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瀉肺
    

本草害利:瀉肺

猛將葶藶〔害〕雖為瀉肺,利小便,治腫滿之要藥,然味苦大寒,性峻走而不守,泄肺而易傷胃,不宜于脾胃虛弱,及真陰不足者。凡腫滿由于脾虛不能制水,水氣泛濫,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虛無氣化者,法所咸忌。犯之,輕病重,重病危,須慎之。敷頭瘡,藥氣入腦殺人,有甜苦二種…

猛將

葶藶

〔害〕雖為瀉肺,利小便,治腫滿之要藥,然味苦大寒,性峻走而不守,泄肺而易傷胃,不宜于脾胃虛弱,及真陰不足者。凡腫滿由于脾虛不能制水,水氣泛濫,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虛無氣化者,法所咸忌。犯之,輕病重,重病危,須慎之。敷頭瘡,藥氣入腦殺人,有甜苦二種,苦者力峻,甜者稍緩,更宜大棗輔之,氣虛人誤服之,禍不旋踵。

〔利〕苦辛寒,入肺、心、脾、膀胱四經(jīng),疏肺下氣,消痰平喘,而理脹通經(jīng)利水。

〔修治〕立夏后采實,陰干,以糯米相合,微焙,待米熟,去米搗用,或酒炒。

麻黃

〔害〕其性輕揚善散,發(fā)表最速,若表虛自汗,飲食勞倦雜病;自汗肺虛有熱,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痘瘡倒靨,不因寒邪所郁,而因熱甚;虛人傷風,氣虛、發(fā)喘,陰虛火炎,以致眩暈頭痛;南方類中風癱瘓,及平日陽虛,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汗多亡陽,能損人壽,戒之戒之!春深夏日,以至秋初,法同禁。惟冬月在表,真有寒邪傷營見證者宜之。若非冬月,或無寒邪,或寒邪在里,或風傷于衛(wèi)等癥,雖發(fā)熱惡寒,不頭痛身痛而拘急,六脈不浮緊者,皆不可用。雖可汗之癥,亦不宜過劑。汗為心液,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大患。

中牟產(chǎn)麻黃,地冬不積雪,其性熱可知。

〔利〕苦辛溫,入心、肺、膀胱、大腸四經(jīng)。專司冬令寒邪,頭疼身熱脊強,去營中寒邪,泄衛(wèi)中風熱,輕可去實,為發(fā)散第一藥。麻黃乃太陽經(jīng)藥,兼入肺經(jīng),肺主皮毛。葛根乃陽明經(jīng)藥,兼入脾經(jīng),脾主肌肉。二藥皆輕揚升發(fā),而所入不同,瘡家用生麻黃,與甘草等分m.payment-defi.com/sanji/,或配犀角地黃湯,或配竹葉石膏湯,或配大生地,能令人不出汗,使膿水走多,其愈乃速。誤用者,熟地解之,一兩解一錢。麻黃根節(jié),能止汗,其性走表,能引諸藥至衛(wèi),而固腠理。

〔修治〕今滎陽中牟者為勝,立秋后收莖陰干,其根皮色黃赤近尺者用之,折去節(jié)根,水煎十余沸,以竹片掠去上沫,沫令人煩;蛴么着,或蜜炙則和,亦有生用,須煎去沫。

白芥

〔害〕辛熱泄氣,昏目動火傷精。經(jīng)云∶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多食則筋急爪枯。即此類也。凡肺經(jīng)有熱,與陰虛火炎,咳嗽生痰,氣虛久咳者,法在所忌。切勿誤投。莖葉動風,動氣,有瘡瘍,疾,便血者忌。

芥葉久食則積溫成熱,辛散太甚,耗人真元,昏目發(fā)瘡。同肉食,成惡邪病,同鯽魚食,發(fā)水腫。

陸金云∶望梅生津,食芥墜淚,為肝木受病也。大葉者良,細葉有毛者害人。

〔利〕辛溫,入肺胃二經(jīng),通行經(jīng)絡,發(fā)汗散寒,利氣疏痰,溫中消冷滯,辟邪伏祟魔。

酒服治反胃,醋涂散疽,痰在皮里膜外者,非白芥子不能達。

〔修治〕四月收子,曬干入藥。

桔梗

〔害〕畢竟升藥,凡病氣逆上升,不得下降,若下焦陰虛而浮,及邪在下焦者,攻補下焦藥中勿入。誤用之,定致喘逆變端。病屬上焦實癥,而下焦無病者,須與甘草同用。

〔利〕苦辛平,色白屬金,入肺氣分,瀉熱兼入手少陰心,足陽明胃二經(jīng),開提氣血,瀉火散寒邪,清利頭目喉咽,開胸膈滯氣,肺火郁于大腸,宜此開之,舟楫之劑,引諸藥上至高之分以成功,風癥郁熱肺經(jīng),皆不可缺。凡痰壅喘促,鼻寒目赤,喉痹咽痛,齒痛口瘡,干咳胸痛腸鳴,皆宜苦梗開之。

