者。紺珠丹、衛(wèi)生散、貴金丸、梅花五氣丹、黃連救苦湯。俱可選用。并隔蒜灸之。或灸天宗穴七壯。艾如綠豆大。已成者。解毒天漿散、托里消毒散。
已潰者。大小保安湯以補元氣。加減地黃丸引火歸源。外兼敷治;蚓纳耜I穴二七壯。此癥有頭尾。頭向上。尾向下。形如蜂窠者。防毒瓦斯攻心蝕腦。又忌見風(fēng)。風(fēng)入發(fā)搐者難療。若痰壅毒流兩肩者。
鮮血暴涌者。腹脹譫語者。俱不治。
臥蠶疽 生對口之下。天柱骨之上。治同腦疽。
天柱疽 生天柱骨之間。形陷色黑多癢。由三焦經(jīng)郁憤所致。初宜衛(wèi)生散。壯者貴金丸。弱者神效栝蔞散。已成者八珍湯加柴胡、香附、及遠志酒。甚者肩背拘急。嘔逆惡心。宜隔蒜灸之。以癢止為度。
或明灸之。灸而有泡者順。無泡者逆。服汗劑得汗可治。無汗難醫(yī)。靈樞經(jīng)云:失治則熱氣下入淵腋。
前傷任脈。內(nèi)熏肝肺。十余日死。所以神昏嘔噦血不止者。不治。
偏腦疽 生對口之傍。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蘊熱所致。蓋太陽經(jīng)所司寒水。起于巔頂。貫項兩傍而順下。
多冷多沉。故多平塌。堅硬難潰。又易流注。初起未成。七日以前者。用鈹針當頭點入。知痛楚方止。
出其惡血。通其瘡竅。插蟾酥條。直至瘡底。每日二條。外用膏貼。三日后加添插藥。內(nèi)服紺珠丹;蝮杆滞璋l(fā)汗解毒。次服托里大補之藥。以回陽氣。直至頂根高突腫痛。外用神燈照法助陰為陽。至七日。其瘡四圍裂縫有膿。方住插藥。輕者九日后。脫出或腐化。重者至十三日。其根自脫。如期根深蒂固不能脫者。鈹針取之。外貼玉紅膏。內(nèi)服大補之藥托之。誠轉(zhuǎn)重就輕移深居淺之良法也。如不腫不疼。灸亦不痛者。尤宜此法治之。若前腦疽陽癥。則不用此法。
魚尾毒 生于后鬢發(fā)際間。在偏口之上。腦后發(fā)之傍。治同偏口。出血氣喘痰發(fā)者。難治。
百脈疽 腫繞頸項。疼痛身熱。不食上氣咳嗽。其發(fā)引耳不可以腫。十五日可刺。兒膿者順。見血者逆。
鎖喉毒 頸項忽然腫痛。如失枕之狀。久則紅繞肩背。堅硬難消。由肥人善飲。風(fēng)熱外侵所致。治宜清暑疏風(fēng)。
結(jié)喉癰 生于嗌外正中。一名猛疽。屬任脈及手太陽少陰三經(jīng)。由憂憤所致。宜黃連消毒飲、衛(wèi)生散。
靈樞經(jīng)云:膿不瀉則塞咽半日死。故宜針之出毒。服補托之劑。雖潰通。流出湯水者亦愈。一灸少海穴七壯。
氣癰 生于結(jié)喉癰之上下。
夾喉癰 生于結(jié)喉癰之兩傍。
二癥治同結(jié)喉癰。一灸靈道穴七壯。
黃連救苦湯 腦疽、發(fā)鬢、發(fā)頤。及天行時毒。初起憎寒壯熱。頭面耳項俱腫。服之未成者自消。已成者速潰。
黃連 黃芩 柴胡 升麻 葛根 連翹 桔梗 川芎 歸尾 赤芍 羌活 防風(fēng) 金銀花 甘草節(jié)(等分)
用水二碗。煎八分。入酒一杯。食遠熱服。
解毒天漿散 腦疽積毒日深。堅腫木硬?谠锷喔伞盒臒┛。六脈沉實有力。大便閉結(jié)不通者。并宜服之。
石決明(生研) 僵蠶 穿山甲 防風(fēng) 連翹 金銀花 羌活 乳香 黃連 當歸尾 甘草(各一錢) 大黃
(三錢) 天花粉(用新鮮未曬者四兩石臼內(nèi)搗爛投水一碗攪勻取汁去渣用)上將花粉汁碗半。同藥煎八分。入酒一杯?招臒岱。行三次。方用飲食。忌煎炒發(fā)物。
回毒銀花散 腦疽及諸發(fā)。陰瘡不起。色變紫黑者。
金銀花(二兩)黃耆(生用四兩) 甘草(生用一兩)細酒二十兩。同藥入小口砂罐內(nèi)。密封重湯煮三炷香為度。取起濾清。服之。蓋暖患上。其瘡漸漸高腫。此轉(zhuǎn)陰為陽。吉矣。后用托里藥潰膿。如服后不痛不起。瘡頭流出黑水者。為真陰。不治。
梅花五氣丹 腦疽發(fā)背。諸般疔腫。初起寒熱交作。筋骨疼痛。有似傷風(fēng)。惡心嘔吐。但未成膿者。并宜服之。
梅花冰片(一錢) 麝香(用當門子一錢) 辰砂 輕粉(各一錢二分) 爪兒血竭 乳香沒藥 明雄黃(各二錢) 真蟾酥(端午日取四錢用男乳調(diào)膏)上藥各研細末。對準分數(shù)。于端午日辰時制。至午時向日為丸。如茄子大。一時曬干。用川椒二十七粒。燈心二十七段。同藥收罐內(nèi)養(yǎng)之。黃蠟封口勿泄氣。每用時。先食美饌令飽。用無根水漱凈口。再含水一口。少頃待溫。用蔥白五寸同水嚼爛咽下。隨將藥餅一枚放舌下。睡于暖處。被蓋。藥化苦水。
徐徐咽之。瘡勢大者二三餅亦可。藥盡其汗即到如淋。諸病若失。如冬月天寒難汗。噙后將蔥湯推之。即汗。
如暗疔人所不及覺者。及覺而失治者。毒瓦斯入里。人便昏沉。一中便倒。不能依法服藥。急用連須蔥白七根。煎酒一杯。研藥五餅灌下。藥氣到心。其功如湯潑雪;颊呒磿r蘇醒。誠外科之奇方也。不可忽之。
大保安湯 腦項諸發(fā)。癰疽惡瘡大毒。已潰之后。膿水出多。氣血虛弱。精神短少。飲食不思。坐臥不寧。
煩躁不眠。晝則安靜。夜則發(fā)熱。及虛陽煩渴等癥。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牡丹皮 五味子 黃 (各一錢)熟附子 肉桂麥門冬 甘草(各五分)用煨姜三片。大棗二枚。蓮肉七個。水二鐘。煎八分。食前后服。
腦疽灸法 用騎竹馬法灸之。
一法。用線橫量患人口至兩角為則。次用線以黃蠟拖過。從患人項上垂下至兩乳頭為則。剪之。復(fù)從患人頸上往后。自項垂下貼脊。比齊線盡處為則。以墨記之。再將先比口之則。于墨記處兩傍。各橫開一側(cè)盡處。是穴以墨記之。用艾于兩傍穴上各灸三壯。或五壯。其毒自痿而不大發(fā)。徐徐而愈。
一灸氣海穴二七壯。三里穴各五壯。
紺珠丹 衛(wèi)生散 貴金丸 托里消毒散 加減地黃丸 絳珠膏(俱見首卷) 黃連消毒飲(見頭部)蟾酥丸 蟾酥條(見疔門) 敷貼藥(首卷參用) 灸法(見首卷灸門)<目錄>卷二\分治部上(癰疽)
一人項疽十余日。勢甚。根連耳項。紅腫 熱。脈浮而數(shù)。用黃連消毒飲二服。大勢稍定。次用托里消毒散數(shù)服。不能腐潰。脈浮無力。此為元氣損傷。止能起發(fā)。不能為膿。易十全大補湯。加桔梗、白芷、倍參末各三錢。外用桑柴烘法。早晚二次烘之。貼紺珠膏數(shù)日。患者頭面俱腫。雙目合縫。形狀可畏。然后腐潰并作。膿出日至數(shù)升。將及半月。加五心煩躁。飲食少思。此補力不及所致。雖變無妨。用圣愈湯一服。不應(yīng)。又進一服。加熟附子二錢方應(yīng)。前癥悉除。次以人參養(yǎng)榮湯。加麥冬、五味。參、術(shù)倍至三錢。月余后。腐肉連發(fā)。片片脫下。野狼狽不堪。又恐補不及時。每日粥食中用人參三錢。幾餐分入。同煮食之。后元氣漸醒。調(diào)理四月方瘥。
一人生偏疽。隔蒜灸十五壯。知痛乃住。失用內(nèi)藥。又四日。紫腫木痛。便秘脈實。以內(nèi)疏黃連東加玄明粉二錢通之。次用消毒救苦湯二服。腫勢仍甚。此內(nèi)毒外發(fā)。不可再消。換托里消毒散。至二十日。因患者體肥。外肉多緊。不作腐潰。欲行針開放。彼堅執(zhí)強阻。后煩悶昏憒。人事不醒。乃變癥出也。隨用鈹針。
左右耳邊并頂中各開一竅。內(nèi)有膿腐處剪割頑肉寸許。放出膿血碗許。服健脾養(yǎng)血大補之藥。膿似泉流。每朝夕藥與食中共參六七錢。服至腐化新生。又四十日外;颊叻降脻u醒。始知人事。此癥設(shè)若禁用針刀。不加峻補。而得生者鮮矣。
一人項疽五六日。瘡根平散。又至五日外。瘡勢堅硬。根腳開大。毒瓦斯已過兩肩。流注前項。胸乳皆腫。嘔吐惡心。寒熱不食。情勢可畏。此時非藥力可及也。先用蔥湯洗去舊藥。煮拔筒。拔提二處。出淤血碗許。
隨用銀針斜斜插入根腳。透通患底數(shù)處。以蟾酥條插入孔內(nèi)。最能解毒為膿?傄愿嗌w之。其走散處。
以溫藥敷之。日漸日消。毒收原處。兼服內(nèi)托降火化痰之藥。三四日大勢已退。內(nèi)膿已通。換服十全大補湯。凡堅而不化者照之。腐而不痛者取之。新肉生遲者培之。如是調(diào)理。三月方瘥。
一婦年六旬。素稟怯弱。疽頭如粟。喜其形體不肥。雖發(fā)之逆。后必易潰。先隔蒜灸之。次以蟾酥餅貼灸上。四邊以吸毒散敷之。收其根。內(nèi)服托里消毒散。數(shù)服瘡勢堅硬?嘤谕闯。予為脈細數(shù)而無力。此內(nèi)虛之故。不能解毒為膿。以痛為要。換益氣養(yǎng)榮東加角刺、白芷。三服腫亦漸起。用桑木烘法。堅亦漸軟。
膿出稠而不多。前方去皂刺、白芷。加香附倍參 。又數(shù)服膿潰。潰后痛亦不止。再三日。腐肉將脫小半。
用乳香定瘡散。一服疼痛退除。數(shù)十日完口。此法要在眼力精巧。量病易難。腐新遲速。補助有無。用藥合式。然后相量日數(shù)。并皆決之于前。發(fā)之必中。
一婦壯年體胖。項生疽。頂高根活。彼欲內(nèi)消。予為藥消不能。針消則可。取鈹針當頭針入六七分。至軟肉方住。去淤血。插蟾酥條。服蟾酥丸。得大汗而解。次日瘡出微膿漸消。再服消毒清熱之藥。不出十日而安。大凡欲消瘡毒。先斷根本。次瀉毒瓦斯。使毒日衰。無致內(nèi)攻為訣。
一人耳后生疽將半月。根腳漸大。瘡頭血水穢污。四邊紫黑。軟陷無膿。面慘鼻 。手冷氣促。脈診散大無根。此內(nèi)敗癥也。不治。果卒。但犯此癥。雖山岳之軀。一敗無不傾倒。
一婦對口。自灸念余壯。不痛。灸疤焦黑。平陷如故。診之脈微數(shù)而無力。此內(nèi)虛癥也。若假藥力。則誤其事。用鈹針當頂刺入寸許。不知痛。亦無血。此毒滯而未發(fā)也。插蟾酥條。以膏蓋之。每日一次。七日后。周圍裂縫出膿。內(nèi)服補劑。至十四日根脫。搽絳珠膏。又半月。口平。摻珍珠散生皮而愈。此癥不用針攻。專假藥力。雖不至死。豈能得其速愈哉。
一婦年四旬。肥甚;柬椌椅辶。視之肉腫瘡不腫。(乃頂陷也。)又兼口燥心煩。(此邪火內(nèi)yin也。)堅硬紫暗。(此血死毒滯故不作腐潰也。)根腳散平。(為真氣內(nèi)敗不能束毒也。)六脈洪大。(為毒瓦斯勝正氣也。)此太過之癥。后必?zé)o膿軟陷。內(nèi)攻而死。辭不治。后果歿。
瘰癧 結(jié)核于頸前項側(cè)之間。小者為瘰。大者為 。連續(xù)如貫珠者為瘰癧。始起于少陽經(jīng)。次延及于陽明經(jīng)頰車等處。再久之則延于缺盆之下。形長如蛤。色赤而堅。痛如火烙。屬三焦經(jīng)。名曰馬刀。又甚于也。此由三焦肝膽三經(jīng)怒火風(fēng)熱血燥而生;蚋文I二經(jīng)風(fēng)熱虧損所致。
初起寒熱 痛者。此肝火風(fēng)熱而氣病也。用小柴胡湯。加膽草、梔子、芍藥、當歸。因怒腫痛或發(fā)熱者。用小柴胡湯。加青皮、木香、桃仁、紅花。若寒熱止而核不消者。此肝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
六味地黃湯以滋腎。如肝脈弦緊腎脈洪數(shù)者。由腎水不能生肝也。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如痰盛痞滿右關(guān)脈弦者。此脾土虛而肝木乘之也。用六君子湯加芎、歸。次仍用補中益氣湯。至將潰已潰。用神效栝蔞散、益氣養(yǎng)榮湯。間服之。如潰之膿清者。須大補之。機云:此不因膏粱丹毒火熱之變。由虛勞氣郁之所致。治宜補形氣。開郁結(jié)。調(diào)經(jīng)脈。瘡自消散。不待汗之下之而自愈也。是以始終之治。惟以補氣血以滋化源。慎用追蝕悍怕等藥。雖然若至膿稠時必用追蝕等藥一劑。 毒去而瘡口自斂。諸 已消。惟一核尚存者。必用追蝕藥一服。其核自消。若氣血壯而脈沉實者。即用追蝕藥一服。毒一下。隨服補劑調(diào)理。蓋瘰癧之毒。莫不有根。地膽斑蝥。制度有法。能使其根從小便中出。雖曰悍怕。能助王道之治。相濟成功。是在治者神而明之。變而通之。然非概用之通論也。獨婦人患此者居多。蓋因其性躁急。其氣怫郁。其心執(zhí)滯而然也。若小兒則內(nèi)無七情所干。是由外受風(fēng)熱氣血相搏所致。忌用燥毒等藥。宜大圣散、連翹丸、天竺黃丸。調(diào)其內(nèi)并兼外治。自然獲效。有嬰兒落草時項間即有三五枚者。緣兒于胞中其母多怒。兒稟其氣所致。當治其母。用藥同前。
書有風(fēng)毒熱毒瓦斯毒之異。瘰癧筋 痰 之殊者。俱發(fā)于項而相似。惜乎未詳。予為 由內(nèi)傷所致。其形小。其發(fā)緩。無疼痛。計以月年。毒由外感所致。其形大。其發(fā)暴。多腫痛。日不待時為異耳。治 則從本門調(diào)理。治毒則于項部門參考。
以形而言之。生左耳根名蜂窠 。生右耳根名惠袋 。遇怒即腫名氣 。核痛紅腫名血 。筋縮如貫珠者名筋 。小而多癢名風(fēng) 。繞項生者名蛇盤 。頷紅腫痛名燕窩 。延及胸腋者名瓜藤 。延及遍身紅活易潰者名痰 。生乳旁兩胯軟肉等處。名 瘍 。灌注四肢遍身自潰相穿者名流注 。以上諸 。推之動。為無根。屬陽。宜兼外治。如后方針灸敷貼蝕腐吸膿等法是也。膿稠者易治。膿清者難治。無膿者不治。獨生一個在囟門者名單窠 。一包十數(shù)個者名蓮子 。核上堆核者名重臺 。堅硬如磚者名門閂 。形如荔枝者名石 。如柱木者名木 。如黃豆結(jié)簍者名鎖項 。如鼠形者名鼠 。
以上諸 。推之不動。為有根。屬陰。皆不治之癥也。切忌針砭及追蝕等藥。致難收斂。
按上癥宜究其原。施其治;湫巍C涿。從本引末。針灸隨宜。方能獲效。非易易也。
加味小柴胡湯 治肝膽二經(jīng)部位熱毒瘰癧。及一切瘡瘍。發(fā)熱潮熱。并小腹脅股結(jié)核囊癰便毒。或耳內(nèi)耳下生瘡。
柴胡 黃芩(炒各二錢) 人參 半夏 膽草 梔子 當歸 白芍(各錢二分) 甘草(六分)用生姜三片。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溫服。
加味逍遙散 治婦人血虛。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忡頰赤?谠镅矢伞0l(fā)熱盜肝。食少嗜臥。
及血熱相摶。月水不調(diào)。寒熱如瘧。臍腹作痛。并治室女血弱。榮衛(wèi)不調(diào)。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等癥。
當歸 白芍 白術(shù) 茯苓 柴胡(各一錢) 薄荷(五分) 甘草(六分) 丹皮(七分) 香附(八分)有熱。加黃芩(五分) 生姜(三片) 紅棗(二枚)
用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溫服。
加味八珍湯 治瘰癧虛弱者甚驗。
白術(shù)(一錢五分) 人參 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陳皮 貝母 桔梗 何首烏 射干(各一錢)黃(八分) 連翹(七分) 玄參(七分) 金銀花(一錢) 夏枯草(二錢) 山茲菇 甘草(各五分)
用水二鐘。酒一鐘。煎八分。臥時服。
家傳消 丸天花粉(搗爛水浸三日取沉者曬干用四兩) 綠豆粉(四兩用薄荷葉蒸過) 香附米(童便浸二兩)貝母(一兩) 茯苓(一兩) 白術(shù)(一兩) 柿霜(四兩) 牛皮膠(三兩) 牡蠣( ) 百合山茲菇 杏仁(各二兩) 細茶 粉草(各一兩) 青黛(六錢) 硼砂(三錢) 白礬(二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綠豆大。每日二服。每服二錢。俱白滾水送下。
消 單方 用蛇游草。南人呼為過山龍。北人呼為娘娘拳頭。即茜草苗也。別名地蘇木。秋月采梗葉。
冬月取子。每二斤浸干燒酒十斤。入瓷罐內(nèi)封口。重湯煮三香。埋土內(nèi)七日。取酒。早晚各飲一二杯。
未潰者即消。已潰者速愈。
又方 甘草四兩生姜取汁四兩二味。入四料南酒瓶內(nèi)。取白花菜汁(即鮮夏枯草汁)搗爛絞汁入瓶。以瓶滿為度。封口。重湯煮一香。取出去渣。食后服。二服即消。
瘰癧拔根方 斑蝥七個。去頭足并翅。同糯米炒。以米黃黑色為度。取貓為末聽用。用雞蛋一個。鉆一孔。用銀簪攪勻。入斑蝥末于內(nèi)。再攪勻。另取雞子殼補口。綿紙粘固。再用粗紙包七層。水濕透聽用。
取土茯苓四兩。擇小而扁者為佳。若長而大者名為奶肩。有毒。故不用。加菜豬肉半斤。煎湯聽用。
于五更時。將藥蛋用粗糠火煨熟。乘熱食之。以前土茯苓肉湯送下。三日后。小腹脹痛。以益元散推之。如尚未利。再飲熱水摧之。毒根從小便下。形如圓眼如爛肉。其根下。其 自消。甚驗;蛞木通、滑石、青黛之類導(dǎo)之。青黛善解斑蝥之毒。
瘰癧灸法 宜灸肘尖七壯。三次除根。
一灸金門穴二七壯。一灸脊十一椎。對臍是穴。灸九壯。
陵漢章用土炒穿山甲、斑蝥等分。和艾為炷。黃豆大。于患處隔蒜灸之。或明灸之。予用陽燧錠子于核上灸七壯。貼紺珠膏。出水些須。其核即消。
馬刀堅硬如石。痛引頸項者。灸劍巨穴三七壯。
凡灸后其核不消者。須涂蝕藥。以除其根。腐去其核方能收口。如三品一條槍、貴金錠子之類。
瘰癧敷藥 用獨核肥皂子。擇新到者。用好醋浸一宿。次日文火煮透。搗爛如泥。罨腫處發(fā)。微腫微痛。
漸消。
