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刮痧、針灸、理療、拔罐、推拿)本是同源。
    

針灸拔罐:(刮痧、針灸、理療、拔罐、推拿)本是同源。

一、刮痧療法對慢性疾。ò┌Y除外)效果顯著,對厭食、酸、麻、脹、痛、涼有奇效


二、刮痧療法是祖國醫(yī)學的一部分,屬內(nèi)病外治范疇,發(fā)明于何年代不詳,但是確知它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盛行,F(xiàn)代醫(yī)學臨床實踐中遇到越來越多的與治療作用并存的現(xiàn)象,世界衛(wèi)生組織近年來不斷呼吁慎用藥物,要求在保健治病的同時,追求“回歸自然”、“順應自然”、“反璞歸真”,越來越多的人也意識到了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接受自然療法,《刮痧療法與針灸、拔罐、放血、穴位注射、推拿、理療本是同源》。


三、什么是健康?平衡就是健康。刮痧療法激發(fā)人體的經(jīng)氣,糾正體內(nèi)陰陽失衡的狀態(tài),使人體正氣得以充盛,起到扶正祛邪,邪去正安,內(nèi)病外治,提高人體自身的自愈率,增強抵抗力。保健治療同步進行,很受保健人群及患者的歡迎。適合于保健和慢性病的防治,更適合于中老年人的保健,是防治疾病的一種自然療法,世界衛(wèi)生組織稱其為“綠色醫(yī)療”。


四、刮痧療法的作用與機理


刮痧療法實為一種特殊的物理療法,通過嫻熟的手法,根據(jù)保健與病情的需要,刺激皮膚毛孔開放,體內(nèi)邪氣由里及表宣泄,把停滯在經(jīng)絡里的病源宣現(xiàn)于體表,使病變的組織器官細胞得到營養(yǎng)和氧氣的補充,人的氣血流暢,使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提高身體的自愈率,故有“百病皆可刮痧,刮痧可治百病”之說,其作用如下:


1/ 調節(jié)氣血(正氣內(nèi)存邪不可干),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內(nèi)病外治,體外排毒;


2/ 清除營養(yǎng)吸收障礙,調整腸胃功能,改善人體吸收功能;


3/ 排毒解毒,促進新陳代謝;


4/ 提高免疫力,增強人體自愈率;


5/ 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6/ 美容養(yǎng)顏,腹部減肥效果特佳;


7/ 調節(jié)人體平衡,延年益壽。




[ 本帖最后由 酒大黃 于 2007/6/3 16:54 編輯 www.med126.com]
-----------針灸、拔罐、刮痧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樣簡單,因為人體的穴位有上百個,針灸、拔罐、刮痧的具體方法也有近百種,二者有一方面沒有把握好就會使療效大打折扣,甚至會給身體方面的影響。
-----------臨床上最常用的為吸罐法,它借助火力排氣,造成罐內(nèi)負壓達到吸拔目的,包括閃火法、投火法、架火法、貼棉法、滴酒法。其次為水罐法,包括煮罐法和水火罐法;尚有抽吸法,包括注射器抽吸法:拔罐器抽吸法、橡皮球抽吸法、電動抽吸法;另有藥罐法,包括藥罐法和煮藥罐法;還有針罐法,包括留針罐法和不留針罐法。另有刺絡拔罐法,有刺絡留罐法、刺絡多罐法和刺絡走罐法。
-----------針灸是針刺和艾灸療法的合稱。針灸和拔罐是中國人長期以來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是中醫(yī)學的一朵獨放異彩的奇葩,已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推祟和應用。

    針灸療法是運用針刺和艾灸的物理性刺激,通過腧穴與經(jīng)絡的傳導作用,調動人體內(nèi)在的抗病能力,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對許多疾病,如針刺太陽治頭痛;針刺頰車或下關、合谷止牙痛;針刺內(nèi)關止心悸;針刺足三里治腸胃疾病等,有非常顯著的療效,而且工具簡單,不用藥物,治療方便,收效迅速。

    其法雖簡,其理卻深。在操作時除注意正確嚴格消毒外,一定要注意選擇穴位和針刺的角度及深度,否則容易發(fā)生危險。

    灸法是采用點燃艾條或艾柱隔、隔鹽、隔蒜灸灸穴位以治病,所選穴位與針刺選穴原則相同。

    對慢性疾病和虛寒病癥,以及虛脫、腹瀉遺尿、脫肛、胃痛、腹痛、腰痛、慢性腎炎等效果很好。凡熱性病、急性炎癥部位、顏面部、眼球部,孕婦的下腹部及腰骶部禁用灸法。

    拔罐療法是一種借助熱力和外力排出罐內(nèi)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子吸在皮膚上面,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的一種治療方法。有行氣、活血、消腫、散寒、吸膿拔毒的作用。
拔罐所使用的工具非常簡單,竹罐、陶罐、玻璃罐、杯子、藥瓶,只要其口光滑,邊緣平整即可以,操作方法只要用鑷子或手捏住燃燒著的一塊或一團酒精棉,點燃后迅速丟人罐內(nèi),將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火立即熄滅。