甜桔梗,一名薺 ,又名空沙參。寒而利肺,甘而解毒。

〔修治〕二月采根曝干,薺 苗甘,桔梗苗苦,本經(jīng)無分別?喙C足锼灰梗衅⒊从。古法每桔梗四兩,用生百合二兩五錢,搗膏投水中,浸一伏時,濾出,緩火熬令干用。

升麻

〔害〕性主升發(fā),凡下元肝腎不足,若用此升之,則下元愈虛。若陰虛火動,咳嗽多痰,氣逆嘔吐,驚悸怔忡,癲狂等癥,及小兒斑疹痘瘡,見標之后,法咸忌之。誤用多致殆。吐血鼻衄者誤服血隨氣升,涌出不止。

〔利〕甘辛微苦,入脾、胃、大腸、肺四經(jīng)。表散風邪,升散火郁,能升陽氣于至陰之下,引清氣上行。凡氣虛下陷者,須其升提陽氣,陽氣升,故能殺精鬼,辟瘴而解百藥毒,治寒熱下痢脫肛,崩中帶下,透痘疹,陰虛火升者,忌用。

〔修治〕蜀川者為勝。二八月采根,曬干刮去粗皮,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曝干。去須及頭蘆銼蒸,再曝用,如嫌過升,蜜水炒或醋炒用。

膽星

〔害〕按南星辛而不守,燥而有毒,與半夏之性同,而烈則過矣。非西北人真中風者勿服。

陰虛燥痰大忌。半夏治濕痰,南星治風痰,是其異矣。

〔利〕辛溫,入肝、脾、肺三經(jīng)之藥。風痰麻痹堪醫(yī),破血行胎可慮,生南星毒緊而功更烈。古人用生南星、生附、生烏、m.payment-defi.com/yishi/皆四錢五錢,非識力精到者,不可輕試。得防風則不麻,得牛膽則燥性減,故名膽星。即仗制法緩其性。得火炮則緩,治風痰有效。

〔修治〕九月采根,似芋而圓扁,陰干,須用一兩以上者佳,必以溫湯洗凈,仍以白礬湯或入皂角汁浸三日夜,日日換水,曝干用。若熟用者,須于黃土地掘一小坑,深五六寸,以炭火燒赤,以好酒沃之,按南星于內(nèi),瓦盆覆定。灰泥固濟一夜取出用,急用即火濕紙包于灰火中炮裂。一法,治風熱痰,以酒浸一宿,桑柴火蒸之,常灑酒入甑內(nèi),令氣猛,一伏時取出,竹刀切開,不麻舌為熟,如未熟再蒸,至不麻乃止。脾虛多痰,則以生渣和黃泥包南星,煨熟去泥焙用。造膽星法∶以南星生研為末,臘月取黃牛膽汁和劑,納入膽中,系懸風處干之,年久者彌佳。

次將

紫蘇

〔害〕其味辛溫,純陽之草,凡病氣虛表虛者,及由陰虛寒熱,火炎頭疼,火升作嘔,慎勿投之。俗喜其芳香,旦暮資食,不知泄真元之氣,若脾胃寒人,多致滑泄,往往不覺。古稱芳草致豪貴之疾,此類是也。

〔利〕辛溫入肺、脾、胃三經(jīng)。溫中發(fā)表,解散風寒,寬中利氣,又解魚毒,梗能下氣安胎,子可消痰定喘。

〔修治〕夏采莖,秋采子,五六月連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陰干,則經(jīng)久葉不落。九月半枯時收子,子炒研用,宣通風毒則單用。莖去節(jié)尤良。

牛蒡子

〔害〕其性冷而滑利,痘家惟宜血熱便閉之癥,若氣虛色白,大便自利,或泄瀉者,切勿妄投。痧疹不忌,泄瀉用之不妨,癰疽已潰,非便閉亦不宜服。

〔利〕辛苦而寒,瀉熱散結(jié)除風,宣肺氣,清咽喉,理痰嗽,通行諸經(jīng),開毛竅除熱毒,散諸腫瘡瘍?yōu)槎徽钜帯?/p>

〔修治〕七月采子,十月采根。凡用子,揀凈以酒拌蒸,待有白霜重出,以布拭去,焙干搗粉。用根,以竹刀刮去土,生布拭了,搗絞取汁用。

杏仁

〔害〕性溫有毒,而沉墜降止,散肺經(jīng)風寒滯氣殊效,第有濕痰者勿服,以其性潤,陰虛咳嗽便閉,肺家虛有熱痰者忌。風寒外邪,非壅逆肺分,咳嗽氣急者不得用。雙仁者有毒殺人。