瘡吸膿法 治 瘡久潰。淋漓不能收口。先用木綿做圈。圍墊瘡口。次用小錫葫蘆;蛑裢。要三個聽用。取干燒酒斤半、大黃一兩煎滾。傾入葫蘆內(nèi)。浸滾水中煮。酒滾即傾出。急合于瘡口上。吸取其膿。少時取起。又將別個葫蘆照樣合之。如式輪流。合吸五七十次。以見鮮血為度。次用絲綿燒灰敷口。自愈。其相連未潰者。經(jīng)此一吸。亦隨而愈矣。
洗 瘡方 破爛頑腐。久不收口者。
麻油煎滾。乘熱用綿裹指尖蘸油。熱抹患處十數(shù)次。次用生肌等藥。
一用雄黃 白礬 朱砂(各一兩) 真阿魏(六錢) 為末。每用三五錢。沖滾水二大鐘洗之。
搽 瘡單方 陳年醬瓜蒂。隨瘡口大塞之。極痛。須忍之。半日取出。瘡自痊愈。
一用豬膽汁加輕粉末少許。令勻。不時涂之。瘡?fù)戳鼽S水。久久痊愈。
一搗馬齒莧敷之。一取葛條燒存性為末。香油調(diào)敷。
三品一條槍 治瘰癧疔毒。發(fā)背腦疽等癥。
明礬(二兩) 白砒(一兩五錢)
共為末。入小罐內(nèi)。炭火 紅。青煙盡。白煙起片時。約上下通紅。住火置地上。一宿取出。約有凈末一兩。加明雄黃二錢四分。乳香一錢二分。共為細末。濃糊調(diào)稠。搓條如線。陰干。凡遇前癥。有孔者。
入孔內(nèi)。無孔者先用針放孔。早晚插藥二次。插至三四日后?状笳呙坎迨鄺l。至七日;伎姿帩M足方住。
以后患處四邊裂開大縫。共至十四日前后。其疔核瘰癧痔漏諸管。自然落下。隨用對癥藥敷。絳珠膏生肌。
白龍膏 貼鼠瘡立驗。
麻油(二十兩) 大附子(二個) 穿山甲(十片) 杏仁(五十粒) 槐白皮(一片)浸十余日。 枯濾去渣。入血余一團。蝦蟆一個。白花蛇一條。徐徐煎化。再濾渣凈。入飛黃丹十兩。成膏。加乳香沒藥各二錢。
紺珠膏 瘰癧已潰未潰(見首卷膏藥門。)原膏內(nèi)倍用阿魏、麝香。再加蟾酥、銅綠。
大圣散 治小兒風(fēng)毒瘰癧。癮疹風(fēng)丹。
羌活 升麻 薄荷 防風(fēng) 荊芥 玄參 黃芩 大黃 甘草 或加連翹等分。水煎服。
連翹丸 治小兒瘰癧。
連翹 獨活 桑白皮 白頭翁 丹皮 防風(fēng) 黃柏 淡豆豉 肉桂 秦艽(各五錢) 海藻(一錢五分)為末。蜜丸。用燈心湯下。
天竺黃丸 治小兒身熱咳嗽。氣喘痰壅。并急慢驚風(fēng)。今取之治瘰癧痰核。其功甚捷。
南星 半夏(各二兩) 天花粉 貝母(各一兩)合一處。用姜湯煮過。炙干為末。煉蜜丸。用燈心湯送下。
石疽生頸項間。堅硬如石。皮色不變。由沉寒客于經(jīng)絡(luò)。氣血凝結(jié)而成。初起者用艾灸之。至五七十壯方止。次以麥飯石膏貼之。漸漸求愈。非若失榮之頑惡也。
失榮癥生于肩項耳前耳后等處。初起如痰核。日久漸大。堅硬如石。推之不動。按之不移。一年半載方生陰痛。氣血漸衰。形容削瘦。破爛紫斑。滲流血水;蛉绶荷。兼多穢氣。愈久愈大。越潰越堅。此由先得后失。六欲不遂。隧痰失道。郁火凝結(jié)而成。乃百死一生之癥。宜內(nèi)服和榮散堅丸。外貼飛龍阿魏化堅膏。雖不獲全愈。而不致夭亡。誠緩命之至藥也。
和榮散堅丸 治失榮癥堅硬如石。不熱不紅。漸腫漸大者。
當歸身 熟地黃 茯神 香附 白術(shù) 人參 橘紅(各二兩) 貝母(一兩) 南星(一兩) 遠志(一兩)酸棗仁(一兩) 柏子仁(一兩) 蘆薈 角沉(各八錢) 龍齒(一對 如無用鹿角尖三兩 代之)牡丹皮(一兩) 朱砂(六錢為衣)
上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用合歡樹根皮煎湯送下。更須改往從新。澹薄安命。其中有得愈者。十中一二。否則難脫然也。
飛龍阿魏化堅膏 治失榮癥。及乳巖癭瘤瘰癧結(jié)毒。初起已成。但未破者。用此貼之。
用蟾酥丸藥末一料。加金頭蜈蚣五條。炙黃去頭足末。研勻。用西圣膏(見首卷) 二十四兩。頓化。入前末藥。攪勻。以紅絹攤貼。半月一換。輕者漸消。重者亦可停止。常貼可以保后無虞。
經(jīng)絡(luò) 脊之中行屬督脈經(jīng)。脊之兩旁各開第二行第三行。俱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
上發(fā)背 生天柱骨之下。一名脾肚癰。其形橫廣如肚。屬足太陰脾經(jīng)。由膏粱積熱所致。視其高腫鮮明。根腳不過兩肩者順。腫平堅硬。漸大漸開。攻注兩肩胸項者危。柴黑平塌下陷者死。
初起宜解脾經(jīng)之積熱。間服蠟礬丸、護心散。以防內(nèi)攻。已成者必用托里為主。何則。所為托里則生。
敗毒則死也。
中發(fā)背 生于對心。一名對心發(fā)。由心火妄動。熱極而生。腫不高尖。穴難起發(fā)。此為毒劃君位。最易傷人。若前心有紅暈者不治。治宜大降心火。急疏蘊熱。頂用針通。隨行拔法。務(wù)使毒瓦斯內(nèi)外疏通。各從門出。庶不內(nèi)攻。方為成守。保至十五日后。內(nèi)無變癥。得膿為解。如是期變癥漸生。堅硬漸大。不作膿者死。在二十二朝先后。若早治。十中可保三四。
蓮子發(fā) 突如蓮子
蜂窠發(fā) 孔似蜂房二癥生于肩 髀骨;蚣够蛐挠心包等處。輕者形長而高腫;蚱氡场V卣咝涡倍剿。兩脅俱傷。又名半身發(fā)。甚至形長勢大。腫潰半身。則名竟體發(fā)也。
上搭手 生肺俞穴。即肩骨動處。一名左右串。左屬肝。右屬肺。由痰凝氣滯火郁而生。初宜紺珠丹汗之。次以逍遙散清之。兼以六郁湯調(diào)之。潰以八珍湯補之。所為郁者開之滯者行之也。禁用瘡科攻利等藥。灸會陽穴二七壯。
中搭手 生近膏肓穴。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治分陰陽虛實。攻補隨宜。灸心俞穴七壯。艾如綠豆大。
串疽 生背脅間三四處。皮色不變。或見微紅。痛必牽引。內(nèi)實相通。故又名老鼠攢。又名游走血。脾癰也。由積憤所致。
陰陽二氣疽 其形時腫時塌。時軟時堅。寒熱不時。只在一處。非若串疽之攻擊也。由七情內(nèi)郁所致。
酒毒發(fā) 初發(fā)如彈。次大如拳。堅硬如石。麻木不常。甚則痛徹五內(nèi)。遍身拘急。二便澀滯。數(shù)日后。頭面手足虛腫。臟腑瀉痢。
連珠發(fā) 連腫三五塊。形若貫珠。內(nèi)則百節(jié)皆疼。小腹脹。小便閉。陰囊腫。由酒色過度所致。
丹毒發(fā) 初生細 。浸yin尺余。形如湯火所傷。由服丹石悍燥之藥所致。必多發(fā)渴。治如蠟礬丸、國老膏。乃要藥也。如色黯神昏。脈燥腹脹嘔逆者。不治。
禽疽 始發(fā)紫色如疹數(shù)十塊。形如拳打。如七日內(nèi)寒熱口噤者。不治。
按上諸癥。發(fā)出則生。內(nèi)陷則死。形雖甚畏。雖老弱每能多生。形小異常。即少壯亦能致斃。所為大規(guī)只怕不純陽。治法何妨瘡勢惡。
痰注發(fā) 形如布袋。堅硬如石。不紅不熱。此由伏痰積久而成。
黃瓜癰 形似黃瓜。高寸許。長尺許。一名肉龜。皮色不變。疼痛引心。四肢麻木。上二癥多不可治。
夏月暑瘍 凡癰疽之癥。發(fā)熱有時。為晡甚而旦止也。因暑而得者。則發(fā)熱無時。為晝夜不止也。然必見暑癥。如頭目眩暈?谏喔煽。心煩背熱。肢體倦怠是也。外形初起背有紅暈。次發(fā)腫疼。治宜敗毒散。加香藿、黃連、石膏等藥以清之。暑熱解則腫自消矣。壯實者。用槐花末、蜂蜜拌成塊。黃酒調(diào)服亦佳。
瘴疽 因冒山嵐瘴氣積久而成。始發(fā)黑腫。色若靴皮。頑痛徹骨。按之如石。至五七日。勢方浮腫。色始變青。形如拳打。寒戰(zhàn)如瘧。然必見風(fēng)候。如頭動口偏手足厥逆是也。治法宜急破之。出清血三五升。
方有黃膿白汁相合而出。其皮不漫。仍前脹痛。直至色退。其勢方愈。惟在急追膿毒出外。則無害矣。
產(chǎn)后癰疽 夫產(chǎn)后宜扶虛消瘀。大補血氣?傆兄T疾。以未治之。今患癰者。由瘀血凝滯也。宜生化湯。
加連翹一錢;ǚ垡诲X。甘草八分。惡心煩躁。加乳香一錢。綠豆粉三錢和服。忌用敗毒攻利等藥。
生化湯當歸(八錢) 川芎(四錢) 甘草(炙四分) 姜炭(四分) 桃仁(去皮尖研粉用十粒)
用水碗半。煎六分。加無灰酒少許和服。
夫疽之發(fā)于背也。在脊之正中者為真發(fā)背。在脊之兩旁者為搭手。其名雖多。惟辨其陰陽為訣耳。原委癥治。已載首卷。而瘍科獨重于背疽者。蓋以背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乃六經(jīng)之首領(lǐng)。乃督脈經(jīng)之所主。
乃十二經(jīng)之統(tǒng)脈也。所以發(fā)于背者多陰。今則復(fù)加詳焉。
初起腫赤痛甚。脈洪數(shù)而有力。熱毒之癥也。易治。漫腫微痛。色黯作渴。脈洪數(shù)而無力。陰虛之癥也。難治。不腫不痛;蚵[色黯。脈微細。此陽氣虛甚也。尤為難治。
初起。未發(fā)出而寒熱痛疼。作渴飲冷。此邪氣內(nèi)蘊也。宜衛(wèi)生散?诟娠嫙。漫腫微痛。此元氣內(nèi)虛也。宜托里消毒散。飲食少思。肢體倦怠。此脾胃虛也。宜六君子湯。如未應(yīng)。加以姜桂。其有死者。乃邪氣盛。真氣虛。而不能發(fā)出也。在于旬余之間見之。
已發(fā)出。用托里消毒散而不腐潰。急宜溫補脾胃。如不應(yīng)有死者。乃真氣虛不能腐潰也。在二旬之間見之。
已潰。用托里藥。脫腐生肌。如色不紅活。瘡口黑暈。大而不斂。用參、附、姜、桂。如不應(yīng)有死者。乃脾氣虛極而不能收斂也。在月余間見之。實則瀉。虛則癢。此陰癥陽癥之分也。惟宜大補陽氣。庶可挽回。不發(fā)者不治。潰而不斂者亦不治。不腫痛。不寒熱。脈沉微。乃脈病而形不病也。忌之。色黯漫腫。作渴便數(shù)。尺脈洪數(shù)者。腎水涸也。當歿于火旺之際。疽發(fā)于 髀。經(jīng)絡(luò)交錯。皮薄骨高之處。難醫(yī)。
初發(fā)頭痛寒熱拘急者。表癥也。用紺珠丹蔥湯化服汗之。如 痛。以金銀花散或槐花散清之。
腫 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者。此形氣病氣。俱有余也。先用神授衛(wèi)生散清之。次用托里消毒散解之。如腫 硬痛。脈實者。貴金丸下之。腫硬悶痛。發(fā)熱煩躁。飲冷便閉。脈沉實者。用內(nèi)疏黃連湯、貴金丸導(dǎo)之。欲作膿者。用托里散、礬蠟丸。外兼敷之。
背疽因開遲。迨二日重若負石。熱如KT 火。痛楚倍常。脈沉數(shù)而有力者。此膏粱積熱之變也。時雖嚴寒。
急用清涼飲子。加黃連兩許作一服。利二三行。痛減。翌日再一服。痛止。次則隨癥調(diào)理。數(shù)日而愈。此經(jīng)為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必從其癥也。
漫腫。微紅微痛。食少。此形氣病氣。俱不足也。用托里散調(diào)補之。不作膿;蚰摮刹粷ⅰ殛枤馓撘。用托里散。倍加肉桂、參、 。膿出而反痛;蚰撉逑≌摺4藲庋闾撘。用八珍湯。惡寒形寒。或不收斂者。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晡熱內(nèi)熱;虿皇諗空摺j幯撘。參術(shù)四物湯。欲呃作嘔。或不收斂者。
胃氣虛也。六君子湯加炮姜、芎、歸。食少體倦;虿皇諗空。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肉赤而不收斂者。血熱也。四物湯加梔子、連翹。肉白而不收斂者。脾虛也。四君子湯加木香、酒炒芍藥。
小便頻數(shù)者。腎陰虛損也。加減八味丸。遍身作痛者。榮衛(wèi)虛也。十全大補湯。
癰瘍嘔逆。寒傷于胃也。溫補之。使榮衛(wèi)充而氣血周貫。則毒隨膿出。嘔自止矣。且易生肌。
癰痛甚。m.payment-defi.com/pharm/咳逆。十余日水谷不下。脈伏如絕者。用四君子湯加姜、桂。三進而瘥。
腫而不潰。脈大而浮。此陽氣虛也。宜托里散倍加參、 。內(nèi)熱作渴。脈洪大而鼓指。此虛火也。前方更加肉桂。脈癥頓退。仍用托里藥而瘥。
中央肉死。此毒瓦斯盛而脾氣虛也。用玄珠膏涂之。大便不通。此胃氣虛而腸不能傳送也。小便赤濁。此脾土虛而火下陷也。雖曰難治。惟大補之。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加減地黃丸料。
瘡口出鮮血。由脾虛不能攝血也。宜十全大補東加陳皮、半夏、炮姜。
瘡口不斂。用托里藥罔效者。藥力未及也。須用人參五七錢。外加附子服之。精神頓爽。手足自溫。不旬日而口合。瘡口不斂。脾虛也?人圆恢。肺虛也。法當補之。書云: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令每日食之不徹。旬余而瘡斂嗽止。瘡口不斂。 腫發(fā)熱?诟审w倦。小便赤澀。脈洪數(shù)而無力。用十全大補東加麥冬、五味子。補元氣引火歸原。而脈癥更甚。此藥力未能及也。再劑頓退。卻去肉桂。數(shù)劑而瘥。
背疽不起。泄瀉作嘔。食少肢厥。脈息如無。此陽氣虛寒也。宜大補藥加桂、附。而不應(yīng)者。再加附子二劑而瀉愈甚。即用大附子一枚。姜、桂各三錢。參、 歸、術(shù)各五錢。作一劑服之。腹內(nèi)始熱。諸癥悉退。
背疽服十宣散之類。更加喘渴內(nèi)熱。脈大而無力。用補中益氣湯。加酒芩、麥冬、五味子而愈。背疽。服五香、十宣等不應(yīng)。更加嘔逆不睡。且其素有淋癥。予以參 歸術(shù)膏用牛膝煎湯。入竹瀝飲之。則淋止而思食。藥盡四斤。膿自涌出。
初起 痛。或不痛及麻木者。邪氣盛也。隔蒜灸之。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則毒隨火散矣。再不痛者。則明灸之。此未潰以前。皆可灸也。頂用玄珠膏涂之。四畔用敷藥圍之。換藥時用文蛤湯洗之。
初起 赤腫痛。其頭如黍如膿泡。五六日間則出頭十數(shù)粒。漸漸增添者。此陽癥也。用貝葉膏貼之。日夜頻換十數(shù)次。其膿自出。痛自減。腐自化。肌自生。不用敷洗。始終只此一藥。可以收功。如元氣虛者;蛞妱e癥。再兼托里。
初起不紅腫。煩躁悶痛。積久不潰。五七日后。瘡頭無數(shù)。按之流血無膿。再久之其頭成片。共爛一瘡。其色紫黯。其毒內(nèi)攻。此陰癥難療。頂涂玄珠膏。內(nèi)兼托里。如不應(yīng)。急宜溫補。外用神妙拔根法。有膿脹痛。
為膜隔不得出者。用針引之。瘀腐堵塞者。去之。更宜豬蹄湯洗之。膿稠或痛。飲食如常。瘀腐自脫者。用消毒與托里兼服之。外貼貝葉膏。膿不稠不稀。微痛。飲食不甘。瘀腐化遲者。用托里藥。外以桑柴火烘之。膿清而稀。瘡不痛。瘀不腐者。宜大補以回其陽。亦用桑柴烘之。
凡背疽及髀骨處。皮里有筋一層。外皮雖潰。而內(nèi)膿不出。令人脹痛。氣血轉(zhuǎn)虛。變癥百出。急用針通。內(nèi)兼托里。若待自潰。多致不救。所謂熱毒中隔。內(nèi)外不通。不行針灸。藥無全功也。此癥非氣血壯實者。未見其能自潰也。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十日外。視其形堅色紫。頭如螺子之多。堅長尺余。根橫半背。喜其弓腫。光亮熱痛。
脈洪此得之于膏粱醇酒所致。隨用照法其所舍螺子。盡欲吐出。用抿子刮去。流血水鐘許。以蔥湯洗凈。涂玄珠膏。再以黑膏蓋之。四圍腫處。用敷藥敷之。次日如前。俟其腐盡。深入寸余。換搽絳珠膏。日漸日長。但因其性嗜酒。兩月后新肉雖平。嬌嫩而不能結(jié)皮完口。將嫩肉盡行剪去。用膏貼數(shù)日。待肉老平。用珍珠散結(jié)皮而愈。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十二日。半紅半腫。微熱微痛。生于背心之下。腎俞之上。高低平等。廣開八寸。根腳泛腫。色若水噴。頂陷無神。似腐非腐。脈浮而大。重按而虛。此瘡利于腫潰。不利于收斂。辭不治。后更醫(yī)。
為五善俱具。治至收口。如錢未合。不數(shù)日而變癥出。四日乃死。
一人仲夏背生熱癤二十余處。內(nèi)有一瘡甚小。其毒甚大。予曰。此非癤比。后之發(fā)勢有不可測者。彼不信。更醫(yī)。又十日。情勢內(nèi)陷。敗癥齊出。復(fù)請予治。其人臥于堂。以帛蓋瘡上。登堂未及兩三步。予即告歸。
彼曰。何也?予曰。敗氣滿前。死期速矣。何必視瘡。急備后事可也。再七日。果卒。
一人背疽初起。入房犯禁;继幒谖宕。黯暈尺余。漫腫堅硬。背若負石。發(fā)熱作渴。小便頻數(shù)。兩耳重聽。
揚手露體。神思昏潰。脈沉而細。右手為甚。便秘念七日。計進飲食百余碗。腹內(nèi)如常。眾欲通之。予云:所喜者此耳。急用大劑六君子湯。加附子、姜、桂三劑。瘡始 痛。自后空心用前藥。午后用六味丸料。加參、耆、歸、術(shù)五劑。復(fù)用活命飲二劑。針出黑血甚多。瘀膿少許。背即輕軟。仍用前藥。便亦通利。繼以大補。始獲全安。所謂癥不在難。心契則明。方不在多。意會則明也。
經(jīng)絡(luò) 與背部同。
下發(fā)背 生于脊中。前對于臍。一名對臍發(fā)。此癥最為險候。蓋內(nèi)腎乃性命之根本也。治宜護腎為要。
腎俞發(fā) 生兩腰。內(nèi)腎陷肉之間。因酒色濕熱者則單生。由房勞怒火者則雙發(fā)。