    拔罐應根據(jù)病情選擇經(jīng)絡上的穴位或病區(qū),如治療感冒頭痛、結膜炎,可拔太陽穴;治療支氣管炎、哮喘可拔背部肺俞穴或肩胛間區(qū);治療腹痛、腹瀉、胃痛,可拔天樞、中脘、氣;蛉;胃痛還可選擇脾俞、胃俞;風濕性關節(jié)痛、扭折性腰痛可拔痛區(qū);毒蛇咬傷腫,在患處作刺血拔罐,可以吸毒排膿,但應配合其它療法。

    拔罐療法看來溫和,也有所禁忌,全身枯瘦,身體失去彈力者;全身劇烈抽搐者;血管多的部位及心尖博動處;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拔罐。水腫患者宜慎用。月經(jīng)期或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作刺血拔罐。
-----------穴位埋線是將羊腸線埋入穴位,利用羊腸線對穴位的持續(xù)刺激作用治療疾病的方法。多用于哮喘、胃痛、腹瀉、遺尿、面癱、癲癇、腰腿痛、痿證以及脊髓灰質炎后遺癥、神經(jīng)官能癥等。

  器材和穴位選擇
  皮膚消毒用品、洞巾、注射器、鑷子、埋線針或經(jīng)改制的12號腰椎穿刺針(將針芯前端磨平)、持針器、0——1號鉻制羊腸線,0.5-1%鹽酸普魯卡因、剪刀、消毒紗布及敷料等。埋線針是堅韌特制的金屬鉤針,長約12——15cm,針尖呈三角形,底部有一缺口。如用切開法需備尖頭手術刀片、手術刀柄、三角縫針等。
  埋線多選肌肉比較豐滿的部位的穴位,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如哮喘取肺俞,胃病取脾俞、胃俞、中脘等。選穴原則與針刺療法相同。但取穴要精簡,每次埋線1-3穴,可間隔2-4周治療一次。

  操作方法
  (1)穿刺針埋線法:常規(guī)消毒局部皮膚,鑷取一段約1-2cm長已消毒的羊腸線,放置在腰椎穿刺針針管的前端,后接針芯,左手拇食指繃緊或捏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刺入倒所需的深度;當出現(xiàn)針感后,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內(nèi),針孔處覆蓋消毒紗布。
  也可用9號注射針針頭作套管,28號2寸長的毫針剪去針尖作針芯,將00號羊腸線1-1.5cm放入針頭內(nèi)埋入穴位,操作方法如上。
  用特制的埋線針埋線時,局部皮膚消毒后,以0.5-1%鹽酸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剪取羊腸線一段(一般約1cm長),套在埋線針尖缺口上,兩端用血管鉗夾住。右手持針,左手持鉗,針尖缺口向下以15-40度方向刺入,當針頭缺口進入皮內(nèi)后,左手即將血管鉗松開,右手持續(xù)進針直至腸線頭完全埋入皮下,再進針0.5cm,隨后把針退出,用棉球或紗布壓迫針孔片刻,再用紗布敷蓋保護創(chuàng)口。
 。2)三角針埋線法:在距離穴位兩側1-2cm處,用龍膽紫作進出針點的標記。皮膚消毒后,在標記處用0.5-1%的鹽酸普魯卡因作皮內(nèi)麻醉,用持針器夾住帶羊腸線的皮膚縫合針,從一側局麻點刺入,穿過穴位下方的皮下組織或肌層,從對側局麻點穿出,捏起兩針孔之間的皮緊貼皮膚剪斷兩端線頭,放松皮膚,輕輕揉按局部,使腸線完全埋入皮下組織內(nèi)。敷蓋紗布3-5天。
  每次可用1-3個穴位,一般20-30天埋線一次。
  (3)切開埋線法:在選定的穴位上用0.5%鹽酸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用刀尖刺開皮膚(0.5-1.0cm),先將血管鉗探到穴位深處,經(jīng)過淺筋膜達肌層探找敏感點按摩數(shù)秒鐘,休息1-2min。然后用0.5-1.0cm長的羊腸線4-5根埋于肌層內(nèi)。羊腸線不能埋在脂肪層或過淺,以防止不易吸收或感染。切口處用絲線縫合,蓋上消毒紗布,5-7天后拆去絲線。