〔利〕苦甘辛溫,瀉肺氣之逆,而平喘咳,潤大腸之燥,面通氣秘,散肺經(jīng)風寒滯氣,故能解肌滌煩熱,而降氣行痰。余功消積,消狗肉,制錫毒。

巴旦杏仁(即甜杏仁)甘平溫,止咳下氣,消心腹逆悶。

〔修治〕南苦杏,北甜杏,皆五月采之。凡用湯浸去皮尖炒黃,或用面麩炒過研,治風寒肺病藥中,亦有連皮尖用者,取其發(fā)散也。千金云∶杏仁作湯,如白沫不解者,食之令氣壅身熱,湯浸隔宿者,動冷氣。

前胡

〔害〕此散有余邪熱實痰之藥,不可施之少血氣虛之病。凡陰虛火熾,煎熬真陰,凝結(jié)為痰,而發(fā)咳嗽,真虛而氣不歸元,以致胸脅逆滿,頭疼不因于痰,而由陰血虛,內(nèi)熱心煩,外現(xiàn)寒熱,而非實熱,與外感者均忌。

〔利〕苦甘辛寒,入肺、脾、肝、膀胱四經(jīng)。宣散風寒而解表,下氣降火以消痰。前胡主降,柴胡上升,性有不同。前胡治風痰,與半夏治濕痰,貝母治燥痰者各別。

紫苑

〔害〕辛散性滑,暫用之品,陰虛肺熱者,不宜專用及多用。即用亦須天冬、百部、麥冬、桑皮等藥參用,則無害。

〔利〕苦能下氣,辛溫潤肺益金,故保肺治吐血,為下氣化痰潤肺,治血痰勞嗽圣藥。

能開喉痹,取惡涎,雖入至高善于下趨,使氣化及于州都之府,小便自利。然性溫,陰虛肺熱者,不宜多用。如獨用,須地黃、麥冬共濟,根作節(jié)紫色潤軟者良。白者名女苑,入氣分。

〔修治〕二三月采根,陰干去頭及上,用東流水洗凈,以蜜浸一宿,焙干用。一兩用蜜二分。

白皮

〔害〕甘寒瀉肺,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之。性不純良,不宜多用,肺虛無火而小便自利者,及因風寒而發(fā)咳嗽者勿服。桑根見地上者,名馬額,有毒殺人。

〔利〕甘辛而寒,瀉肺金之有余,止咳定喘,疏小腸之閉滯,逐水寬膨、消腫,治膚脹,散瘀血,主降氣,能止渴下氣清痰。

〔修治〕采無時,凡使采十年以上,向東畔嫩根,銅刀刮去青黃薄皮一重。取里白皮切焙干用,或蜜炙入藥,其皮中涎勿去之,但藥力俱在其上也。忌鐵及。

僵蠶

〔害〕其功長于祛風化痰,散有余之邪。凡中風口噤,小兒驚悸夜啼,由于心虛,神魂不寧,血虛經(jīng)絡勁急所致,而無外邪為病者忌之。女子崩中,產(chǎn)后余痛,非風寒客入者,亦忌之。今世治小兒驚風,不問虛實,一概混施,誤甚。

〔利〕咸辛平宣,入肺脾肝。氣味俱薄,輕浮而升,得清化之氣,故能去風化痰,散結(jié)行經(jīng),治中風失音,頭風齒痛,喉痹咽腫,丹毒瘙癢等風熱為病。消瘰 ,拔疔毒,下乳汁,滅瘢痕,治男子陰癢,女子崩淋。血病因風熱乘肝者宜之,血虛勿用也。即蠶之病風者,用以治風,殆取其氣相感歟。

蠶蛹炒食,治風及勞瘦,為末飲服,治小兒疳瘦,長肌肉,退熱,除蛔蟲,敷惡瘡。

蠶繭甘溫,能瀉膀胱相火,引清氣上潮于口,止消渴。一名蠶蛾,燒灰酒服,治癰腫無頭次日即破。又療諸瘡及下血崩淋。煮取汁飲,止渴反胃,除蛔蟲。

蠶蛻(一名馬明退)甘平無毒,治諸血癥,療喉痹風癲,解諸藥及蟲毒,婦人難產(chǎn)斷產(chǎn)皆需之。

原蠶蛾 氣熱性淫,固精強陽。

蠶沙 甘辛溫,蠶屬火,其性燥,燥能勝風去濕,主療風濕之病。淘凈曬干,炒黃浸酒,治支節(jié)不遂,皮膚頑痹,腰腳冷痛,冷血瘀血諸病。

繅絲湯 能抑心火,而治消渴。

繭中蛹汁 于繭甏下收之,繭鹵汁,治百蟲入內(nèi), 蝕瘙疥。

白肚蠶及烏爛死蠶 敷赤白游丹,斬蝕瘡有根。

〔修治〕四月收采,凡使僵蠶,不拘早晚,但用白色條直者佳。先以糯米泔浸一日,待蠶桑涎出,如蝸涎浮水上,然后灑出。微火焙干,以布拭凈黃肉毛并黑口甲了,用入丸散,搗篩如粉入藥。