二癥如本臟稍有真陰制火。則瘡形紅活。高腫為膿。用人參養(yǎng)榮湯。加山萸、五味、知母、黃柏;蚣尤橄恪]藥、廣膠。及加減八味丸以救其源。若瘡形紫黑干枯。堅硬不作膿;蚰撓ふ。為真陰內(nèi)敗。死期在十五日前后。非下搭手之同類也。灸合陽穴五壯。
下搭手 生腎俞之傍。十四椎之間。一名連腎發(fā)。由房勞傷腎所致。令人口干寒熱。百節(jié)俱疼。治同下發(fā)背。若咳嗽嘔噦。厥逆不食。及膿清腰骨似折者逆。先有渴癥。后患疽者。腎水竭也。膿穢色黯不痛。
瘡口張大者。脾氣敗也。小便如淋。痰壅喘促。口干舌裂者。脾肺敗也。左尺脈洪數(shù)者。腎無所生也。左關(guān)脈浮澀者。金克木也。秋令尤難。俱為不治。
濕流注 亦生腰腎之間。但其腫而無頭。不變色。不作痛。三五個月不潰。令人食少而肌瘦是也。治宜補氣血。開郁結(jié)。如十全大補東加香附、陳皮、數(shù)十劑。俟元氣稍復(fù)。方可針之。仍倍用參、 。加遠志、貝母、白蘞。外以豆豉餅、附子餅灸之。忌用十宣散、流氣飲等藥。
石疽 生腰胯之間。腫而無頭。皮色不變。堅硬如石。屬少陰陽明二經(jīng)積熱所致。治同濕流注。亦由元氣虛而邪氣固結(jié)也。若黑陷麻木。嘔噦不食。神昏脈散而代者死。
凡惡血停滯。治之緩則為流注。及為骨疽。
一婦腰腫。兩腿尤甚。此瘀血滯于經(jīng)絡(luò)也。用桃仁湯二劑稍愈。更以沒藥丸而瘥。一惡血未盡。臍腹刺痛;蛄魅胨闹;蜃⒐蓛(nèi)腫痛者。用沒藥丸而病已。一因水濕所觸。經(jīng)脈不行而作腫痛者。
宜服當歸丸。
纏腰火丹 一名火帶瘡。俗名蛇串瘡。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泡。痛如火燎。由心腎不交。肝火內(nèi)熾。流入膀胱而纏帶脈也。宜內(nèi)疏黃連湯清之。壯實者貴金丸下之。外以清涼膏涂之自愈。如失治。
則纏腰已遍。毒由臍入。膨脹不食者。不治。
清涼膏 用鍛石一塊。涼水化開。加水打溷。澄少時。取清水一鐘。兌香油半鐘。打數(shù)百成膏。加雄黃末少許。再打勻。用鵝翎蘸掃患處。立效。
一婦年七十。腰生一 。作癢異常。齊氏曰。脈浮數(shù)而反惡寒。瘡也。瘡未潰而脈先弱。何以收斂。治之無功。果歿。
經(jīng)絡(luò) 正中行屬任脈經(jīng)。兩旁各開第二行屬足少陰經(jīng)。第三行屬足腸明經(jīng)。第四行屬足太陰經(jīng)。
缺盆疽 生于缺盆陷中。一名鎖骨疽。由胃與三焦二經(jīng)積熱所致。其癥寒熱食少腹脹。必小水不利。
初宜隔蒜灸之。服蟾酥丸、貴金丸而勢退。惟小水不利者。用六一散利之。次服十全大補湯調(diào)理。
此癥失治。則潰而難斂。又名曰蠹疽。
甘疽 生于胸傍高處。靈樞云:發(fā)于膺。形如谷實栝蔞?嗪疅。急宜去其寒熱。不則十日死。死后方出膿。
膻中疽 生心窩之上。兩乳之間。膻為氣海。主分部陰陽。膻處生疽。由氣郁所致也。灸陰谷穴三七壯。艾如綠豆大。
井疽 生于心窩。初起如豆。皮色不變。必先肌熱盜汗。心煩飲冷。舌燥唇焦。乃其候也。紅腫易治。黑陷難療。再神昏嘔吐肚脹者。七日死。灸 門穴三七壯。艾如綠豆大。如久潰而不斂。亦無痛癢者。
名穿心冷漏。
蜂窠疽 生胸乳之間。由心火熱盛所致。宜急導(dǎo)心經(jīng)之火。遲則熱毒攻心。難療。
胃疽(生心胸之傍) 脾發(fā)(生心窩之下亦傍些) 二癥由炙爆太過所致。必人迎脈盛。宜清本經(jīng)之積熱。
若服藥作嘔。飲食不進者。不治。
按上諸癥。腫潰治法。兒后腹部。再與首卷腫潰治法參考。
乳吹 乳毒 生近乳頭。孕婦為內(nèi)吹。胎氣旺也。宜清之。有兒食乳為外吹。又名乳毒。由肝氣滯也。如乳痛發(fā)熱。作渴夜甚。左關(guān)脈洪數(shù)者。熱入血室也。宜小柴胡湯加當歸、芍藥、膽草、梔子。乳痛牽臍。
內(nèi)熱口辛肋脹者。帶脈為患也。宜小柴胡湯加黃連、梔子、青皮。或升葛湯。
乳癰 乳疽 生于乳房。紅腫熱痛者為癰。堅硬木痛者為疽。由肝氣郁結(jié)。胃熱壅滯而成也。初起者升葛湯。已成者復(fù)元通氣散。已潰者神效栝蔞散。虛者補之。十全大補湯。
乳發(fā) 乳漏 發(fā)為乳房 赤俱腫。勢大如癰。未成形者消之。已成形者托之。內(nèi)有腫者針之。以免遍潰。諸囊為害。防損囊隔。致難收斂。膿出未盡者。慎勿生肌。捻入藥錠吸之。煎楮葉橘皮湯洗之。
久不收口。時流清水者。為漏。外用藥線去腐生肌。內(nèi)當大補。
乳中結(jié)核 如梅如李。雖患日淺。亦乳巖之漸也。由肝脾虛者。用四君子湯加芎、歸、升麻、柴胡。由郁結(jié)傷脾者。用歸脾湯。輕者蔞貝散。
乳勞 乳房結(jié)核。初如梅子。數(shù)月不療。漸大如雞子。串延胸脅。破流稀膿白汁而內(nèi)實相通。外見陰虛等癥。初起宜隔蒜灸之。紺珠青貼之。蔞貝散消之。已成者用栝蔞散調(diào)之。兼八珍湯加姜、炒香附、夏枯草、蒲公英補之。已成者必見陰虛等癥。兼用六味地黃丸料。以培其本。
乳巖 亦乳中結(jié)核。不紅熱。不腫痛。年月久之。始生疼痛。疼則無已。未潰時。腫如覆碗。形如堆粟。紫黑堅硬。穢氣漸生。已潰時。深如巖穴。突如泛蓮。痛苦連心。時流臭血。根腫愈堅。斯時也五大俱衰。百無一救。若自能清心滌慮以靜養(yǎng)。兼服神效栝蔞散、益氣養(yǎng)榮湯。只可茍延歲月而已。
初起時。宜艾灸核頂。次日起泡挑破。用鈹針針入四五分。插去腐靈藥捻子。紙封之。至十余日。其核自落。用絳珠膏斂口。再當保養(yǎng)。庶不再發(fā)。惜乎初時必不肯如是治也。
按乳頭屬足厥陰肝經(jīng)。乳房屬足陽明胃經(jīng)。外屬足少陽膽經(jīng)。是癥也。女子多發(fā)于乳。蓋由胎產(chǎn)憂郁損于肝脾。中年無夫者多有不治。男子多發(fā)于腹。必由房勞恚怒傷于肝腎。治宜六君子湯加芎、歸、柴胡、梔子數(shù)十劑。元氣復(fù)而自潰。仍痛而惡寒者。氣血虛也。易十全大補東加柴、梔、丹皮。兼六味地黃丸。若兩目連睫。肝脈微弦者。前十全大補湯更加膽草。
升葛湯 治乳吹乳毒。乳癰乳疽。
升麻 葛根(各一錢半) 羌活 防風(fēng) 黃柏 南星 穿山甲(炒) 半夏(各八分) 鹿角灰(二錢)大黃(二錢)用黃酒二鐘。蔥頭三個。煎八分。食遠服。
熱甚加山茲菇。郁加土貝母。已成加皂角刺。再橘葉、麩炒橘紅、通草。皆要藥也。
乳毒丸大黃(炒三錢) 連翹 白芷 獨活(各一錢)為末。用砂糖丸。黃酒下。盡醉為度。一瀉即瘥。
一用牽牛五錢。良姜三錢。甘草八分。用白酒一鐘。水一鐘。煎八分服。
蔞貝散 治乳核。
栝蔞(五錢) 貝母 南星 連翹 甘草(各三錢)
用水二鐘。煎八分。加酒二分。食遠服。一加青皮、升麻。
神效栝蔞散(見內(nèi)癰) 治乳巖。久服可絕病根。
本方去當歸加皂刺一兩六錢。半生牛熟。名立效散。
乳癰初起。加土貝母、金銀花、蒲公英。有膿、少加白芷。無膿、多加白術(shù)。
乳癰初起。用鮮蒲公英。連根葉搗汁。酒沖服。隨飲蔥湯。服之出汗。
一用鵝翼七根。左用左。右用右。燒灰為末。黃酒服。
致和散 治乳巖潰爛。膿水不干者。
蜂房 雄鼠糞 川楝子(經(jīng)霜者佳)各等分。瓦 。存性。為末摻之。即干。
下乳方 乳汁不通及乳少者。
王不留。穿山甲酥炙。豬前蹄七片。
為末。酒下即通。
一用當歸三錢。川芎二錢。穿山甲。王不留各錢半。通草五分。用鮮蝦湯煎。加白酒鐘許和服。一加紅花子五分。升麻三分。
服下乳藥。但作脹而無乳。乃氣血竭而津液亡也。用八珍湯倍參、術(shù)。少佐肉桂。多服奏效。
灰奶 用驢胰子炒熟。用黃酒食。即變好乳。
回乳湯 無兒吃乳。致乳汁脹痛者。
麥芽(炒二兩) 歸尾 赤芍 紅花 牛膝(各二錢)水煎服。外以腳布束緊兩乳。以手按揉之。
一用胡盧巴為末。每服二錢。酒下二次。即降。
乳巖方玄胡索 薏苡仁(各五錢)黃酒二鐘。煎一鐘?招姆。出汗即驗。
琥珀丸對癥藥也。灸肩 穴足三里穴,各二七壯。
經(jīng)絡(luò) 與胸博同。
幽癰 生臍上七寸。形如鵝子。痛引兩膈。發(fā)戰(zhàn)切牙。灸筑賓穴二七壯。
嚇癰 生臍上四寸。一名胃疽。微腫不赤。內(nèi)堅如石。先寒后熱。走痛引臍。欲吐不吐。甚則咳嗽膿痰。
脈浮大面赤者。不治。灸曲池穴七壯。毒偏左灸右。毒偏右灸左。
沖疽 生臍上二寸。由心火熾盛。流入腎經(jīng)。宜大補。不應(yīng)者。不治。
臍癰 生于臍。大如瓜。突如瘤。屬任脈與胃經(jīng)。此由心經(jīng)積熱流入大小腸也。然臍為神門。禁用針灸。
矧癰舍于內(nèi)。惟葉攻之。勿膿為上。宜會膿散。痛加乳香。更宜蠟礬丸多服之。臍內(nèi)出膿。四圍堅硬。
出血水者。不治。灸陰谷穴七壯。筑賓穴二七壯。
小腹疽 生臍下。一寸五分為氣海。二寸為丹田。三寸為關(guān)元。俱為小腹疽。橫廣腫痛引背。由七情火郁而成。灸箕門穴七壯。
腹皮癰 生于腹。隱于皮里膜外。由膏粱火郁所致。其右關(guān)脈洪數(shù)而腹痛甚是也。壯者貴金丸下之。
發(fā)肚 生于肚。及手肚足肚。宜內(nèi)托散加檳榔、木瓜、蒼術(shù)。腫甚者加桑白皮、姜皮、茯苓皮、五加皮、大腹皮。喘者加蘇子、蘿卜子、白芥子、葶藶子、車前子。
緩疽 生小腹之側(cè)。堅硬如石。數(shù)月不潰。寒熱食少。肌體 羸。由脾經(jīng)積滯而成。亦寒癰例也。
按上諸癥。始終宜固胃氣。壯元氣。使根本堅固。以行經(jīng)活血藥佐之。令諸臟腑有所稟而邪自退矣。
如初起腫硬。皮肉不變。心煩嘔噦。脈沉而實者。當疏其內(nèi)以絕其源。用內(nèi)疏黃連湯利之。 腫作痛。邪氣實也。宜衛(wèi)生散。外以隔蒜灸之。次用托里散。脈遲緊。其膿未成。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枳殼、白芷。
或托里散。脈洪數(shù)。其膿已成。用托里消毒散。膿成而不潰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溫之。膿成脹痛者。臥針取之。
因誤行汗下。以致腫而不潰。潰而不斂者。十全大補湯。加干姜、大附子以救之。
已潰而朝寒暮熱。氣血虛也。食少作瀉。脾腎虛也。胸痞痰涌。脾肺虛也。俱用六君子湯。加當歸、黃耆。候諸癥退。換十全大補湯調(diào)理。
針孔膿KT 不利。毒瓦斯內(nèi)攻也。唇舌青黑。臟腑壞也。不治。瘡口微膿如蟹吐沫者。此內(nèi)潰透膜也。不治。
臍腹小腫大痛者。乃下焦蓄血癥也。脈在左手。以四物湯加穿山甲酒煎。加童便服之。壯實者。用桃仁承氣湯下之自愈。慎用干漆 砂等藥。
一人腹患流注。腫硬不潰。脈弱時嘔。此陽氣虛弱胃氣虛寒也。法當溫補。反用敗毒等藥。以致身熱脈微。予曰。身熱而脈靜。脫血而脈實。汗后而脈燥者。皆逆候也。不治。后果歿。
小兒初生。旬日。臍忽虛浮赤腫者。用大黃 牡蠣(等分) 樸硝(不拘)為末。用田螺浸水調(diào)敷。小便下白。即愈。
一用荊芥煎湯洗之。以煨蔥伏地氣貼之。即消。
臍風(fēng)濕腫。用蜂房燒灰摻之。
臍濕。用當歸燒灰為末摻之。或青蛤散。(見三卷面部)
經(jīng)絡(luò) 腋下中間。屬手厥陰心包絡(luò)及足厥陰肝經(jīng)。腋前屬足太陰脾經(jīng)。腋后屬足少陽膽經(jīng)。下六寸又屬脾之大絡(luò)也。
腋癰 生于腋。一名夾癰。初起皮色不變。漫腫無頭。日久方疼。乃生寒熱。此患難消。終必作膿。多由性躁所致。初宜柴胡清肝湯。加味逍遙散。脈虛病虛者。補中益氣湯加羌活。俟少可去之。膿成脹痛者針之。已潰者八珍湯加黃 、陳皮、香附。此以性情治癥。不待專于攻毒也。始終忌用寒涼。亦不宜大熱。惟宜溫補。灸少海穴七壯;蚓拈g使穴。
米疽 靈樞云:發(fā)于腋下赤而堅者為米疽。砭之勿裹。若堅而不潰者。為挾癭馬刀及 瘍 也。宜各隨本門治之。
黯疔 生腋下。堅硬無頭。四肢拘急。寒熱大作。異于常癥者暗疔也。(治見疔門)
腋氣 俗名狐臭。受秉于未形之初。腋內(nèi)有竅。濁氣由此而出。諸藥鮮能除根。故治法不立。
經(jīng)絡(luò) 腋直下髀骨。屬足少陽足厥陰二經(jīng)相火之司也。二經(jīng)之氣不平則風(fēng)火內(nèi)搏。榮逆血郁。熱聚為腫。癰之所由而生也。(肋脅骨也。肋者助也。有骨曰肋。無骨曰脅。)
肋疽 一名夾熒疽。兩肋發(fā)腫。甚則連及肩肘。其癥在左。痛應(yīng)于右。其患在右。痛應(yīng)于左。急宜針砭。庶免內(nèi)攻。膿多可治。無膿不治。腫赤痛甚。煩躁脈實而嘔者。為有余。當下之。腫硬不潰。脈弱而嘔者。為胃虛。宜六君子湯加砂仁、藿香補之。亦有痛傷胃氣而嘔者。外感寒邪及穢氣而嘔者。雖腫時尤宜助胃壯氣。蓋腫時作嘔。因毒瓦斯內(nèi)侵者十有一二。濕氣內(nèi)傷者十有八九。二十日不穴者死。
脅疽 初生如李。漸大如杯。靈樞云:發(fā)于脅者名曰敗 。敗 者女子之病也。灸之。由足厥陰肝經(jīng)郁怒所致。初宜柴胡清肝湯。解郁瀉火。已成者托里消毒散。加香附、青皮。膿成者針之。勿傷內(nèi)膜。已潰者八珍湯。加山萸丹皮、澤瀉。兼滋腎水。是癥。肥胖內(nèi)實者鮮有是癥。惟虛勞者患之。如破流臭敗稀膿。補托不應(yīng)者死。大抵膿血大瀉。氣血俱虛。法當峻補。雖有他癥。當末治之。蓋元氣一復(fù)。諸癥自退也。宜灸沖門穴二七壯。
一誤作痰痞。治之罔效。數(shù)月大如盎。高如 。堅如石。微紅漫腫。不甚疼痛者。即此癥也。失治。則攻擊成膿。形如鼓脹。但其肚無青筋。而臍不突為異耳。
淵疽 生脅下。初起不紅堅硬。久則破潰而有聲。如嬰兒啼狀。用膏蓋之。則聲止。去膏則聲作。宜灸陽陵泉穴二七壯。其聲即止。瘡即愈。
內(nèi)發(fā)丹毒 生脅下。及腰胯間。腫痛。色赤如霞。急宜砭去血。內(nèi)服貴金丸之類汗之。如無汗。及嘔噦腹脹。神昏便閉。遍身青紫者。不治。
柴胡清肝湯 加味逍遙散(見瘰癧門) 補中益氣湯 八味湯 六君子湯 托里消毒散 貴金丸 灸法(俱見首卷)
鸛口疽 生于尻尾高骨尖處。一名銳疽。靈樞云:發(fā)于尻。初如魚肫。久若鸛嘴。由督脈經(jīng)濕痰流結(jié)所致。朝寒暮熱。夜重日輕。潰出稀膿;蛄黪r血。少壯尤可。老弱難醫(yī)。
滋陰除濕湯 初起者宜此和之。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各一錢) 柴胡 黃芩 陳皮 知母 貝母(各八分) 澤瀉 地骨皮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和氣養(yǎng)榮湯 已成不得內(nèi)消者。宜此托之。
人參 陳皮 白術(shù) 黃 茯苓 丹皮 當歸 熟地(各一錢) 沉香 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滋腎保元湯 氣血虛弱。潰而不斂者。宜此補之。
人參 黃耆 白術(shù) 茯苓 歸身 杜仲 山萸肉 丹皮 熟地(各一錢) 肉桂 大附子 甘草(各五分)
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蓮肉七個。食前煎服。
上癥失治。久而成漏者。宜服先天大造丸。(見流注門)兼服琥珀蠟礬丸。(見腫瘍門)久之自能收斂。
坐馬癰 生于尻尾略上些。初起。灸膝下外 橫骨盡處。治同鸛口疽。
臀癰 生于臀之中。居小腹之后。為陰中之陰。其道遠。其位僻。雖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多血。奈氣運不到。
血亦罕來。最難收斂。由濕痰凝結(jié)而成。
初起有頭。紅熱重墜。發(fā)熱口干者。用貴金丸利之。紺珠膏貼之。初起無頭漫腫。皮色不變者。用紺珠丹托之。隔蒜灸之。如大勢已退。余腫未消者。頻煮熱蔥熨之。除濕二陳湯調(diào)之。已成欲作膿者。托里羌活湯。痛甚者神授衛(wèi)生散。大勢已退。托里消毒散。不消及不潰不斂者。脾虛也。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黃耆。脾虛下注者。只白術(shù)一味。煎飲自消。毋以能潰膿為惑。不消作渴便淋者。陰虛也。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潰而不斂者。用生姜煎湯洗之。久者以豆豉餅灸之。
此癥。自里至表者十有八九。從六yin外感入里者百中一二。故治宜外發(fā)。庶免內(nèi)攻。其有軟陷無膿。
根腳平散而不痛者。甚則口干。煩躁譫語。痰喘氣粗者。由誤服寒涼。失于滋補所致也。不治。書云:若無補養(yǎng)之功。其禍多在結(jié)痂之后。是知瘍科以培補元氣為首務(wù)也。
有因患痔。敷服寒涼。致令攻潰于臀者。其脈大而數(shù)。癥則寒熱作渴。瘡則膿水清稀。些三陰經(jīng)虧損之癥也不治。
除濕二陳湯 治臀癰上馬下馬等癥。
陳皮 半夏 茯苓 秦艽 薏苡仁 麥冬 甘草(等分)用生姜一片。燈心二十根。水煎。食遠服。
內(nèi)托羌活湯 尻臀生癰。堅硬腫痛者。
黃 (一錢五分) 黃柏(酒炒) 羌活(各三錢) 防風(fēng) 歸尾 本 連翹 蒼術(shù) 陳皮 甘草(炙各一錢)肉桂(三分)
用水一鐘。黃酒半鐘。煎八分。食前服。
紺珠丹 貴金丸 紺珠膏 衛(wèi)生散 托里消毒散 六君子湯 六味地黃丸(俱見首卷)
上馬癰 生于臀。近肛門之右。
下馬癰 生于臀。近肛門之左。
上二癥治同臀癰。
風(fēng)疳生于臀腿。俗名坐板瘡。形如疥癬。破流黃水。先癢后疼。由風(fēng)寒客于谷道所致。宜香白散等藥敷之。令毒水出盡。即結(jié)痂而愈。
香白散枯白礬 輕粉(各二錢) 樟腦(一錢)
共為末。濕則干摻。干用生桐油調(diào)敷。
一用絲瓜皮焙為末。燒酒調(diào)敷;大蒜瓣燒存性。為末摻之;蛴芫花根煎湯洗之。
懸癰 生于會陰穴。在陰囊之后。谷道之前。初生如松子。次大如蓮子。數(shù)日始發(fā)。紅熱腫痛。大如桃李。
涌泉疽 生于尻前。書云:腫發(fā)太陰。狀如伏鼠。十日可刺。得白膿者順。青膿者險。赤黑者逆。不穴者死。
穿襠發(fā) 生窮骨穴。即陰器之底也。色赤 腫。痛連陰子及腰背肛門。灸三陰交穴三七壯。
跨馬癰 生交襠。近積線之處。
按上癥。皆生于前陰之后。后陰之前。以其形異而名亦異也。屬任脈別絡(luò)。夾督脈波脈之會。由足三陰虧損。多兼志欲不遂之所致。輕則成漏。重而則隕。故麻木黑陷。泄瀉嘔噦。疲倦者。久延谷道。內(nèi)潰臟腑者。皆不治。古云:陽氣亢盛者宜坎離丸。取其苦寒能瀉水中之火。令陽氣衰則陰自生。陽氣衰弱者宜六味地黃丸。取其酸溫能生火中之水。使陽氣旺則陰自生。然此癥屬陰精衰弱者十有八九。陽氣亢盛者百中一二。
初起腫痛。小便赤澀者。先服制甘草一二劑。及蒜灸之。次服龍膽瀉肝湯。已成不得內(nèi)消者。托里消毒散加穿山甲、皂角刺。自破或膿脹痛者。針之。朝服六味地黃丸。午服十全大補湯。加丹皮、澤瀉。或再加附子。久而成漏者。宜國老膏化湯吞蠟礬丸。間以豆豉餅灸之。久則大附子餅灸之。如晡熱煩渴氣喘。體倦食少。大便溏。小便數(shù)者。脾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候飲食進。諸癥減。更加麥冬、五味子自瘥。經(jīng)云:陰虛脾虛也。脾為陰土而主生血。若誤用知母、黃柏苦寒之劑。復(fù)傷脾肺。是絕其源矣。
國老膏 初起者。三二服可消。已成者多服自效。
粉甘草半斤。內(nèi)用無節(jié)者四兩。劈破。用長流水浸透。炭火炙。蘸水。以一盆水盡為度。切片。另用長流水三鐘。無灰酒五鐘。煎三分之一。如膏。一起服之。其有節(jié)四兩。用泉水煎湯洗患處。日三次。自效。
已破者。三二服合口。年久者。雖陽潰冀從瘡口出。多服亦驗。
一方加當歸二兩。
龍膽瀉肝湯(見疳瘡門) 托里消毒散 六味地黃丸 十全大補湯 蠟礬丸 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
臟毒者乃肛門腫痛也。而有內(nèi)外虛實之殊。因濃味勤勞而得者。則脈數(shù)而有力。肛門邊突腫。形如李核。大便利。小水赤。甚者肉泛如箍。堅痛如錐。此為外發(fā)。易治。初宜貴金丸、沖生散、一煎散之類下之。外用金黃散。以清涼膏調(diào)敷。已成。脹痛者針之。如攻利不應(yīng)者托之。外用神燈照照之。磨蟾酥錠涂之。其堅硬漸腐。俟有膿時。用珍珠散倍冰片。以豬脊髓調(diào)敷。因陰虛濕熱下注者。則脈數(shù)細而虛。肛門內(nèi)結(jié)腫。刺痛如錐。大便虛閉。小便淋澀。寒熱痰嗽。遇夜尤甚。此為內(nèi)發(fā)。難醫(yī)。治宜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天花粉、甘草。兼六味地黃丸調(diào)之。五灰散托之。俟膿出。方安。因性急或兼補術(shù)。大熱而成者。必痛連小腹。二便乖違。串蝕肛門。大孔無禁。食減作渴。因虛勞久嗽而得者。必肛門結(jié)腫如粟。破而成漏。瀝盡氣血而亡。此二癥乃內(nèi)傷所致。非藥能療。
一煎散 臟毒初起腫痛。服之立消。
當歸尾 皂角刺 桃仁泥 穿山甲(炒) 甘草(各二錢) 黃連(一錢五分) 枳殼 檳榔 烏藥 白芷天花粉 赤芍 生地(各一錢) 紅花(五分) 玄明粉 大黃(各三錢)
用水二鐘。浸一宿。次早煎一滾?招姆。俟行三四次。以薄粥補之。
五灰散 臟毒腫痛。生于肛門內(nèi)者。
蜈蚣 穿山甲 生鹿角 血管鵝毛 血余(各 存性各研末各等分和勻)每服五錢?招。用黃酒調(diào)服。
灸臟毒及腸風(fēng)下血不止秘法 令患者平立。量脊骨前與臍平處。是穴于脊椎上灸七壯。如年深者更于椎上兩旁各開一寸。各灸七壯。除根。
貴金丸 衛(wèi)生散 金黃散 神燈照 蟾酥餅 珍珠散 六味地黃丸(俱見首卷)
谷道生瘡久不愈者。內(nèi)用甘草節(jié)為末。每服三錢?招。生蜜酒調(diào)服。外以雞內(nèi)金 存性。為末摻之。
痔漏之癥。雖瘍醫(yī)之事。而鄙談之。然擇疾而療。豈仁者之用心乎。予閱內(nèi)經(jīng)。惟云:因而飽食。經(jīng)脈橫解。
腸癖為痔。蓋為飽食則傷脾土。脾土傷則不能榮養(yǎng)肺金。肺金失養(yǎng)。則肝木無制。而生心火。侮肺金克脾土。于是克所勝而侮所不勝也。然飽食而成此癥者。必有其因。其因惟何。蓋因飽食之后;虮┡。或努力;蚩葑。或酒色。婦人或產(chǎn)難。小兒或夜啼等因。致使氣血縱橫。經(jīng)絡(luò)交錯。流注肛門而成此痔矣。
如其腫者濕也。痛者火也。癢者風(fēng)也。閉結(jié)者燥也。惟宜隨其勝者以抑之。乃其治也。第恐學(xué)人未得其詳。附以專科趙真子家傳的本。再附己意于后。稍補缺略云爾。
臟癰痔 肛門腫如饅頭。兩邊合緊。外堅而內(nèi)潰。膿水常流。此終身之疾。治之無益。
鎖肛痔 肛門內(nèi)外如竹節(jié)鎖緊。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糞細而帶匾。時流臭水。此無治法。
番花痔 肛門四邊番出如碗大。肉紫黑。痛流血水。服涼血解毒之藥。藥水洗之。藥線扎之。根未盡者。
萬憶膏敷三四次。除根。內(nèi)服犀角地黃丸一料。永不再發(fā)。
蓮花痔 狀如蓮花。層層疊起。有細孔。癢痛出膿水。數(shù)如圣散七八次。至痔紫黑色住藥。待七八日。其痔自落。敷粉霜一次。去根。服槐角地榆丸。以去內(nèi)毒。
重疊痔 生騎縫中間。層層疊起。干燥無水。只癢而不腫痛。搽如圣散日三四次。七日痔落。不須服藥。
鉤腸痔 肛門內(nèi)外有痔。折縫破爛。便如羊糞。糞后出血穢臭大痛者。服養(yǎng)生丹。外用熏洗。每夜塞龍麝丸一丸于谷道內(nèi)。一月收功。
懸膽痔 生于臟內(nèi)。懸于肛外。時流膿水。便痛出血。先枯去痔。不須收口。服血竭內(nèi)消丸。
內(nèi)外痔 肛門內(nèi)外皆有。遇大便即出血疼痛。用熊膽冰片膏日搽三四次。用后方熏洗。
內(nèi)痔 在肛門之里。大解則出血如箭。便畢用手按。良久方入。服番肛散。塞換痔散。即番出洗凈。敷如圣散五七次。其痔紫黑色自落。換收口藥收口。服收肛散即入;蚍鰰r用藥線扎之亦佳。服槐角苦參丸;驔鲅攸S丸。前法治之。其大便有七八日難解。須少用飲食。先與患者說明。免惑。
血箭痔 與內(nèi)痔同。但無痛癢為異耳。若大解則鮮血如箭。不問糞前糞后。宜灸承山穴。內(nèi)服 皮象龍丸。
氣壯痔 肛門側(cè)邊有形無痔。遇勞苦氣怒酒色則發(fā)。發(fā)則腫脹。形若核桃。堅硬如石。俟氣消毒散。則平復(fù)如初。惟戒氣怒。不須醫(yī)治。
沿肛痔 周遭皆有。痛癢出水。搽二仙丹一二次;癁辄S水。用槐花、樸硝。煎湯洗之。服涼血解毒丸三四帖;蚯褰鹜璋虢。則毒盡根除。
楊梅痔 亦周遭皆有。形似楊梅。只癢不痛。干燥無膿。此梅毒將發(fā)之候也。先服如圣散一劑。次服托里解毒湯十余劑。外搽射糞丹三四次。自愈。
子母痔 兩邊相對;虼蠡蛐 r腫時疼。頭大根小。敷二仙丹。內(nèi)服槐角地榆丸收功。
雌雄痔 亦兩邊相對。但一大一小。腫痛出膿。頭小根大為異耳。敷如圣散六七次。俟痔落而再醫(yī)漏。
如無漏孔。就可收口。宜服苦參丸。消熱解毒。
菱角痔 狀如菱角。左右皆有三四孔。一孔通腸流膿水。先宜去痔。次穿漏孔。年久者內(nèi)有附管。用藥丁去管。次穿漏收口。宜服蠟礬丸干膿收口。虛者服十全大補湯六十帖。
葡萄痔 左右如乳頭堆起。只癢不痛。遇辛苦出水;蛑逃锌壮瞿。宜先去痔。次穿漏孔。如不通腸。用丁取管收口。服蠟礬丸收功。
核桃痔 肛外一邊。形如核桃。有孔腫痛流膿。先用藥線扎去痔。次穿漏。服蠟礬丸收口。
石榴痔 生谷道前。形如石榴。破塌疼痛。有孔出膿。宜先去痔。次收口。宜服槐角苦參丸。
櫻桃痔 宜先去痔。次穿孔。服琥珀丸收功。
牛奶痔 先用藥線扎去。次點萬憶膏一二次除根。
雞冠痔 亦先扎去。敷粉霜一次。痔平即可收口。
雞心痔 鼠尾痔 俱無痛癢。遇辛苦則發(fā)。不治無害。
上痔二十四腫。形色雖殊。而治法則一。開載已悉。學(xué)人宜依次調(diào)理。不得妄為加減。致取不驗。至囑。
涼血地黃湯 治痔腫痛出血。
歸尾(一錢五分) 生地(二錢) 赤芍(一錢) 黃連(炒二錢) 枳殼(一錢) 黃芩(炒黑一錢)槐角(炒黑三錢) 地榆(炒黑二錢) 荊芥(炒黑一錢) 升麻(五分) 天花粉(八分) 甘草(五分)上一劑加生側(cè)柏(二錢)
用水二大鐘。煎一鐘。空心服三四劑。則痛止腫消。更外兼熏洗。
熏洗方 凡痔腫痛出血。及漏毒腫痛。俱效。
地骨皮 槐花 韭菜根 樸硝(各二兩) 白礬(五錢) 蘇葉(五錢) 蔥頭(七個)
用水十五碗。煎百沸。傾凈桶內(nèi)。令患者坐之。四圍遮蓋。勿令走氣。先熏后洗。待痔出黃水為妙。
清金養(yǎng)榮湯 痔漏腫痛。大便燥急。里急后重者。
當歸(二錢) 白芍(八分) 熟地(二錢) 黃連(二錢) 連翹(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熟大黃(錢半) 枳殼(二錢) 麻仁(二錢) 茯苓(一錢) 天花粉(一錢) 甘草(五分)
用水二鐘。煎一鐘。食前服。忌辛熱等物。
通圣散 痔漏腫痛。大便閉結(jié)不通。
防風(fēng)(八錢) 荊芥 赤芍 歸尾 梔子 連翹 黃芩 白術(shù)(各一錢) 薄荷(八分) 川芎(五分) 甘草(五分) 桔梗(八分) 石膏(八錢) 滑石(二錢) 大黃(五錢) 樸硝(三錢)每劑加漏蘆一兩。生姜三片。紅刺七個。燈心三十根。用水煎服。瀉二三次。食涼粥止之。忌葷腥油膩三五日。但有熱毒內(nèi)結(jié)者。服此一劑。瀉去余毒。次服清金散三四劑。退腫止痛。
清金散黃連(三錢) 枳殼(一錢) 陳皮(一皮) 乳香(一錢) 沒藥(五分)
用水二鐘。煎一鐘?招姆。如腫痛甚者。外兼熏洗。用番丹敷。效。
十全大補湯 氣血不足。不能長肉收口者。
黃耆(蜜炙) 當歸(各二錢) 熟地(三錢) 川芎 白芍 人參 白術(shù)茯苓(各一錢) 肉桂(五分) 甘草(五分)用紅棗二個。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脾胃弱者。加陳皮、炒砂仁各一錢。
黃耆六一湯 漏孔穿開。膿水不絕者。
黃 (六錢蜜水拌炒) 甘草節(jié)(一錢)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十余服。膿水自干。
槐角地榆丸 痔漏腫痛出血。
槐角(四兩炒黃) 地榆(炒黑) 地黃(炒焦) 黃芩(炒) 荊芥(炒各二兩) 枳殼(一兩五錢)歸尾(一兩)
共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白滾湯送下。日用二服。忌煎炒熱物。
苦參地黃丸 痔漏出血。腸風(fēng)下血。酒毒下血。先紅為腸風(fēng)。后紅為酒毒。
苦參(切片酒浸濕蒸曬九次為度炒黃為末凈一斤) 地黃(四兩酒浸一宿蒸熟搗爛加蜂蜜和苦參為丸)每服二錢。白滾湯或酒送下。日服二次。
生側(cè)柏葉(一斤用白礬四兩入銅鍋內(nèi)水五六碗煎干為度曬干炒焦枯) 青州柿餅(十個燒灰) 舊陳棕
(燒存性二兩) 血余灰(一兩) 槐花(四兩炒焦)
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空心白酒送下。日進三服。以止為度。
二妙丸 內(nèi)痔臟毒出血。
棉花子(一斤) 樸硝(四兩入小酒瓶內(nèi)加老酒四碗入瓶內(nèi)封口炭火 煙盡為度取出為末)每服三錢?招陌拙普{(diào)服。日進二次。忌生酒熱物。
搜風(fēng)順氣丸 治內(nèi)熱結(jié)閉。里急后重。并腸風(fēng)臟毒下血。(原見中風(fēng)門余采入此以補其缺耳)大黃(五兩酒蒸黑色) 麻仁(微炒去殼取仁) 郁李仁(滾水泡去皮另研) 獨活 車前子(酒浸)菟絲子(酒煮) 枳殼(麩炒) 檳榔 山藥 牛膝(酒浸) 山茱萸(酒浸各二兩) 加羌活(一兩此楊慶亭之秘法也)
共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
蠟礬丸 大凡漏孔穿開。即服此丸。干膿收口。乃漏癥緊要之藥也。
黃蠟(一兩) 白礬(一兩三錢)先溶蠟化。離火俟稍溫。方下礬末。攪勻乘熱搓成條。隨烘隨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滾湯送下。
日進三服。
琥珀丸 治癥同前。
白礬(一兩) 象牙(一兩) 血竭(三錢)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麝香(三分) 窠(一錢)共末。用黃蠟溶化。和藥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滾湯下。日進二服。
六味地黃丸 補腎滋陰。益氣養(yǎng)血。
依古方。以地黃用人乳浸九次蒸曬為異耳。
八味地黃丸 治久漏。膿水清稀。不能收口。服此補陰助陽。通暢脾胃。肌肉易長。膿水易干?倘找娦。
依前方加大附子、肉桂各二兩。
內(nèi)消退管丸 又名血竭內(nèi)消丸。此能退管收口。不須外治。瘡毒成漏。服此尤佳。
蜂房(帶子者一個 存性) 刺 皮(一個重五兩者 存性) 血竭(二兩) 象牙(醋炒為末五錢)僵蠶 蟬蛻 木香 火硝 乳香 沒藥(各三錢)共末。用黃蠟八兩。熬黑取起。待溫入藥。攪勻。丸桐子大。每服三錢。酒下。日進三服。連服七日。膿水更多。以后一日一服。半月后。毒將盡。肉長管出。漸漸剪去。用生肌散。如毒未盡。用火腿肉湯日洗二三次。干膿收口。
生肌散盤雞(一個 存性每用一錢) 血竭 兒茶(各五分) 冰片(一分)
共為末。吹入漏孔內(nèi)收口。
養(yǎng)生丹 內(nèi)消痔漏。百發(fā)百中。
母豬大腸(一尺) 入樸硝(四兩兩頭扎住入瓦罐水三碗煮將干鹽泥塞口勿泄氣炭火 存性聽用。)象牙(末二兩) 刺 皮(二個 存性) 麝香(一錢) 豬懸蹄(二十四個切片土炒) 穿山甲(二十四片土炒) 乳香 沒藥 雄黃 地榆(各三錢)大黃(五錢) 青鹽(七錢) 白芷(一兩) 明礬(五錢) 小活龜(三個連肉入罐內(nèi)用泥封口 存性)蜂房(帶子者一個焙干為末) 黃牛角腮(一個 存性) 樸硝(七錢) 槐花(五錢炒) 黃蠟(一兩)自然銅( 醋內(nèi)七次五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招。老酒送下。日進二服。服至半月。出管。一月全愈。不用生肌。
皮象龍丸 退管內(nèi)消。不須掛線。
水銀 雄黃 雌黃 礦石 禹糧石 明礬(各一兩)為末。入陽城罐內(nèi)封固。火打三炷香。水擦盞底。俟香完。過宿取出。出火毒。聽配后藥。
皮(土炒) 山甲(土炒) 象牙(炒各一兩) 血竭(六錢) 乳香 沒藥 豬懸蹄( 各五錢)共末。用黃蠟二兩。溶化為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每日三服。用槐花湯送下。忌茶、酒、蔥、蒜、椒、糟、房事。一月愈。
收功盡根丸 痔漏服藥全愈。須服此藥。庶不再發(fā)。
枯礬 雄黃 文蛤(炒) 烏梅肉(炒各三錢) 冰片(一分)共末。煉蜜為丸。分五服。每日一服。空心白滾湯送下。
番肛散 內(nèi)痔服此一劑。即時番出。
枳殼(三兩生用) 陳皮(一兩)作一劑。水二鐘。煎一鐘。空心服。外用喚痔散敷之。
喚痔散 此藥送入肛門內(nèi)一時。其痔即番出。洗凈。用如圣散日敷五六次?粗套虾谏珵槎。七日其痔自落。每日用豬蹄煎湯洗三四次。待瘡口收完。用收肛散一劑。即收入。
生草烏尖(一錢) 刺 皮(末三錢) 枯礬(五分) 白鹽(一兩) 麝香(三分) 冰片(三分)各為細末。蔥汁調(diào)藥。送入。
收肛散陳皮(三兩) 枳殼(一兩)
水二鐘。煎一鐘服。
內(nèi)塞散 一名龍射丸。如臟頭收入。內(nèi)有疼痛。用此藥塞入谷道內(nèi)三四夜。止疼收功。內(nèi)痔腫痛尤佳。
牛黃 天竺黃 輕粉(各五分) 乳香 沒藥 薄荷葉(各一錢) 冰片(二分)
共為末。用蜒蚰搗爛為丸。如棗核大。再研冰片為衣。臥時塞一丸入谷道內(nèi)。七夜為止。除根不發(fā)。
如圣散 內(nèi)外一切諸痔。七日自落。