竹茹

〔害〕竹性寒涼。胃寒嘔吐,及感寒挾食作吐者忌用。

〔利〕甘辛淡寒,入心、肺、胃,疏氣逆而平嘔吐噎膈,清血熱而療吐衄崩中。

淡竹茹為上,甘竹皮次之,凡用竹茹、葉、瀝,須生長甫及一年者,為嫩而有力。刮去青皮,用第二層為鮮竹茹。入平嘔逆藥,姜汁炒用。

川貝母

〔害〕凡風寒濕滯諸痰并禁用貝母。故云能入肺治燥,非脾家所喜也。及食積痰火作嗽,濕痰在胃,惡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暈,及痰厥頭痛,中惡吐嘔,胃寒作泄,法以辛溫燥熱之藥,如南星、半夏、天麻、二術(shù)、茯苓之類治之者。

〔利〕苦辛微寒,消痰潤肺,滌熱清心,故能解郁結(jié),咳嗽,上氣,吐血,咯血,肺癰,肺痿,喉痹。

淅貝,一名象貝,體堅味苦,去時感風痰。

川貝化虛痰,土貝形大味苦,治外科化痰毒。應用有別,俱去心。

〔修治〕八月采根,根有瓣子黃白色,形如聚貝子,名曰貝母。曝干。先于柳木灰中炮黃,擘去內(nèi)口鼻中有米許大者心一顆后,糯米拌炒,待米黃,去米用。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經(jīng)論書籍: 《經(jīng)絡全書》 《四圣心源》 《內(nèi)經(jīng)評文》 《靈樞懸解》 《素問懸解》 更多>>
    傷寒金匱: 《傷寒說意》 《傷寒心法要訣》 《傷寒懸解》 《傷寒尋源》 《傷寒醫(yī)訣串解》 更多>>
    診治書籍: 《脈訣刊誤》 《脈訣乳! 《脈理求真》 《脈確》 《脈象統(tǒng)類》 更多>>
    本草書籍: 《本草崇原》 《本草從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經(jīng)》 《本草綱目》 更多>>
    方言書籍: 《洪氏集驗方》 《華佗神方》 《回生集》 《本草分經(jīng)》 《急救便方》 更多>>
    內(nèi)科書籍: 《中國醫(yī)籍考》 《中風論》 《重訂靈蘭要覽》 《重訂廣溫熱論》 《止園醫(yī)話》 更多>>
    婦科書籍: 《產(chǎn)寶》 《產(chǎn)鑒》 《婦科秘方》 《婦科秘書》 《婦科問答》 更多>>
    兒科書籍: 《保嬰撮要》 《保幼新編》 《慈幼便覽》 《慈幼新書》 《達生編》 更多>>
    外科書籍: 《金瘡秘傳禁方》 《救傷秘旨》 《立齋外科發(fā)揮》 《傷科補要》 《傷科大成》 更多>>
    五官書籍: 《白喉全生集》 《白喉條辨》 《包氏喉證家寶》 《喉科秘訣》 《喉科指掌》 更多>>
    針灸書籍: 《針經(jīng)指南》 《針灸大全》 《針灸甲乙經(jīng)》 《針灸聚英》 《針灸神書》 更多>>
    醫(yī)論書籍: 《思考中醫(yī)》 《四圣懸樞》 《塘醫(yī)話》 《推求師意》 《外經(jīng)微言》 更多>>
    醫(yī)案書籍: 《馬培之醫(yī)案》 《奇癥匯》 《三家醫(yī)案合刻》 《邵蘭蓀醫(yī)案》 《孫文垣醫(yī)案》 更多>>
    綜合書籍: 《急救廣生集》 《景岳全書》 《明醫(yī)雜著》 《明醫(yī)指掌》 《儒門事親》 更多>>
    養(yǎng)生書籍: 《食療方》 《壽世傳真》 《壽世青編》 《心醫(yī)集》 《服食導餌》 更多>>
    其它書籍: 《本草問答》 《瘋門全書》 《厘正按摩要術(shù)》 《醫(yī)暇卮言》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 更多>>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