雞糞(四兩用雌雄雞二只餓二日次早用豬胰子切碎拌糯米粉一二合徐徐喂之六七日接糞四兩為度曬干聽用。) 雌黃(六錢) 雄黃(六錢) 明礬(一兩) 皮硝(一兩) 膽礬(五錢)
共為末。入傾銀罐內(nèi)。用瓦蓋之。火 青煙為度。取出。加乳香沒藥各三錢。冰片五分。共為末。瓷罐收封口。用唾津調(diào)敷痔上。良久去藥。再上藥。如此七次?粗毯谏t不須上藥。待七日。其痔自脫。略用生肌散。二三日收口。
二仙丹 一名賽金散。治外痔。
金腳砒(二錢) 白礬(一兩)
二味為末。傾銀罐。 煙盡為度。加瓦焙蝎尾七個。生草烏一錢。共末。敷如如圣散法。
玉紅散 去漏腐肉。亦可點痔。
靈藥 雄黃 白丁香(各一錢) 蟾酥 乳香 沒藥(各五分)
共為末。瓷罐收。任用。
退管錠子 外漏用此二三次。硬管即出。如追透通腸。亦可以穿線。諸瘡漏皆用。
靈藥(二錢) 白丁香(一錢半) 雄黃(一錢) 蟾酥(一錢) 輕粉 乳香 沒藥(各五分)麝香(二分) 蜣螂(三個 存性)共末。飯為條。燈草粗二寸長。陰干。收用。
生肌藥丁 漏瘡去后。用此收口。
珍珠 象牙 龍骨 兒茶 花蕊石 血竭(各一錢) 輕粉 白芷 白蘞 朱砂(各五分) 冰片(三分)
共為末。飯為條。陰干收用。不可加減。
藥線 用此縛痔穿漏。
鮮芫花根(一錢) 雷丸(一錢) 蟾酥(一錢) 草烏(三錢)
水二鐘。煎一鐘。去渣取汁。用生絲一錢。入藥汁內(nèi)。以文火煮汁將干。存汁一小酒鐘。取起曬干。復(fù)浸汁內(nèi)。又曬又浸。以汁盡為度。曬干包收聽用。至六七月。取露天蜘蛛絲。做成藥線。任用。
生肌散 用線掛開者。此藥收口。諸瘡長肉收口。
爐甘石(一兩 三黃湯內(nèi)七次) 木香 降香 乳香 沒藥 血竭 兒茶 黃柏 黃連 白芷 白蘞(各五錢)龍骨(三錢) 冰片(一錢) 麝香(三分) 赤石脂(一兩 ) 黃丹(一兩飛七次) 海螵蛸(湯泡去皮五錢)
共為末用。
珍珠散 長肉生肌收口。
珍珠 石膏(炒) 赤石脂 輕粉(各一錢) 白龍骨(三錢) 冰片(二分) 孩兒骨(五分狗胎骨亦可)共末收用。一加象牙一錢。
萬憶膏 即五灰所淋之汁。
上趙真子家傳痔漏的本終。
凡醫(yī)痔者。先服涼血解毒藥三四劑。如涼血地黃湯、通圣散之類。次服槐角地榆丸及臟連丸半斤。消內(nèi)毒以斷其根。又下之太急;蛑脫肛。以法上之。宜收肛散。如涼之太甚;蛑遺精。以法補之。宜補漏丸。脈經(jīng)云:跗陽脈浮。必腸痔下血。腸痔下血。風(fēng)熱居多。宜條芩、黃連、生地、槐角。或小薊、丹參以清其熱。宜當歸、川芎。佐以紅花。以調(diào)其血。宜人參、枳殼、升麻。以順其氣。因寒者加茯苓、木香。因酒者加葛根。烏梅一個。墨豆百粒。夫升麻者痔癥必用之藥也。如不應(yīng)。純宜溫補。用四君子湯加黃 、扁豆;騾④白術(shù)散。蓋大腸下血。以胃氣收功。胃氣回。血自歸經(jīng)矣。
凡用枯痔藥。必先圍護周遭好肉。用黃連、郁金、石膏等分。白芨減半。蜜水調(diào)稀涂之。薄紙蓋之。次上枯藥;蚣悠辍7矒Q枯痔藥。宜用羌活、獨活煎湯洗之。凡痔已枯盡而不脫者。用靈磁石一錢。僵蠶、川烏各末五分。冷水調(diào)涂之。立脫。凡痔已脫。先用甘草煎湯洗之。再用荊芥、文蛤。煎湯洗之。則不生膿。脫后肉癢者。煎粉甘草濃汁。洗之。凡痔頭大根小者。以線扎之。頭小根大者用藥枯之。俟痔落而再醫(yī)漏。無如漏孔。就可收口。有漏者插以藥丁。通腸者掛以藥線。無痔而有漏者。以因肛門邊先結(jié)腫硬。半年一載。此塊作痛出膿成漏。尤內(nèi)先通腸。而后外潰也。必有附管。治非取管掛線。不能收功。
痔有三不醫(yī)。為番花痔、臟癰痔、鎖肛痔也。雖強治之?治茨苋。
凡插藥丁退管。不可頂?shù)。如孔深一寸。插藥七八分為度。早晚插藥二次。至三四日?状蠹訑?shù)插之。至七日后。患處四邊。裂開大縫。即搽玉紅膏。再七日自落。落后仍搽玉紅膏?此倪厓(nèi)外。無黑腐時。換生肌散。膿稠時。換珍珠散收口。不可貼膏藥。恐其呼膿。收口必緩。必內(nèi)服蠟礬丸以干其膿。忌食生冷。犯之無效。
凡用掛線?锥嗾咧幌戎我豢。隔幾日再治一孔。如線落口開者。敷生肌散。
漏有八。腎俞漏。生腎俞穴。瓜瓤漏。形如出水西瓜瓤之類。腎囊漏。漏管通入于囊也。纏腸漏。為其管盤繞于肛門也。屈曲漏。為其管曲屈不直。難以下藥至底也。串臀漏。蜂窠漏。二癥若皮硬色黑。必內(nèi)有重管。雖以掛線。依次穿治。未免為多事。通腸漏。惟以此漏。用掛線。易于除根。是以有善惡之分也。
再有年老氣虛者。虛勞精竭者。脾虛久瀉者。皆為不治。
臟連丸 治痔漏。并腸風(fēng)下血。及水瀉痢疾。
黃連(一斤) 槐花(半斤)為末。用雄豬肥壯大腸。以酒醋洗凈。入藥扎兩頭。次用韭菜五六斤。一半鋪甑底。藥腸盤于上。一半蓋之。文火蒸之。以腸脂化盡。腸皮如油紙薄為度。去腸取藥。曬干。稀糊丸桐子大。每日二服。每服三錢。白滾湯送下。
中黃丸 番花痔。
缸砂(水浸半月微 一兩) 條芩(每斤用皂角子仁側(cè)柏各四兩水煮半日汁干為度用芩二兩)黃連 槐角子(各二兩) 梔子 黃花地丁(各一兩) 青黛(五錢)為末。用大柿餅肉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招那鍦拖。
牛黃定痛丸 內(nèi)外諸痔。
牛黃(五分) 胡黃連(四錢) 梔子(炒黑五錢) 槐米(炒黑一兩) 苦食(用巴豆麻油炒黃一兩)為末。糊丸黍米大。每服三分。臥時槐花湯下。
百草丸 血箭痔。
百草霜(四兩) 黃芩 梔子(各一兩) 黃連 槐花 地榆(各五錢)為末。糊丸。每服三錢。清湯下。
天中散 漏瘡并腸風(fēng)下血。
粽子(用陰陽瓦焙存性)為末。每服二錢。白滾酒送下。出汗為度。管多者間三日再服。腸風(fēng)。一服即愈。
熏洗痔漏方瓦松 馬兜鈴 皮硝 文蛤 蓮房 蜂房 山桃樹根共一大劑。水一砂鍋。煎濃汁。傾凈桶內(nèi)。坐熏。扎裙圍之。俟稍溫洗之。日三次。
一加馬汗屜子。
一用馬齒莧煎洗。一用刺兒菜煎洗。
漏用楮桃兩許。即 樹子也。煎湯熏洗。蜂窠漏。漏蘆煎湯洗三五次。能退管生肌。
敷痔方胡黃連(五錢) 血竭 兒茶(各二錢) 熊膽(三錢) 冰片(一錢) 麝香(三分) 一加硼砂
(一錢) 一加鉛白霜(一錢)為末。用苦食磨水調(diào)敷。
退管藥線類方一用白砒一錢。雄黃五錢。為末。入罐封。打三香。水頻擦盞。取出。加乳香、沒藥各五錢。用白芨些須。水調(diào)成線。以黃柏末為衣。
一用白砒五錢。雄黃五錢。朱砂五錢。水銀三錢。白礬一兩。為末。升打如前。做線。加鹿斤上炒黃為末。
為衣。入瘡不痛。
一用硼砂、雄黃各一兩。為末。入罐內(nèi)。蓋白礬末一兩。升打如前。糊和成線。入管內(nèi)。七八日抽出管。易生肌藥。
鼠瘡。取麥粒大一粒。入瘡內(nèi)。日二次。不痛發(fā)腫。三日腐脫。多年結(jié)毒。甚效。
一用白砒末五錢。入鐵鍋內(nèi)。次蓋白礬末一兩五錢; 礬枯。噴水一口于礬上。即以綿紙蓋礬上。
再隨噴水三五口于紙上。即以鍋蓋蓋之?醇埳嫌邪姿獮槎。無霜再 噴。如有霜。去紙。入去油乳香沒藥末。各錢許。蓋礬上。離火候冷。取為末。用飛羅面打糊成條。插用。以管退為度。
一加蝎尾七個。生草烏末一錢?葜躺跫选2肴缛缡ド⒎。
制砒法 如砒一兩。用黃連、黃柏、黃芩各五錢。甘草、綠豆各半合。水五碗。煎湯煮砒。以汁干為度。次再升打。若用生砒。則毒瓦斯入腹。反生奄忽。
做條有法。一用山茲菇粉。打糊和條。一做條時。以豬鬃為心。搓成條。略曬。抽出鬃。則藥條成筒。用之以通氣。
灸漏法 久漏膿水根深者。用硫黃、麥面、和大蒜搗為餅。三分濃。隨瘡大小貼之。炷艾一灸一。易二十一壯。隔三五日。方用退管藥。
一用螻蛄搗為餅。干者為末。水調(diào)作餅。貼瘡上灸之。熱則易之。五七壯止。經(jīng)七日。管退而愈。
一用大附子末。水和為餅。灸之。次上生肌藥。
一用騎竹馬法。取穴灸之亦佳。
漏藥制法蟬蛻(葉竹簡內(nèi)。泥固;一痨羞^用。) 蛇蛻(入胡桃殼內(nèi)。鐵線扎之。泥固。 存性。) 蜣螂(貯瓶內(nèi);痨。去頭足。) 地龍(敲去腹內(nèi)泥。黃酒洗。文火頓干。新瓦炙。)蝸牛(用肉。如干者入水內(nèi)泡一宿。其肉自生。) 豬懸蹄 牛角腮(俱酥炙十二次。) 鵝翅翎牛膠 魚鰾(俱蛤粉炒。) 刺 皮(用酒醋童便浸炙。) 蛤粉(紫口者?坊痨。) 露蜂房
(乳浸。炙黑。) 象牙(酥油炙。)
家傳痔漏方喇叭花科。(即二地黃苗也)三月內(nèi)未開花時。連根采來。陰干。每用五錢。水三碗。煎二碗。滾兩三次。另用韭葉五錢。用酒水各一鐘。煎八分?招姆。渣午后服。隔二日再一服。內(nèi)外如式治之。一切新久痔漏。一月除根。
截腸者脫肛癥也。氣虛者用參、耆、歸、術(shù)。血虛者用歸、芍。第虛熱者加以黃柏。下陷者佐以升麻。外用薄荷煎湯洗之。陳年醬蘿卜切片托之。自效。但其所異者。有已收些須。余者漸漸結(jié)痂。偶爾脫落者。截腸癥也。無妨。脫落自愈。
便癰生小腹之下。夾縫之間。乃精氣所出之道路。屬足厥陰肝經(jīng)之分野。又為沖任督三經(jīng)之隧道。其經(jīng)多血。故名血疝。俗呼便毒。為不便處而生毒也。破為魚口。為行動開合。如魚口也。若橫 則生于夾縫之上矣。前賢云:因觸景動心。夢而不泄。由精血交滯而成。孫為果如此論。則僧尼、官人、曠夫、孀婦。多患此耶。蓋此癥必由野合。妓女陰器不潔。yin火傳染所致;蛴性疲阂騽诰胩摶饹_動。精氣移外。交滯而成者。若因勞倦而得者。則行立作痛。坐臥則止為異耳。雖然。勞倦者百中一二而已。由野合者。宜先散腠膚所感之邪。透骨搜風(fēng)散。次去肝腎經(jīng)絡(luò)之毒。加味神授散。外以陽燧錠子灸之。紺珠膏貼之。如已成者托之。芙蓉內(nèi)托散;蜓a中益氣湯。加射干。潰而不穿者。加味透膿散。潰而不斂者。加味大補湯。因勞倦而得者。補中益氣湯加穿山甲。因房勞不節(jié)者。六味地黃東加桃仁倍牛膝。因強固其精者。五苓散(白術(shù)茯苓豬苓澤瀉肉桂各一錢)加牛膝二兩。水煎。加酒服。
脾血痛者。婦人之癥也。其狀則小腹結(jié)塊;蛉缢;騼赊峙c人門俱腫。小便淋漓者是也。宜雙解散。
如經(jīng)脈不調(diào)。內(nèi)熱口渴。食少肋脹。盜汗白帶。寒熱往來。脈細而數(shù)者。虛也。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調(diào)理。小腹重墜者。補中益氣湯加青皮、梔子、茯苓、車前子。
透骨搜風(fēng)散 散肌膚所感之邪。
透骨草(白花者陰干更佳) 羌活 獨活 牛膝 紫葡萄 胡桃肉 生芝麻 六安茶 小黑豆 白糖
(各一錢五分) 紅棗(三枚) 天茄(二分)水三鐘。煎一鐘。露一宿?招臒岱3龊贡茱L(fēng)。一加槐子一錢。生姜一錢。
加味神授衛(wèi)生散 清肝腎經(jīng)絡(luò)之毒。
每服五錢。加斑蝥一個。蜈蚣一條。用當歸引。內(nèi)加桃仁二錢。牛膝二錢。
煎服如法。外貼紺珠膏。多加阿魏、麝香。(俱見首卷)
芙蓉內(nèi)托散 治便毒已成。元氣弱者。
芙蓉花(二錢) 人參 當歸 川芎 白芷 穿山甲 杏仁 連翹 木鱉子(各一錢)用生姜三片。酒、水各一鐘煎。食遠服。
加味透膿散
依原方(見首卷) 加金銀花三錢。牛膝二錢。酒、水煎服。
加味十全大補湯
依原方(見首卷) 加丹皮一錢。澤瀉一錢。煎服如法。
一用珍珠象牙各二錢為末?招纳普{(diào)服。再飲至醉為度。出臭汗即愈。
灸法 用陽燧錠子于患處。灸五七壯。以紺珠膏蓋之。已成者出水些須而消。已潰者易于穿破。更易于收斂。
一法。隨患之左右。量手中指為則子。次自手掌盡處橫紋量起。自臂當中以則子盡處。是穴。麥子大艾灸三壯。腫消痛止。
一法。灸足大指之端。
雙解散 治婦人脾血痛。能令毒從大便出。熱從小便出。
黑丑(炒頭末) 大黃(各一錢五分) 官桂 白芍 澤瀉 桃仁(各一錢)甘草(七分)用生姜七片。水煎?招姆
陽燧錠子 紺珠膏 補中益氣湯 六味地黃湯(俱見首卷) 加味逍遙散 加味歸脾湯(俱見瘰癧門)
橫 生于小腹之下。夾縫之上些。初起者用胡盧巴一兩。酒水各一鐘煎服。再飲至醉為度。出汗立消。
已成者宜壺公妙劑散。(見腫毒門)
疳瘡妒精瘡也。一名恥瘡。經(jīng)云:前陰者宗筋之所主。又云:督脈者,其絡(luò)循陰器。合纂間。又云:腎開竅于二陰。是瘡生于此。而屬肝督腎三經(jīng)也。但其名異而形殊。治亦多岐。生馬口之下曰下疳。生莖之上曰蛀疳。色紫而興舉者。由房術(shù)涂抹所致。淋濁而溺痛者。由志欲不遂所致。俱宜龍膽瀉肝湯。外兼敷洗。
甚者蘆薈丸。此癥以腫痛寒熱為標。肝腎陰虛為本。故腫痛。潰甚者。八珍湯加柴胡、梔子。日晡倦怠者。
補中益氣湯加膽草梔子。晡熱陰虛者。六味地黃丸。
又莖上生瘡。外皮腫脹包裹者。名袖口疳。久而遍潰者。名蠟燭疳。痛引睪丸。陰囊腫墜者。名雞 疳。是癥皆由野合。陰器不潔所致。宜清肝滲濕湯。甚者二子消毒散。痛而多癢。潰而不深。形如剝皮爛杏者。
名瘙疳。此由濕熱下注也。只須外治。
疳久未愈。便毒復(fù)生者。內(nèi)有梅毒也。宜先解毒。毒盡則疳愈。宜楊梅一劑散。生梅毒時。誤用熏擦等藥。
以致腐爛者。名楊梅疳;蛐”銜r尿管內(nèi)痛者。由服劫藥所致。名楊梅內(nèi)疳。二癥如結(jié)毒法治之。用加味五寶丹。或二子消毒散。馬口旁有孔如棕眼。眼內(nèi)作癢。捻之有微膿出者。名鏇根疳。由肝腎陰虛。濕熱下注。宜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久服可愈。
陰挺者。挺長而不收。傷于熱也。清之。用小柴胡湯。加黃連。佐黃柏。若莖中堅。君以青皮。佐以風(fēng)藥。洗以樸硝、荊芥。敷以文蛤末用絲瓜汁調(diào)涂。陰縮者為陰縮入于腹內(nèi)。傷于寒也。雖曰溫之。而舌卷卵縮者死。陰痿者由耗散過度。傷于肝也。又云:腎脈大甚為陰痿。又云: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衰而不舉也。 宜柴胡勝濕湯及固真湯。
龍膽瀉肝湯 治肝經(jīng)濕熱下注。玉莖生瘡。小便淋澀。陰囊腫痛。及便毒懸癰。
龍膽草 連翹 生地 澤瀉(各一錢) 木通 車前子 歸尾 黃連 黃芩 梔子 甘草(各五分) 大便閉。加大黃二錢。
用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清肝滲濕湯 治玉莖陰囊。濕腫重墜。小水不利者。
蒼術(shù) 濃樸 陳皮 白術(shù) 茯苓 澤瀉 木通 梔子 花粉 昆布(各一錢) 當歸 川芎(各六分)木香(三分) 甘草(五分)紅熱。加黃連、膽草。腫甚。加商陸、射干、青鹽;蚣由椤⒉窈、羌活以升提之。
用水煎。食遠服。
蘆薈丸 治下疳潰爛作痛。婦人陰蝕作癢。小兒疳積發(fā)熱。及口鼻生瘡。牙齦蝕爛等癥。
胡黃連 黃連 蘆薈 白蕪荑 子青皮 白雷丸 鶴虱草(各一兩) 木香(三錢) 麝香(一錢)
共為末。蒸餅糊丸麻子大。每服一錢?招那迕诇拖。
消疳定痛散 治下疳痛不可忍者。
黑羊角( 二錢) 穿山甲(炒二錢)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共為末。作一服?招狞S酒調(diào)服。
二子消毒散 治袖口疳。及楊梅等疳。
皂角子 肥皂子 僵蠶 蟬蛻 杏仁(去皮尖,各七個) 豬牙皂(一條) 金銀花(三錢)防風(fēng) 荊芥 牛膝(各一錢) 豬板油(二兩) 土茯苓(半斤)
用水八碗。煎三碗。作三次服。如結(jié)毒。服三七日愈。
袖口疳。加黃柏一錢。肥皂子肉倍之。楊梅疳加薏苡仁、皂角刺各一錢。側(cè)柏葉、綠豆、糯米各三錢。
楊梅內(nèi)疳。加海金沙、五加皮、白丑各一錢五分、皂角子一歲用一粒。
一切疳瘡金銀花 槐花 黃柏 蒼術(shù) 茶葉水煎。熏洗。
腫甚者。加五倍子三四兩。蔥頭十余根。一加射干、荊芥。一加白芷、甘松。
下疳陰蝕等瘡 綠豆一升煮爛。入陳茶葉末一兩。乘熱傾入多年凈桶內(nèi)。坐之圍之。先熏后洗。出汗為度。
瘙疳發(fā)癢洗方紫蘇(四兩) 綠礬(二兩)水煎。熏洗。
一切疳瘡腐盡生肌時用之。收功甚速。
乳香 沒藥 兒茶 輕粉(各二錢)為末。用水五碗煎紅黃色浸洗之。日用三次。潰爛甚者。用鮮豬蹄湯煎藥。熏洗如法。
消毒貴金散 一切疳瘡。初起熱甚者。
黃連(六錢) 雞內(nèi)金(二個俱用豬膽汁浸炙七次) 輕粉(三錢) 兒茶(三錢) 冰片(三分) 麝香(二分)為末。摻用。如至夜痛甚者。加雄鼠糞。( 存性為君)
波斯藏 治一切疳瘡久不愈者。
珍珠(三錢) 冰片(二錢) 麝香 乳香 沒藥 兒茶 朱砂(各一錢) 輕粉(一錢無腐減半)痛。加血竭一錢。癢。加枯礬少許。熱。加牛黃青黛一錢。毒甚。加象牙 童便內(nèi)三次。腐。加爐甘石 小便內(nèi)三次。瘀痛。加大土鱉三個。沿開。加龍骨少許。犯房勞。加經(jīng)布 一錢或膽炙黃柏。蝕去龜頭者。加龜頭一個。或鱉頭俱 存性。
上制為末。干摻;蛉巳檎{(diào)搽;蜇i脊髓調(diào)搽。形大者以生肌膏蓋之。俟腐盡生肌時。只以珍珠炒爆。
加冰片。等分摻之。膏蓋。不必結(jié)痂。肉變白色而自愈。
月白散 治瘙疳。
輕粉(五錢) 青黛(五分) 冰片(一分)為末。先用燒酒調(diào)飛丹。敷瘡上。一二時洗去。敷前藥。
一用兒茶、 貝齒、青黛各一錢。冰片三分。為末用。一用膽炙黃柏、白芨。等分為末用。
八珍湯 六味地黃丸 補中益氣湯(見潰瘍門) 楊梅一劑散(見楊梅門) 加味五寶丹(見倒發(fā)門)加味逍遙散(見瘰癧門)
陰濕瘡生陰毛之際。如疥如癬。瘙癢難忍。由腎虛風(fēng)熱所致。搽銀杏散。初次痛甚。忍之。三日三上。則不痛而全愈矣。如陰毛之際。如豆如餅。發(fā)癢結(jié)蠟皮者。梅毒也。于梅毒門治之。
銀杏散 治陰濕瘡。瘙癢徹骨不可忍者。
雄黃 干白果(粉) 潮腦 生礦子灰(等分)
上為末。用干燒酒調(diào)敷。
陰瘡。運氣皆屬于寒。經(jīng)曰:太陽之勝。陰中乃瘍。隱曲不利。治以苦熱。仲景云:少陰脈滑而數(shù)者。陰中生瘡。少陰脈長。陰中必挺出。
夫陰器屬足厥陰肝經(jīng)任脈之會。素問云:督脈者其絡(luò)循陰器合纂間。是屬督脈也。至于足太陽。外合清水。內(nèi)屬膀胱。而通水道。手太陽。外合淮水。內(nèi)屬小腸。而水道出焉。則又屬手足太陽也。腎主水。則又屬足少陰也。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則又屬手太陰也。素問又為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又屬脾與胃也。癰瘍生于其間。須細心求而責(zé)之。不可專主一厥陰經(jīng)。而惟清肝導(dǎo)濕之為事。斯無誤矣。
陰挺陰中挺出一條如蛇頭。由足太陰脾虛。或產(chǎn)后遇怒。或經(jīng)風(fēng)所致。初宜清熱疏風(fēng)。次朝服補中益氣湯倍升麻。晚服龍膽瀉肝湯。外兼敷洗。
陰蕈肥邊腫痛。中突藥品數(shù)據(jù)起蕈丁雞冠。由肝郁脾虛所致。宜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倍加青皮、梔子。
陰腫忽然腫而作痛名蚌疽。由勞傷血分所致。宜四物湯加丹皮、澤瀉、花粉、柴胡;蚯剀礈
陰蝕。陰器外生疙瘩。內(nèi)生小蟲。作癢難忍。又名慝瘡。由胃虛積郁所致。宜四物湯加石菖蒲、龍膽草、黃連、木通。若寒熱與虛勞相似者。蟲入臟也。宜逍遙散吞蘆薈丸。早晚各一服。外兼熏洗。次以銀杏散塞入陰中。殺蟲止癢。若寡居患此。隱忍不言。必待攻刺疼痛。口干發(fā)熱。形削食少者。失合癥也。不治。
陰脫。開而不閉也。癢痛出水。由憂思太過所致。宜逍遙散、歸脾湯。俱加柴胡、梔子、白芍、丹皮。由產(chǎn)后得者。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醋炒白芍。俱用荊芥、枳殼、訶子、文蛤大劑。煎湯熏洗。
陰 。子宮脫出也。俗名 葫蘆。由氣血虛者。用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倍升麻加益母草。外以萆麻子肉貼頂心。再用枳殼半斤煎湯熏洗。由努力負重所致者。灸臍下四寸五分七壯。立效。由思欲不遂。肝氣郁結(jié)。必先小便時堵塞。因而努力久之。隨努而下也。令穩(wěn)婆扶正葫蘆。令患婦仰臥。以枕墊腰。吹嚏藥收之。收入即緊閉陰器。隨以布帛將兩腿縛之。即小便亦須夾之。內(nèi)服大補升提之藥?梢詴河。若寡居者。須令進步除根。
素艽湯 治陰戶腫痛。小便澀滯。甚者便如馬溺。二腿拘攣。
秦艽(六錢) 石菖蒲(三錢) 當歸(三錢) 蔥頭(五個)
水二鐘。煎一鐘。食前服。外用艾葉一兩。防風(fēng)六錢。大戟五錢。水煎熏洗。
牛膝湯 陰內(nèi)尿血腫痛。名血結(jié)癥也。
牛膝(五兩) 黃酒(二斤)煎半斤。作三次服。
桃仁散 陰腫作癢。
桃仁(炒)為末。每服二錢。黃酒調(diào)服。仍搗爛敷之。
癢湯 洗陰蝕作癢。
鶴虱(一兩) 野狼毒 苦參 歸尾 威靈仙 蛇床子(各五分)用河水十碗。煎熟。加豬膽汁二三個。先熏后洗。一加干漆。
又方 川椒(一兩) 吳茱萸(一兩) 蛇床子(五錢) 藜蘆(五錢) 陳茶葉(一撮) 食鹽(煨二兩)水煎熏洗。
文蛤湯 洗陰戶腫痛。
文蛤 小麥 皮硝 白礬(各一兩) 蔥白(十根)水煎熏洗。
銀杏散 陰癢生瘡。
杏仁(去皮尖) 輕粉 水銀(鉛制) 雄黃(等分)為末。每用一錢。棗肉二個和丸。絲綿包裹。線扎留頭在外。先用前 癢湯洗畢。次入戶內(nèi)。如小便。取出。便訖再入。一日一換。四五個自愈。
一加枯礬。減半用。豬肝一片或雞腿一只。煮滾取出。摻藥于上。插入戶內(nèi)。冷則易之。
三灰散 陰疳。
鹿角灰(一錢) 雞內(nèi)金灰(一錢) 紅 灰(七分) 黃連(一錢) 兒茶(七分) 珍珠(五分) 輕粉
(五分) 冰片(五分) 麝香(二分)
共為末。一抹即愈。
一用。硫黃一錢。輕粉五分。冰片三分。麝香二分為末。
頂用黃連二兩。水二碗。煎一碗。去渣。再煎至一酒鐘。調(diào)前藥。鵝翎蘸掃陰內(nèi)。
陰蝕熏方雄黃(一錢) 硫黃(五分) 桃仁(五個) 木鱉子肉(二個) 艾葉(五錢) 一加銀朱(一錢)紙卷作條。安灰盆內(nèi)點著。入馬桶內(nèi);颊咦谏。熏之。其蟲立死。
補中益氣湯(見首卷) 龍膽瀉肝湯 蘆薈丸(俱見疳瘡門) 歸脾湯 逍遙散(俱見瘰癧門)
夫囊癰者陰囊紅熱腫痛也。由肝腎陰虛。濕熱下注所致。治以補陰為主。清熱滲濕之藥佐之。如初起腫痛小便澀滯者。清肝滲濕湯。或送六味地黃丸。因寒中未經(jīng)發(fā)散者。用紺珠丹汗之。次用滋陰清濕等藥。 腫便閉者。服神授衛(wèi)生散。己成者托里消毒散。去桔梗。加澤瀉、穿山甲。外用如意金黃散。蔥湯和蜜調(diào)敷。堅硬無膿。紫色作爛。欲外腐也。蟾酥錠為末。摻之。膏蓋。服滋陰藥。俟腐脫。搽紅黑二膏。如余腫俱消。惟一處不消。欲作膿也。托里消毒散倍用皂角刺透之。膿熱作脹針之。以免遍潰其囊。法以油頭繩扎住腎子。開海底穴。膿出自盡。服十全大補東加牛膝、丹皮。膿出而仍腫痛者。熱未解也。托里消毒散加膽草、梔子、柴胡。余腫俱退。只一條不消者。肝虛也。六味地黃丸去茯苓加五味子。兼補中益氣湯加茯苓?诟杀銛(shù)者腎虛也。六味地黃丸。因膀胱酒毒所乘者。六味地黃丸料加車前子、牛膝。內(nèi)熱晡熱肝虛也。四物湯加參、術(shù)。體倦食少者脾虛也。補中益氣湯。膿水清稀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久而不斂者。大補東加麥冬、五味子。外兼豆豉餅灸之。睪丸懸露者。杉木灰托之。紫蘇葉包之;颥撝楦啻。內(nèi)外得法。旬日可瘥。若攻其毒。則陰道愈虛。投淡滲之藥。則真陰愈損。雖少壯者。多成痼疾。況虛弱者乎。更誤作疝治。投以熱藥。必難收斂。以至膿清脈大者不治。
囊癰與疝氣相類。但癰則陰囊紅腫熱痛。內(nèi)熱口干。小便赤澀。若疝則小腹痛牽引腎子。少熱多寒。好飲熱湯為異耳。若水疝。雖腫而光。雖痛有時不紅不熱。按之軟而即起為異耳。宜以針引去水氣則安。
內(nèi)服本門之藥。不作。
忽然囊紅發(fā)熱。陰子一大一小。狀若傷寒。其發(fā)迅速者。卵子瘟也。宜灸肩尖穴。七壯或九壯。即愈;甲缶挠;加揖淖蟆H⊙ǚ。立棍一條。伸手扶棍。以手與肩平為則。則肩上有窩。窩即穴也。
囊內(nèi)睪丸上。忽然突出一點。堅硬如箸頭。疼痛異常。身發(fā)寒熱者。暗疔也。(治見疔門)因患痔漏久而串及于囊者。腎囊漏也。(治見漏門)
清肝滲濕湯 治囊癰。發(fā)熱腫痛。小水不利者。
川芎 當歸 白芍 生地 柴胡 膽草(炒黑) 梔子 花粉 黃芩(各一錢) 澤瀉 木通甘草(各五分) 用水二鐘。煎一鐘。食前服。
六味地黃丸 紺珠丹 神授衛(wèi)生散 托里消毒散 如意金黃散 十全大補湯 補中益氣湯 瑩珠膏(俱見首卷)蟾酥條(即蟾酥丸見疔門)
腎囊風(fēng)者。陰囊作癢。甚則疙瘩頑麻。破流脂水。由肝經(jīng)風(fēng)濕所致。宜龍膽瀉肝湯、柴胡勝濕湯、蒜豉丸服之。蛇床子湯熏洗之。
龍膽瀉肝湯 治囊風(fēng)濕癢。及陰腫淋澀等癥。
膽草(用柴胡拌炒) 黃連(用吳茱萸拌炒) 余如常法。(見疳瘡門)
蒜豉丸 治陰汗?jié)癜W。
淡豆豉為末。煨大蒜搗和為丸。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招挠眉t棗燈心湯送下。
蛇床子湯 囊風(fēng)疙瘩作癢。搔之作痛。
蛇床子 威靈仙 歸尾 苦參(各五錢)水煎。熏洗。一加白礬。一用茄科煎洗。一用溫醋洗。一用姜湯洗。
野狼毒膏 治前癥。并一切癢瘡。
野狼毒 檳榔 硫黃 文蛤 川椒 枯礬 蛇床子 大風(fēng)子(各三錢)為末。用香油一大盞。前滾。入皮硝三錢。再煎滾。下公豬膽汁一個和勻。調(diào)前藥。擦患處。
腎臟風(fēng)瘡。即腎囊風(fēng)也。以其久之則有耳鳴、目癢、鼻赤、齒浮、手叉白色等癥。及上攻下注。遍體生瘡。宜三因四生散。
三因四生散 戴院使云:前癥因精氣不調(diào)。襲風(fēng)所致。
白附子 白蒺藜(炒去刺) 黃耆(蜜炙) 羌活(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鹽、酒送下;蛴秘i腰子剖開。摻藥加鹽。煨熟食之。
婦人血風(fēng)瘡。亦驗。
青莧膏 治前癥。并婦人臍下連二陰生瘡。狀如馬刀。痛出黃汁。食減身浮。二便澀滯。由中下二焦風(fēng)熱所致。若熱氣不出。當作內(nèi)痔腸癰。
馬齒莧四兩。研爛。入青黛一兩。再研勻。涂之。稍干再換。消腫止痛退熱。立驗。內(nèi)再服八正散。尤佳。
經(jīng)絡(luò) 肩之上廉屬手足少陽經(jīng)。前廉屬手陽明經(jīng)。后廉屬手太陽經(jīng)。
肩疽 生于肩。腫赤引背。靈樞為 癰。甚連腦脅。治宜汗之。須汗。出至足無害。四五日內(nèi)逆。KT 之。一灸會宗穴三七壯。甚者灸肩真穴七壯。
肩癰 生肩外垂骨兩接骨處?帜撋顝毓恰]傷筋脈拘攣。宜緩筋之藥餌之。
過肩疽 腫發(fā)兩肩及兩膊連胛骨者。一名干疽。一名丁疽。令人寒戰(zhàn)口噤。身熱不赤。此手足三陽交會之所由。風(fēng)襲熱郁所致。十日可刺。無血者死。
太陰疽 生肩胛骨上。一名肩后疽。屬手太陰肺經(jīng)積熱所致。即蓮子發(fā)也。若色黑喘嗽。大渴胸滿。脈微者不治。
蜂窠疽 生于肩前一二寸。先熱后寒。皮赤。潰有四十九竅。形如蜂窠。灸三間穴二七壯。
上按癥與腫瘍潰瘍總治例同法。
經(jīng)絡(luò) 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實則肢腫。陽虛則肢滿。又云:脾主四肢。脾實則四肢不舉。(濕盛也)脾虛則四肢不用。(懈惰也)又 臂須別六經(jīng)。究其痛在何經(jīng)。加以本經(jīng)之藥行其氣血。則癥愈矣。別經(jīng)之法。以兩手伸直。貼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則其臂 之前廉者屬陽明經(jīng)。以升麻、白芷、干葛行之。
后廉屬太陽經(jīng)。以 本、羌活行之。外廉屬少陽經(jīng)。以柴胡行之。內(nèi)廉屬厥陰經(jīng)。以柴胡、青皮行之。內(nèi)前廉屬太陰經(jīng)。以升麻、白芷、蔥白行之。內(nèi)后廉屬少陰經(jīng)。以細辛、獨活行之。又薄桂味淡。能橫行手臂。引他藥直至痛處。白姜黃之性亦同。何則。為非辛不能以達四肢也。治肩膊風(fēng)寒濕一切疼痛。服蠲痛無憂散。立止。(見諸痛門) 癰 臂表里俱腫。色赤而堅。惟肘節(jié)處差小。故又名藕包毒。灸少海穴七壯。
疽 生肩下連腋。灸會宗穴七壯。
樂疽 生肩內(nèi)。堅如鵝子。按之痛入骨。惡風(fēng)。灸腋門穴三七壯。
肩風(fēng)毒 生臂上節(jié)。腫連肩 。
臂癰 生肩外垂骨兩接骨處。或從肘引至手接骨處。由榮衛(wèi)不調(diào)所致。如膿深徹骨。慮傷筋脈拳縮。
治宜緩筋之藥。
魚肚發(fā) 生于臂內(nèi)。
按上癥。初宜衛(wèi)生散。或蠲痛無憂散加羌活、獨活、桔梗、桂枝。酒水煎服。若漫腫無頭。服敗毒藥不消者。十全大補東加桔梗、桂枝托之。托之不應(yīng)者。由濕痰流注經(jīng)絡(luò)也。榮衛(wèi)返魂東加南星、酒芩調(diào)之。若臂痛不能舉。及左右轉(zhuǎn)痛者。由中脘伏痰也。宜千金指迷丸、九轉(zhuǎn)玉華丹導(dǎo)之。脈細皮寒。瀉利不食者。為五虛。雖盛暑之時。托里溫中湯之類溫之。甚者臍膜冷痛昏憒。灸左乳下黑肉盡處二七壯。脈緊細而筋攣者。肝虛而有風(fēng)寒也。四物湯加丹皮、澤蘭、白術(shù)。潰深不痛。胃氣虛也。膿水清稀。瘡口不合。氣血虛也。俱大補之。
石榴疽 生肘上寸余。亦生于各經(jīng)及臂。初起黃粟小泡。根便開大。色紅堅硬。腫如覆碗。破翻如榴。寒如瘧。由少陽相火與外濕相搏所致。初起宜蟾酥丸汗之。外以艾灸九壯。貼蟾酥餅。蓋膏。 腫處敷金黃散。次服消毒無憂散加菊花清之。煩躁熱甚者。護心散、金液戊土丹。九日后作稠膿。痛減進食。
表里俱退者。可保無虞。反此者逆。潰后同潰瘍調(diào)理。一法。破后惟菊花蕊煎湯洗之。最佳。次以菊花燒灰存性。加輕粉兌勻敷之。諸藥不及此;蚓奶炀ā
肘癰 生于肘尖。經(jīng)云:心肺有邪。其氣留于兩肘。治同臂癰。
白芷升麻湯 治臂腫痛。乃陽明經(jīng)分野。由八風(fēng)之變者。然身半以上風(fēng)受之。治宜卻風(fēng)邪。和經(jīng)脈。使無壅滯。亦發(fā)表之意也。
黃 (二錢) 酒芩(二錢) 生芩(一錢) 白芷(八分) 連翹(二錢) 升麻(五分) 桔梗(五分)酒紅花(三分) 炙甘草(三分)酒水各一鐘。煎八分。食遠熱服。
神授衛(wèi)生散 十全大補湯 托里溫中湯 金黃散 護心散(俱見首卷) 蠲痛無憂散(見諸痛門) 榮衛(wèi)返魂湯(見腫毒門) 九轉(zhuǎn)玉華丹 千金指迷丸(俱證治粗評) 蟾酥餅 蟾酥丸(俱見疔瘡門)
經(jīng)絡(luò) 與 部同。
腕癰 生手屈處。由手三陽風(fēng)熱所致。
兌疽 生手腕動脈之間。筋寄之上。痛徹手膊。
穿骨疽 生兌疽之上三寸。兩筋之間。
骨螻疽 生于手臂陽明分野。初起如粟如豆。旬日內(nèi)大如核桃色紫枯而痛甚。由積憂郁怒所致。善于游走。發(fā)搐拘急。見惡癥者不治。亦由陰虛之極;皙毠庵。故發(fā)暴而死速也。
螻蛄串 生兩手。及手背內(nèi)關(guān)前后。初起筋骨隱痛。漫腫堅硬。不紅不熱;蜻B腫數(shù)塊。日久被流白漿。
串通諸竅。腫痛仍在。虛癥并生。由思慮傷脾氣郁所致。惟氣血澆薄者多有之。始終俱宜益氣養(yǎng)榮湯。加味逍遙散。扶助元氣。十中可保二三。如補而不應(yīng)者不治。
臂癰 生于臂。見前 部。
經(jīng)絡(luò) 大拇指屬手太陰肺經(jīng)。食指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中指屬手厥陰心胞絡(luò)經(jīng)。無名指屬手少陽三焦經(jīng)。小指屬手少陰心經(jīng)。
手發(fā)背 生于手背。初如水刺。無頭漫腫。破爛至骨。由二陽經(jīng)風(fēng)熱所致。宜羌活散。熱加姜黃。寒加桂枝。有表癥者。紺珠丹汗之。里癥者。內(nèi)疏黃連湯下之。元氣虛者。宜大補之。
手心毒 生于手心。一名穿掌毒。由心胞絡(luò)經(jīng)積熱所致。
手癰 生于手心。偏于掌邊。一名穿埂毒。二癥治同手發(fā)背。外用藕節(jié)煎湯浸洗。再搗田螺肉敷之。
病蝦 生于手背。腫赤如蝦。用消毒等藥。外以鹽糟油炒令香。淬以熱湯。淋洗患處。
合谷疔 生于虎口。又名虎口疽。丫叉毒。擘蟹毒。皆其名也。如初生小泡疙瘩。癢熱 痛者。多有紅絲上腋。由手足陽明濕熱攻注。初宜刺破瘡頂。搽拔疔散。蓋膏。余腫處磨離宮錠子涂之。內(nèi)服蟾酥丸。
或紺珠丹汗之。膿成脹痛者針之。插蟾酥條。膏蓋自愈。
手叉發(fā) 為五指叉處結(jié)腫 痛也。治同虎口疽。灸內(nèi)關(guān)間使各三七壯。
調(diào)疽 生于手大指頭。若生于別指指頭。則又名 疽、敦疽也。初發(fā)如粟如豆。漸大如桃如李。青紫麻木。癢痛徹心。俱由肺經(jīng)積熱所致。四日宜刺。得膿血者生。黑血者死。若黑色無膿不痛者。則又名斷指也。治宜截之。與脫疽同治。(見足部)
蛇頭疔 生于手指尖。一名天蛇毒。腫若蛇頭。痛楚連心。寒熱交作。由心經(jīng)心胞絡(luò)二經(jīng)積熱所致。初起用代指膏。豬膽敷抹。若用陽燧錠子于指頭上灸五壯。反大痛。少時即愈;騼(nèi)服蟾酥丸汗之。失治。破后腫仍不消者。插蟾酥條。黑膏蓋之。腐爛者。紅黑二膏貼之。虛而不斂者補之。
蛇眼疔 生于指甲兩旁。蛇背疔 生于指甲之下。蛇腹疔 又名魚肚疽。生指中節(jié)前面。腫如魚肚。
蛇節(jié)疔 又名蛀節(jié)疔。生指中。節(jié)面背俱腫。泥鰍疽 其腫甚于蛀節(jié)疔。俱痛連肘臂。
凡手部生毒膿成脹痛者。即宜針之。然針亦有法。如手指有毒。用繩或細帶。先扎指根。如掌背生毒。
用繩帶先扎手腕。少時。則手指掌處。脹急難堪。隨用鈹針劃破。出膿水令完。以藥水洗凈。摻生肌藥令遍。隨以膏藥裹之。絹條縛之。畢。方去所扎繩帶。即合口而愈。
代指 生指甲邊。 熱腫痛。結(jié)膿甚者。指甲脫落。癥類指疽。然無蘊毒。故不黯黑也。由血熱所致。得冷藥一味漬之。為佳。
僵螂蛀 生手指中節(jié)。背面通腫。形如蟬肚。與泥鰍癰相似。然此癥初起。不紅不熱不痛。日久方痛。痛久方腐。腫仍不消。非若鰍癰之暴發(fā)也。由手少陰痰氣凝滯而生。腫則以離宮錠子涂之。腐則以蟾酥餅子貼之。內(nèi)服滋補之藥。免變虛勞。是癥非以年計。不可以言愈也。
瘡 生于手足。形如茱萸。相對癢痛。破流黃汁浸yin。時瘥時發(fā)。由風(fēng)濕客于膚腠也。以殺蟲為主。用藜蘆膏敷之。
狐貍刺 由手指揩著庭木。痛不可忍。十日后。瘡口日深。用蒲公英草根滴白汁涂之。
鵝掌風(fēng) 初起紫班白點。久則皮枯堅濃;蚱屏巡灰。由胃熱血燥。兼外受風(fēng)寒所致。亦有因生時瘡。
余毒未盡。結(jié)于此。宜二礬散洗之。三油膏搽之。或紺珠膏久貼亦愈。再與楊梅門參考。
羌活散 治手發(fā)背。及手掌毒。
羌活 獨活 前胡 桔梗 烏藥 荊芥 當歸 升麻 薄桂 威靈仙 甘草
用水、酒各一鐘。煎一鐘。食遠服。
代指膏 治代指。
雄黃 樸硝(等分)用豬膽汁。少加香油調(diào)涂。
藜蘆膏 治 瘡癢痛。黃水浸yin。
藜蘆 苦參(各一兩) 豬脂(半斤)浸七日。煎十數(shù)沸。去渣。入松香一兩化。離火。入雄黃末、枯礬末各一兩。攪勻涂之。以瘥為度。
二礬散 鵝掌風(fēng)皮膚枯濃。破裂作痛。越重越妙。
白礬(四兩) 皂礬(四兩) 兒茶(五錢) 側(cè)柏葉(半斤)水十碗。煎數(shù)滾聽用。先以桐油搽患處。次以紙捻蘸桐油。點著向患處熏之。片時。次用前湯乘熱貯凈桶內(nèi)。手架上用布蓋。以湯氣熏之。勿令泄氣。特微熱傾入盆內(nèi)。蘸洗良久。一次可愈。七日不可見水。
一用婦人經(jīng)布。滾水洗下。炸患處。效。
二油膏 鵝掌風(fēng)及血風(fēng)等瘡。
油 牛油 香油(各一兩) 黃蠟(一兩) 銀朱(一兩) 鉛粉(二錢) 麝香(二錢)成膏。搽患處;鸷嬷。以油干為度。
紺珠丹 內(nèi)疏黃連湯 陽燧錠子 離宮錠子(俱見首卷) 蟾酥丸 拔疔散(俱見疔門)股部(足三陽之脈在外曰髀足三陰之脈在內(nèi)曰股)
(足三陽之脈在外曰髀足三陰之脈在內(nèi)曰股)
經(jīng)絡(luò) 前廉足陽明胃經(jīng)。后廉足太陽膀胱經(jīng)。外廉足少陽膽經(jīng)。內(nèi)廉足厥陰肝經(jīng)。內(nèi)前廉足太陰脾經(jīng)。內(nèi)后廉足少陰腎經(jīng)。
股陰疽 生股內(nèi)陰囊之側(cè)。形長微赤痛甚。膝曲難伸。上發(fā)下。易治。下發(fā)上。難醫(yī)。灸商丘穴七壯;蚓南ハ峦饬畽M骨盡處。
陰疽 生夾縫之下三寸。在左。漫腫。痛連陰子。上及小腹。下及大腿。灸中都穴二七壯。
玄疽 生夾縫之下。在右。灸蠡溝穴三七壯。
伏兔 生胯下五六寸寒熱。 腫無頭。疼痛徹心。
肚門癰 生于大腿肚。
箕門癰 生股內(nèi)近膝。
股陽疽 生股外側(cè)。靈樞云:腫不變色。內(nèi)薄于骨。
環(huán)跳疽 生環(huán)跳穴。漫腫隱痛。尺脈沉緊。腿不能伸。
按上癥。初起紅腫 痛者。神授衛(wèi)生散。漫腫大痛者。內(nèi)托黃 湯。痛而筋攣。脈弦而緊者。紺珠丹汗之。痛止。易以神應(yīng)養(yǎng)真丹。遍身走痛。兩日后腳面結(jié)腫。腿股結(jié)塊。脈浮輕重緩者。由寒邪外襲也。紺珠丹汗之。痛止。則宜托里。倍加參、術(shù)、歸、 。 腫便閉。煩躁飲冷。脈數(shù)者。熱yin于內(nèi)也。內(nèi)疏黃連湯、貴金丸下之。腫痛寒熱。發(fā)渴。脈洪數(shù)而有力。飲食如常者。由足三陽之濕熱壅滯也。檳蘇敗毒散。腫痛寒熱止。易以逍遙散。腫痛色不變。寒熱。食少體倦者。由脾虛濕痰下注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芍藥;即巳敕俊D[硬二便不通者。六味丸料加牛膝、車前。二便利仍用補中湯。
潰而膿清者。十全大補東加牛膝。外以豆豉餅灸之。再瘡口紫陷者。再加大附子。外以附子餅灸之。
食少者胃弱也。諸虛皆稟于胃。宜六君子湯加藿香、當歸。俟食進。更以十全大補。膿出。惡寒不食。脈細如絲者。用人參一兩。附子三錢。姜、棗煎服。潰而反痛。氣血虛也。峻補之。補之則氣化。氣化則痛自除。
再環(huán)跳疽者。由脾移寒于肝也。惟黃狗下頦方神驗。兼助以胃氣。更宜外刺委中穴。出黑血自瘥。
附骨疽(生大腿外側(cè)) \x咬骨疽\x(生大腿內(nèi)側(cè)) 腫下而堅者發(fā)于筋骨。乃陰寒入骨之病也。初起則寒熱交作。稍似風(fēng)邪。隨后筋骨作痛。不紅不熱。疼至徹骨。甚者不能曲伸;蚱と馕⒓。洪洪如肥狀。
是癥皆宜灸之熨之。以散毒瓦斯。補陽氣。溫脾氣為主。
灸法。于痛處周遭。灸之百壯。起泡可治。無泡難治。或以箸頭點痛處。墨記之。艾灸百壯。以爆為度。又以患者覺骨中疼為效。又附骨疽灸懸鐘穴七壯。咬骨疽灸陰包穴三七壯。環(huán)跳穴痛灸昆侖穴二七壯。
初起寒熱作痛者。以紺珠丹汗之。次以大防風(fēng)湯。行經(jīng)絡(luò)活血補虛。生于尻臀。漫腫作痛者。內(nèi)托羌活湯。生內(nèi)股近膝。漫腫不痛者。內(nèi)托 柴湯。生腿外側(cè)。漫腫作痛者。內(nèi)托酒煎湯。
然必外兼灸之。熨之。淋洗之。以助其陽。蓋腎主骨。腎虛則骨冷。寒邪乘之。則氣血凝滯。但能為腫。不能為膿。故流注者。乃傷寒之余毒。由表之未盡也。附骨疽者。乃流注之壞癥。由涼藥之誤也。久之陰極生陽。寒化為熱。熱甚則肉腐。化而為膿也。
欲作膿者。附子八珍湯。膿成脹痛者針之。實者膿稠。十全大補湯。虛者膿清。保元大成湯。若氣敗者死。食少體倦者。香砂六君子湯。脾虛寒熱者。補中益氣湯。久潰不已者。必出朽骨。視其膿。膿白清稀者。朽骨初脫。肉深難取。膿白而稠者。朽骨將出。肉淺可取。
大抵瘡疽。旬日不退。則宜托里。有膿針之。有腐取之。虛則補之。方能收十全之功。有因復(fù)犯房欲勞傷。致令寒熱互變。氣血乖違。經(jīng)脈橫解。受病日深。以成斯疾者。則大腿漸漸腫如冬瓜。上過胯腹。下連足底。牽連漫腫。日久潰膿。色白腥穢。腫痛不減。元氣日衰者。終為不治。
腿游風(fēng) 外腿忽然赤腫熱痛。按之如泥不復(fù)起者。由風(fēng)熱相搏所致。宜砭去惡血。服當歸拈痛湯。及紺珠丹和之。
內(nèi)托羌活湯 治尻臀堅硬腫痛。兩尺脈緊數(shù)。按之無力者。
羌活(一錢) 黃柏(酒浸二錢) 防風(fēng) 歸尾 本(各一錢)黃耆(一錢五分) 肉桂(三分)連翹 蒼術(shù) 陳皮 甘草(各六分) 紅花(五分)用酒、水各一鐘。煎八分。食遠服。
內(nèi)托酒煎散 治寒濕發(fā)于腿外側(cè)少陽經(jīng)分野;及b或附骨癰。堅硬漫腫作膿;蛄髦磷汴柮鹘(jīng)者。
黃 當歸(各二錢) 柴胡(一錢五分) 連翹 肉桂 大力子(各一錢) 升麻 黃柏 甘草(各四分)用酒、水各一鐘。煎一鐘。食前溫服。
大防風(fēng)湯 治三陰不足。風(fēng)邪乘于兩膝作痛。久則膝愈大而腿愈細。因名鶴膝風(fēng)。乃敗癥也。非此方不能治。又治附骨疽。皮色不變。大腿通腫。疼痛無奈。及痢后腳痛緩弱。不能行步。或腿膝腫痛。
防風(fēng)(三錢) 人參(二錢) 白術(shù) 黃 杜仲 牛膝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羌活大附子 甘草(各一錢)用生姜三片。水二鐘。煎一鐘。食前服。
神應(yīng)養(yǎng)真丹 治足厥陰肝經(jīng)。為四氣所襲。腳膝無力。及左癱右瘓。手足頑麻。語言謇澀。遍身疼痛。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酒蒸搗膏) 羌活 天麻 木瓜 菟絲子等分為末。入前地黃膏。加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黃犬下頦方 治肚癰。小腹癰。及腿內(nèi)貼骨癰。神效。然而亦治發(fā)背。大抵此方治下部癰疽。更效。
黃狗下頦(連舌連皮毛劈下。入罐內(nèi)。鹽泥封固。鐵盞封口。 一炷香。覺煙清即止。取出。色黑如炭為度。
全要存性。若帶白色。其性已過。則無用矣。用時研極細末。宜于屠家取已殺者制用。若生取特殺。則反招不祥。慎之戒之。) 豆粉(俗名水寒豆。又名小寒豆。生用為末。) 白蘞上三味。各為末。等分和勻。每服以五錢為率。黃酒空心調(diào)服。外以此藥用香油調(diào)敷患處。其驗。以服藥后。出臭汗及熟睡為準。
按此方世多用之為敷藥。散腫止痛。而不知可以內(nèi)服。為下部癰疽內(nèi)消之圣藥也。一轎夫環(huán)跳穴痛甚。如雞啄火灼。與此藥三錢。酒服之。未愈更進一服。則霍然如失。
穿山甲散 治癰疽漫腫不變色者。能托里排膿。及附骨疽在里能內(nèi)消止痛。
露蜂房(一兩) 蛇蛻(二錢五分) 頭發(fā)(二錢五分一方等分燒存性加) 穿山甲(二錢五分)為末。每服二三錢。加乳香末五分。溫酒調(diào)服。些三生散加穿山甲也。治附骨疽神效。
栝蔞內(nèi)托散 癰發(fā)于腿外側(cè)者。善能活血消毒。
栝蔞(一個半生半炒) 人參 歸尾 沒藥(各五錢) 甘草(一錢)黃酒二碗。煎一碗。食前服。
還少丹 治鶴膝風(fēng)等癥。此藥補肝腎。進飲食。誠對癥之良劑也。
熟地黃 山藥(微炒) 山茱萸 白茯苓 枸杞 巴戟天(酒浸) 牛膝(酒浸) 五味子肉蓯蓉(酒浸去鱗焙干酥炙) 杜仲(酒姜拌炒) 遠志(甘草水浸湯下) 楮實子(酒浸) 石菖蒲
(去毛忌鐵) 小茴香(鹽酒炒) 續(xù)斷(酒浸) 菟絲子(酒蒸等分)
上為末。煮紅棗肉。加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招募笆城案鬟M一服。黃酒鹽湯任下。
追風(fēng)逐濕膏 治骨節(jié)疼痛。濕痹麻木筋攣等癥。
西圣膏(一斤見首卷) 加木香 胡椒(各一兩) 白芥子(二兩)為末。入膏內(nèi)。攪勻。攤貼痛處。
外灸方 治風(fēng)寒濕氣。腰腳疼痛。
良姜 防己等分為末。搗大蒜和為餅。安痛處。鋪艾灸之。以痛至不痛。不痛至痛為度。
敷腫方 治膝痛。并寒濕腳氣。
文蛤(醋浸炒) 吳茱萸(等分)
上為末。用米醋調(diào)敷痛處。
汞升膏 治附骨疽痛。
銀朱為末。燒酒調(diào)敷。如腫毒。用生桐油調(diào)敷。
金蟾膏 治骨疽。膿汁敗壞。骨從瘡口出者。
大蝦。ㄒ粋) 亂頭發(fā)(雞子大一團) 豬脂油(四兩 )二味 枯。去渣收用。先以桑白皮、烏豆煎湯。淋洗瘡口。拭干搽之。
一人股內(nèi)側(cè)痛久。醫(yī)作痛風(fēng)治。月余罔效。膿熟肉濃。不能穿穴。因潰入腹。精神昏憒。粥藥不進。請予視之。脈細如絲。氣息奄奄欲絕。曰:可治。以鈹針刺腹。膿大泄數(shù)升。然皆清膿如水。瘡口如蟹吐沫。疑其透膜。曰、無傷也。投以參、耆、附子。加以厥陰引經(jīng)藥。大劑服之。再食前吞八味地黃丸百丸。食大進。日○ 飯升余。肉數(shù)臠。旬日而愈。所以知其可治者。潰瘍之脈。洪實者死。微細者生。今脈微細。形癥相合。知其受補也。所以信其不透膜。即透膜亦可治者。無惡候也。服八味丸者。使腎氣旺而上升。則胃口開而納食也。瀉膿雖多。更進以開胃藥。使多食粱肉以補之。肌自速生。此治潰瘍之大法也。
神授衛(wèi)生散 紺珠丹 內(nèi)疏黃連湯 貴金丸 補中益氣湯 六味地黃丸 十全大補湯 六君子湯刺委中穴法 按穴灸法 八珍湯 保元大成湯 香砂六君子湯(俱見首卷) 逍遙散(見瘰癧門)檳蘇敗毒散
經(jīng)絡(luò) 經(jīng)曰:肉之小會為溪。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又曰:脾病在溪。又曰: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膝。諸筋皆屬于節(jié)。筋病皆屬于節(jié)。又屬乎肝也。筋病無多食酸。忌用風(fēng)藥。諸癰發(fā)于節(jié)而相應(yīng)者。不治。(應(yīng)為內(nèi)發(fā)透外也)發(fā)于陽者百日死。發(fā)于陰者三十日死。(陽為諸節(jié)之背陰為諸節(jié) 間也) 疽 發(fā)于膝。靈樞云: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石之者死。柔之者生。
膝癰 膝蓋腫痛也。初起。用衛(wèi)生散加牛膝;蛴加味二妙散。
膝眼風(fēng) 膝之兩傍有穴。名鬼眼穴。初起腫痛如錐。寒熱偏劇。宜紺珠丹和之。
鶴膝風(fēng) 兩膝內(nèi)外皆腫。寒熱間作。痛如虎咬。股漸細而膝愈大是也。屬足少陽陽明二經(jīng)。初宜紺珠丹汗之。外以玉龍膏酒調(diào)敷之。以住痛回陽。如汗后腫痛不減。陰寒深伏也。大防風(fēng)湯溫之;蚣尤橄阋宰⊥词娼睢>南パ垩ǘ邏。甚者見青筋。痛引足心。灸三陰交穴二七壯。待膝伸直為止。再甚者。則于膝頂上灸七壯。乃秘穴也。
游膝風(fēng) 只一膝痛引上下為異耳。發(fā)微熱。不甚腫。初宜紺珠丹汗之。
石疽 腫不變色。漫腫疼痛。堅硬如石。此寒氣之腫也;驌v生商陸根。加鹽少許敷之。
緩疽 其熱緩慢。積日不潰。久乃黯紫。皮肉俱爛。二癥俱宜溫補。
按上諸癥。雖云腫有淺深。感有輕重。其所受皆因真氣虛而邪氣得以深襲之也。故附骨疽、鶴膝風(fēng)等癥。由腎虛者多有之。前人用附子者。為溫補腎氣。又能行藥勢以散寒邪也。亦有體虛露臥。為冷氣所襲者。則不能轉(zhuǎn)側(cè)。乍熱而無汗。按之其痛應(yīng)骨。為賊風(fēng)所傷者。則不甚熱而惡寒。不時汗出。熨之而痛少止。俱服大防風(fēng)湯。敷玉龍膏可愈。如失治。則變攣曲偏枯之敗癥矣。又兩膝腫痛而腿筋弛長者。由陰虛濕熱所乘也。主以六味丸。佐以八珍湯加牛膝、杜仲。間以補中益氣湯。又脾胃虛者。以補中益氣湯。若精涸口干。中氣不足也。加五味子。頭暈頭痛。陽氣不升也。加蔓荊子。肝腎傷者則形瘦嗜臥。寢息發(fā)熱。痰盛作渴。小便頻數(shù)。五臟虛損也。俱宜六味地黃湯。臍腹疼痛。夜多漩溺。
腳膝無力。頭暈吐痰。腎氣冷敗也。俱宜八味地黃丸。膿成及潰后畏寒憎寒者。陽氣虛也。水清稀不生肌肉者。氣血虛也。虛熱往來有時而動者。無根虛火也。俱宜十全大補湯。
按上三湯。俱佐以大防風(fēng)湯為要。再如食少腹脹。脾胃虛也。四君子湯。面色痿黃。脾胃弱也。六君子湯。發(fā)熱晡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耆、白術(shù)。發(fā)熱大渴而不欲近衣。面目赤色。脈大而虛者。血虛發(fā)燥也。當歸補血湯。
委中毒 生膝后折紋中。堅硬如石。微腫微紅。由膽經(jīng)積熱流入膀胱也。治緩則筋縮而成廢疾。宜刺委中穴筋上。出紫黑血。又宜服逐瘀活血等藥。候瘀血下。自消。
上水魚 生折紋之側(cè)。結(jié)長核如魚。作腫痛。宜用針亂刺核上。出其惡血。再以活瘀之藥敷之。
加味二妙散 治膝腫初起者。
黃柏(七分) 蒼術(shù) 歸尾 赤芍 桃仁 南星 牛膝 膽草(各一錢) 黃芩 連翹 羌活(各五分) 紅花木通 甘草(各三分) 金銀花(二錢)
用水二鐘。煎八分。加姜汁二匙。食前服。
藥酒方 治鶴膝等風(fēng)。
松節(jié)(二兩) 青風(fēng)藤 虎脛骨 草烏(姜汁浸炒) 威靈仙 薏苡仁 杜仲 五加皮(黃連洗) 當歸牛膝 川芎 金銀花 紅花(各一兩) 木瓜(八錢) 白芷 穿山甲 獨活 沒藥 乳香(各五錢) 肥皂子仁(四兩) 核桃仁(四兩杵如泥)燒酒二十斤。黃蠟四兩。入壇內(nèi)。封口。重湯煮三炷香。取出埋土內(nèi)三日?招氖城叭畏。核桃肉過口。
五加皮酒方 治鶴膝等風(fēng)。
五加皮(八兩) 當歸(五兩) 牛膝(四兩) 無灰酒(一斗)煮三香。日二服。以醺為度。
洗方 治鶴膝等風(fēng)。
蘄艾(半斤)水煎蒸洗。洗一次。消一分。
神授衛(wèi)生散 紺珠丹 回陽玉龍膏 大防風(fēng)湯(見股部) 六味地黃丸 八珍湯 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 十全大補湯 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俱見首卷)
三里發(fā) 生三里穴。形如牛眼。五七日出黑血。拘急冷痛。由勞力傷筋所致。惟宜湯藥射其外。自愈。
腓 發(fā) 生足小肚。寒熱煩躁。由腎虛積熱所致。初宜衛(wèi)生散加牛膝、木瓜。已潰。用十全大補湯及腎氣丸補之。出清水者死。
黃鰍癰 生小肚內(nèi)側(cè)。長三四寸。一名脛陰疽。微紅微腫。堅硬加石。痛甚。由脾經(jīng)濕熱;蚋谓(jīng)積憤所致。初宜五香流氣飲。加下部引經(jīng)藥。潰而出清水。嘔吐不食者。不治。
青蛇毒 生足肚之下。亦長二三寸。寒熱不食。由足少陰太陽濕熱下注。蛇頭向下者順。向上難治。宜針蛇頭。出黑血。搽拔疔散。腫處涂離官錠子。內(nèi)服藥與腓 發(fā)同。
接骨發(fā) 生足接骨之上。足肚之下。形如核桃。色赤堅腫。不痛。宜早出膿。慮其損筋。
附陰疽 生于內(nèi)踝以上三寸。靈樞為兔嚙。初起小泡。漸生赤腫。痛能徹骨。如無膿者。不治。
內(nèi)踝疽 生于內(nèi)踝骨上。一名鞋帶癰。靈樞為走緩。色不變而石。屬肝胃二經(jīng)虛熱。
外踝疽 生于外踝骨上。屬膽與膀胱虛熱。
穿踝疽 初則內(nèi)踝腫痛。久則串及外踝。內(nèi)外通腫也。由足三陰經(jīng)虛熱下注。初宜紺珠丹、榮衛(wèi)返魂湯。膿成者針之。潰者補之。補而不應(yīng)者。必成廢疾。灸患足大指端三壯。
濕毒流注 生于足脛。狀如牛眼。由風(fēng)濕外浸。初宜紺珠丹加下部藥。
瓜藤纏 生于足脛。結(jié)核數(shù)枚。腫痛久之。潰爛不已。屬足太陽經(jīng)濕熱。初宜榮衛(wèi)返魂東加減;蛭逑懔鳉怙。
腎氣游風(fēng) 生于足肚。紅腫熱痛。宜紫蘇流氣飲。及檳榔丸。
血風(fēng)瘡 生于脛。一名爪風(fēng)瘡。由三陰經(jīng)風(fēng)虛血燥所致。初發(fā)則瘙癢無度。破流脂水。日漸沿開。宜當歸飲子加梔子、柴胡。忌投風(fēng)藥。如寒熱食少體倦者。肝脾郁火也。八味逍遙散。晡熱盜汗者。腎肝虛也。六味地黃丸。若婦人。則由經(jīng)脈不調(diào)。血氣漬于足陽明也。五積散加黃柏、牛膝。俱外兼敷洗。
瘡 女人為裙風(fēng)褲口。生于外 者。由三陽經(jīng)濕熱。易治。宜胃苓湯。加紫蘇、牛膝以滲濕。次服八珍湯。加荊芥、防風(fēng)、羌活、白芷、連翹、金銀花以固本。
生于內(nèi) 者。由三陰經(jīng)虛熱。難瘥。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白芍藥。及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外兼洗貼蒸灸等法。
鱔漏 生于腿肚成瘡。孔深出水。用鍛石二三升入盆內(nèi)。沖百沸湯。先熏后洗。以瘡發(fā)癢為效。
四彎風(fēng) 生于腿彎腳彎。一月一發(fā)。癢不可忍。形如風(fēng)癬。搔破成瘡。用大麥一升入砂鍋內(nèi)。水煮麥開花為度。乘熱先熏后洗。日二三次。五七日可愈。
紫蘇流氣飲 治腎氣游風(fēng)。
紫蘇 濃樸 陳皮 香附 檳榔 大腹皮 桔梗 芍藥 白芷 甘草
用水二鐘。生姜三片。紅棗二個。煎一鐘。食前服。
檳榔丸 治癥同前。
檳榔(二兩) 枳殼(二兩) 大黃(四兩) 木瓜(兩半) 木香(一兩)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取三十丸。酒水任下。
當歸餅子 治血燥膚癢。及風(fēng)熱瘡疥。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防風(fēng) 荊芥 白蒺藜 何首烏(各一錢)黃耆(五分) 甘草(五分)
水二鐘。煎一鐘。食遠服。
搜風(fēng)順氣丸(見痔漏門并癩風(fēng)門) 治腰腿疼痛。風(fēng)濕腳氣。及下注一切惡瘡。
海桐皮酒 治風(fēng)熱腫痛。
海桐皮 五加皮 薏苡仁 獨活 防風(fēng) 全蝎(炒) 杜仲(炒) 牛膝(各一兩) 生地(三兩)
上 咀。入布袋內(nèi)。浸無灰酒一斗五升。密封。春冬浸七日。夏秋浸三日。任服。
玄精湯 洗血風(fēng)瘡。并賺瘡。癢至徹骨者。
用鹽鹵水溫洗之。或食鹽一碗。滾水沖化洗之。洗去腐肉。以出紅筋為度。則好肉自生。次用雄黃、黃柏各二兩。輕粉三錢。和勻敷之。絹帛扎之。半月方解。一用漏蘆煎湯洗之。
乳香法紙 治爪風(fēng)等瘡。及一切寒濕瘡。
呈文油紙四張。每張篩乳香末二錢五分。雙折。卷一寸闊。復(fù)作三折。兩頭線扎。用甘草一兩二錢。水三碗。煮紙。須壓之。煮一炷香取起。去線。將紙攤桌上。每張用輕粉三錢。不可研篩紙上。用棕帚刷之。
令勻。陰干收用。用時隨大小剪貼。三日一換。自然生肌。如無水出。不必再換。
銀蠟法紙 治癥同前。
濃綿紙鋪熱鐺上。用黃蠟于紙上擦之。令蠟化入紙內(nèi)。候冷。用真輕粉勻篩紙上。折注壓收。用時隨瘡大小剪塊。唾潤紙貼之。一日一換。即瘥。
柏粉膏 治血風(fēng)等瘡。
輕粉為末。用生地瀝青調(diào)。隨瘡大小攤紙上。先用米泔水煎甘草洗過。貼之。布扎緊勿動。先三日痛。次二日癢。再二日共七日去藥。已全愈矣。
三益膏 治血風(fēng) 瘡。
先用銀朱加蓖麻子肉。杵如泥。作夾紙膏貼。去黑肉令盡。隨煮豬頭肉湯洗之。次用青布五寸。入生豬板油一兩。白蠟末三錢。卷條燃著。按其油搽之愈。
生香膏 瘡血風(fēng)等癥。
白松香(四兩用蔥汁煮干為末) 加生豬板油(二兩)搗成膏貼之。次用紅粉生肌。
絳硼膏 治下部一切寒濕血風(fēng)頑 等癥。
香油(半斤) 荊芥 防風(fēng) 川椒(各一兩) 槐枝(二兩) 杏仁(五錢浸七日)煎枯。去渣。入黃蠟一兩溶化。離火。再下硼砂(五錢) 乳香 沒藥 兒茶(各三錢) 黃丹(一錢) 血竭(二錢) 一加樟腦(五錢)白花蛇(炙一錢五分) 攪勻。收用。
非疥藥 脛瘡多年不愈者。此效。
水銀 文蛤 鉛粉 松香(各三錢) 陀僧(一錢) 銀朱(五分) 樟腦(四錢) 象牙(二錢) 珍珠(二分) 大風(fēng)子(三個) 核桃肉(十三個)共搗勻。加香油調(diào)敷。
松油膏 治血風(fēng)等瘡。諸藥罔效者。
枯礬(十兩) 礬紅(二兩) 麝香(三分) 冰片(五分) 熊膽(一錢) 輕粉(三錢) 乳香沒藥 黃丹 甘草 黃柏 大風(fēng)子肉 天麻子肉(四味俱炒黑色各五錢) 雄黃 蒼術(shù) 濃樸 苦參(各一兩)
上為末。先用槐枝、蔥、艾、川椒煎水洗過。次用松油調(diào)敷。紙蓋布扎。二日一換。敷洗如前。
取松油法 取松節(jié)五六斤。劈如指尖粗細。用水缸一個。貯水于內(nèi)。用銅盆一個。水浸。盆底與缸平。
上用米篩一個。堆松節(jié)于篩上。次用稻草灰蓋松節(jié)令密。頂上置火。倘松節(jié)煙出。即用灰蓋之。松油自下盆內(nèi)。瓷瓶收之。勿令泄氣。其松節(jié)燒過而米篩不壞為異。
弘濟膏 治下部浸yin瘡疥。及上部頭面 蝕等瘡。
雄黑豆炒爆研破。入酒瓶內(nèi)。與血余相間鋪之七八分滿。以鐵絲罩口;蚧、柳枝塞之。次將方磚一個。中鑿一孔。以瓶口倒合于磚?趦(nèi)泥封密。再次挖地一井。井內(nèi)安碗一個。將磚蓋井上。以瓶口對碗為要。磚四圍封密。勿令通風(fēng)。次以干馬糞堆磚上。以埋過瓶底為度。尖上燃火焚之。過宿俟灰冷。
取出碗內(nèi)油。以鵝翎蘸掃患處。
頑 蒸法 取豆腐切指濃片。隨瘡大小貼之。腐上鋪艾灸之。灸完加艾。以腐水干。換腐再灸如前。腐以三換。艾以斤許為度。則頑腐皆化。次敷他藥。方能獲效。
一用面作井。圈圍瘡口。井內(nèi)安蠟餅一銅錢濃。蠟上鋪艾灸之。其蠟則化入瘡內(nèi)。俟火盡去艾灰。其瘡之腐肉。及四邊鎖口。盡行挑去。換生肌藥收口。
衛(wèi)生散 補中益氣湯 十全大補湯 腎氣丸 八珍湯 離宮錠子 紺珠丹(俱見首卷) 榮衛(wèi)返魂湯
(見腫毒門) 八味逍遙散(見瘰癧門) 拔疔散(見疔瘡門)五香流氣飲(見流注門)
經(jīng)絡(luò) 足趺屬肝膽胃三經(jīng)。足大指屬肝脾二經(jīng)。次指中指俱屬胃經(jīng)。四指屬膽經(jīng)。小指屬膀胱經(jīng)。
足跗發(fā) 一名足發(fā)背。屬肝胃二經(jīng)之會。由濕熱乘虛下注也。初宜衛(wèi)生散。加木瓜、檳榔、紫蘇之類為引。壯實者由風(fēng)痰熱積而成。宜牛黃金虎丹。繼以十全大補湯。托里溫中湯。陽疽發(fā)足趺。膿稠可治。
膿清難治。紫陷黑血者不治。
足心癰 一名涌泉疽。初起涌泉穴。發(fā)熱乃其兆也。由腎陰虛損所致。宜隔蒜灸之。服活命飲。送六味地黃丸。有表里癥者。量為汗下。已成者十全大補湯、八味地黃丸。大劑餌之。取多年羊角燈燒煙熏之。若黑陷不腫。不潰膿穢。煩渴嘔逆。小便淋澀。疼痛徹骨。脈微代者。為三陰敗癥也。不治。
脫疽 生于足大指。亦生手大指。初起黃泡。次如煮熟紅棗。久則黑氣浸漫。相傳五指。由膏粱之變及丹石熱藥之所致。此毒積于骨髓。不紫黑者生。未過節(jié)者可治。若黑漫五指。上傳足趺。形枯筋練。疼痛氣穢者死。是癥也。在肉則割之。在指則截之。欲其筋隨骨出。以泄其毒。亦無痛苦。若待毒筋內(nèi)斷。
骨雖去而仍潰者。亦不治也。有為遺體不忍傷之而至夭者。則尤傷矣。然又不可一己醫(yī)治。必與眾議。更聽患者情意方可。蓋為首尾變駁不定也。
截法 于未延散時。用頭發(fā)十余根。纏患指本節(jié)盡處。扎十余轉(zhuǎn)。漸漸緊之。隨用蟾酥餅放原起米粒頭上。加艾灸至肉枯瘡死為度。次日。本指盡黑。方用利刀。尋至本節(jié)縫中。將患指徐順取下。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余腫以離宮錠子涂之。次日。倘有黑氣未盡。單用蟾酥餅研末摻之。膏蓋之。黑氣自退。其膿自生。用紅黑二膏。照常法生肌收口。內(nèi)服滋腎健脾安神補氣養(yǎng)血等藥。須內(nèi)無變癥。外無混雜。十中可治三四。若割取之后。黑氣仍漫。痛腫尤甚。氣穢無膿?诟缮嘤。神昏不食者。死。一灸有關(guān)穴。有因修甲受傷。咬傷凍傷。女因扎傷所致者。宜各詳其因。分而治之。此為形似而來。非穴真而受異也。
敦疽 惟大指為脫疽。其余足指患之則為敦疽。一名足指發(fā)。腫痛赤色。自潰者由元氣虛而濕毒壅盛也。宜隔蒜灸之;蜿栰蒎V子灸之。離宮錠子涂之。服無憂散、托里散。已潰者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灸踝骨尖數(shù)壯。若先渴而后患者。或先患而后渴者。色黑而不潰不痛者。此由高粱傷脾。
房勞傷腎。精氣已竭也。不治;蛑稳缜胺。亦有得生者。
甲疽 因剪甲傷肌;蚣组L侵肉。致使氣血沮遏而不通。久之腐潰而生瘡泡; 肉裹上。指甲腫痛者。此肌肉之病。不循經(jīng)絡(luò)。亦不形于診也。大抵甲疽。惟宜剔甲。則不藥可愈。先用陳皮煎湯浸洗。次用木綿旋折。塞入甲內(nèi)。漸漸添之。 甲起以刀剪去之。搽烏倍散。
足跟疽 生于足跟骨下。一名兔嚙。若兔之嚙也。此處乃督脈發(fā)源之所。腎經(jīng)所過之地。若瘡口不合。
則蹺氣不能發(fā)生。腎氣由此而泄。惟宜大補。否為終身之疾。如漫腫寒熱。體倦食少者。脾虛下陷也。
補中益氣湯。晡熱作痛。頭目不清者。脾虛陰火也。補中并六味地黃丸。痰涎上升?谏嗌。腎水干涸也。補中并加減地黃丸。皆以滋其化源也。外以鹽湯洗之。白術(shù)為末摻之。二日一換。
厲癰 生于小指。延于足傍。其狀不大。
四yin 生于足上下。其狀大癰。
二癥辨形如脫疽。用藥如敦疽。再足指縫腫癢出水者。腳心發(fā)熱作癢肌羸作渴吐痰者。俱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腫硬色白不潰者。由陰虛為外寒所襲也。大防風(fēng)湯。若專攻其毒。
未見其有生也。足指縫爛至足底。大塊濃皮脫去。外若淺而內(nèi)深。痛難行步者。取東行桑樹根白皮四兩搗爛。同生白酒入瓶內(nèi)。重湯煮數(shù)十滾取服。再飲以醉為度。
臭田螺 生足指丫。起白斑作爛。癢痛流水。甚則寒熱。足面俱腫。由胃經(jīng)濕熱下注。用甘草湯洗之。嚼細茶涂之;蛴鸣Z掌皮燒存性敷之;蛏┯驼{(diào)敷。甚者蟾酥餅搽之。三日后易珍珠散。腫處敷金黃散。
牛程蹇 足根腫脹。皮肉頑硬。由熱腳下水見風(fēng)。致令氣滯血枯所致。初起用盆一個。內(nèi)安磚。磚上安鴿糞。糞上合罩籬。以腳踏罩籬上。次以滾水從旁沖入。蒸之浸之。冷則易之;蛴眯麓u燒紅。用韭菜汁和醋潑之。以腳踏之熏之。內(nèi)膿攻注者針之。硬皮敲裂者剪之。破流膿水者牛角散。肉不生者絳珠膏。皮不生者珍珠散。
土栗 生足跟之旁。黃腫如琉璃。無膿。由行路崎嶇。肭傷筋骨所致。宜活命飲。膿熟針之。
冷疔 生于足跟。初起紫白泡。疼痛徹骨。漸至腐爛紫黑。深孔出血水。氣穢。經(jīng)久不瘥。宜神燈照照之。
鐵粉散敷之。
腳氣瘡 足膝間生瘡。由腎虛風(fēng)濕相搏所致。久則漸增腫痛。出黃水。身熱。經(jīng)久不瘥。宜服犀角散。洗漏蘆湯。敷龍骨散。
田螺泡 生于足間。忽如火燃。隨生紫白黃泡。脹痛。由脾經(jīng)風(fēng)熱所致。服解毒瀉脾湯。外則挑破貼膏。
肉刺 俗名雞眼。用針撥破。以蟾酥五分湯化。調(diào)鉛粉一錢。涂之裹之。一以刀修凈濃皮。取河豚魚膽涂紙上貼之。二三次。不發(fā)。或以膽。陰干收用。
牛黃金虎丹 治足面生瘡。下連大指。上連 骨。每歲數(shù)發(fā)。癢痛不常。血出如涌。服此丹。良久大痛。下硬物數(shù)十粒如鐵。則痛癢頓除。數(shù)日結(jié)痂而愈。此方原載風(fēng)門。治中風(fēng)痰涎壅塞。今以之治臟腑久積熱毒。如神。
牛黃(五分) 冰片(一錢) 膩粉(五錢) 雄黃(飛三兩) 白礬(枯五錢) 金箔(為衣) 天雄(炮去皮臍,二錢五分) 膽南星(五錢或酒蒸,蒸七日夜) 天竺黃(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重錢半。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新汲水化下。孕婦勿服。
百草霜 腳面生瘡。浸yin不已。不問癢痛。新舊悉效。
羊糞置瓦上。四畔炭火燒。盞覆。存性為末。麻油調(diào)敷。癢加輕粉。痛入麝香。
烏倍散 治嵌甲。
草烏(五錢) 白丑(一兩) 龍骨(二錢五分) 文蛤(全者四兩)先將三味捶碎。入文蛤同炒。至焦黑色。只用五倍子為末。麻油敷。濕則干摻。
牛角散 治牛程蹇。破流膿水。
牛角尖(燒灰) 水龍骨 松香 輕粉(等分)
上為末。用牛骨髓調(diào)搽。
鐵粉散 治冷疔。
生鐵粉(即針砂如無用黑鉛四兩鐵杓化傾水中再化傾以鉛盡為度去水取末用三錢) 加松脂飛丹 輕粉(各一錢) 麝香(一分)上各為末。和勻。先用蔥湯洗凈。以麻油調(diào)搽。油紙蓋之扎之。
加味神燈照 治脫疽敦疽。
依原方加蜈蚣三條。番木鱉一個。
上為末。和勻作捻。熏照如常。(見首卷)
立應(yīng)神燈照 治漏蹄風(fēng)。足跟疽。及楊梅結(jié)毒。
依原方。(見首卷) 加銀朱二錢。水銀一錢。黑鉛七分。和勻。熏照如法。
一方。朱砂、雄黃、銀朱各三錢。黑鉛一錢;。水銀一錢五分。
上為末。用紅棗肉二十個。杵如泥。分十丸。每日用一丸。放小口罐內(nèi)。對患處燒熏。勿令泄氣。三日三丸。即愈。
犀角丸 治腳氣腫痛。風(fēng)毒生瘡。心神煩躁。
犀角尖 天麻 羌活 枳殼(麩炒) 白蒺藜 防風(fēng) 黃 白蘚皮 黃芩(各七分) 檳榔(一錢)甘草(炙五分) 烏梢蛇(二錢酒浸)
用水鐘半。生姜五片。煎一鐘服。
漏蘆湯 洗風(fēng)毒腫痛。濕瘡腳氣。
漏蘆 白蘞 槐白皮 五加皮 甘草(各一兩五錢) 白蒺藜(四兩)
上 咀。每用五兩。水一斗。煮六升。去渣淋洗。
龍骨散 治腳疽。并久遠惡瘡。
白龍骨 輕粉(各二錢五分) 豬糞(新瓦焙干燒存性五錢)
共為末。先以口噙齏水或鹽湯洗瘡凈。見紅肉。次以香油調(diào)敷。
衛(wèi)生散 十全大補湯 托里溫中湯 六味地黃丸 陽燧錠子 離宮錠子 加減八味丸 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 大防風(fēng)湯(見股部) 蟾酥餅(見疔瘡門)
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溪谷之會。以行榮衛(wèi)。以會大氣。邪溢氣壅。血熱肉敗。榮衛(wèi)不行。必將為膿。內(nèi)消骨髓。外破大 。(言熱也熱則筋弛) 積氣留舍。榮衛(wèi)不養(yǎng)。肉縮筋攣。肘不得伸。(言寒也寒則筋攣) 內(nèi)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大寒留于溪谷也。(谷者臀也。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五臟有邪。留于四肢節(jié)。經(jīng)曰:心肺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股。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
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膝。又曰:脾病在溪。
點擊查看:<<外科大成>>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