  注意事項
  (1)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針埋線時操作要輕、準,防止斷針。
  (2)埋線最好埋在皮下組織與肌肉之間,肌肉豐滿的地方可埋入肌層,羊腸線不可暴露在皮膚外面。
 。3)根據(jù)不同部位,掌握埋線的深度,不要傷及內(nèi)臟、大血管和神經(jīng)干(不要直接結扎神經(jīng)和血管),以免造成功能障礙和疼痛。
  (4)皮膚局部有感染或有潰瘍時不宜埋線。肺結核活動期、骨結核、嚴重心臟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法。
 。5)羊腸線用剩后,可浸泡在70%酒精中,或用新潔爾滅處理,臨用時再用生理鹽水浸泡。
 。6)在一個穴位上作多次治療時應偏離前次治療的部位。
 。7)注意術后反應,有異,F(xiàn)象應及時處理。

  術后反應
  1 正常反應:由于刺激損傷及羊腸線(異性蛋白)刺激,在1-5天內(nèi),局部可出現(xiàn)紅、腫、痛、熱等無菌性炎癥反應。少數(shù)病例反應較重,切口處有少量滲出液,亦屬正,F(xiàn)象,一般不需處理。若滲液較多凸出于皮膚表面時,可將乳白色滲液擠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蓋消毒紗布。施術后患肢局部溫度也會升高,可持續(xù)3-7天。少數(shù)病人可有全身反應,即埋線后4-24h內(nèi)體溫上升,一般約在38度左右,局部無感染現(xiàn)象,持續(xù)2-4天后體溫恢復正常。埋線后還可有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多形核細胞計數(shù)的增高現(xiàn)象,應注意觀察。
  2 異常反應:
  (1)少數(shù)病人因治療中無菌操作不嚴或傷口保護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療后3-4天出現(xiàn)局部紅腫、疼痛加劇,并可能伴有發(fā)燒。應予局部熱敷及抗感染處理。
  (2)個別病人對羊腸線過敏,治療后出現(xiàn)局部紅腫、瘙癢、發(fā)熱等反應,甚至切口處脂肪液化,羊腸線溢出,應適當作抗過敏處理。
 。3)神經(jīng)損傷,如感覺神經(jīng)損傷,會出現(xiàn)神經(jīng)分布區(qū)皮膚感覺障礙;運動神經(jīng)損傷,會出現(xiàn)所支配的肌肉群癱瘓,如損傷了坐骨神經(jīng),腓神經(jīng),會引起足下垂和足拇指不能背屈。如發(fā)生此種現(xiàn)象,應及時抽出羊腸線,并給予適當處理。
-----------火罐的來源|罐的種類|吸拔方法與運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項|怎樣避免燙傷|適應癥、主穴與禁忌癥

    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chǎn)生負壓,使吸著于皮膚,造成郁血現(xiàn)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y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后來又擴大應用于肺癆、風濕等內(nèi)科疾病。建國以后,由于不斷改進方法,使拔罐療法有了新的發(fā)展,進一步擴大了治療范圍,成為針灸治療中的一種重要療法。

    火罐的來源
    火罐療法,是祖國醫(yī)學遺產(chǎn)之一,在我國民間使用很久了。晉代醫(yī)學家葛洪著的《肘后備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記載。所謂角法,是用挖空的獸角來吸拔膿瘡的外治方法。唐代王燾著的《外臺秘要》,也曾介紹使用竹筒火罐來治病,如文內(nèi)說:“……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jié),無節(jié)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shù)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亦有蟲出者,數(shù)數(shù)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睆囊陨辖榻B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況看來,我國晉、唐時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此外,清代趙學敏寫的《本草綱目拾遺》、吳尚先的《理瀹驕文》以及《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對于我國火罐的產(chǎn)地、使用方法和適應癥等,介紹的就更為清楚了。

    罐的種類
    罐的種類,常用的有下面幾種:
    (1)竹筒火罐:取堅實成熟的竹筒,一頭開口,一頭留節(jié)作底,罐口直徑分3、4、5公分三種,長短約8~10公分?趶酱蟮模糜诿娣e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徑小的,用于四肢關節(jié)部位。至于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過于干燥,容易透進空氣。臨用前,可用溫水浸泡幾分鐘,使竹罐質地緊密不漏空氣然后再用。南方產(chǎn)竹,多用竹罐。
    (2)陶瓷火罐:使用陶土,作成口圓肚大,再涂上黑釉或黃釉,經(jīng)窯里燒制的叫陶瓷火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幾種,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經(jīng)濟實用,北方農(nóng)村多喜用之。
    (3)玻璃火罐:玻璃火罐,是用耐熱硬質玻璃燒制的。形似笆斗,肚大口小,罐口邊緣略突向外,分1、2、3種號型,清晰透明,便于觀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火罐,已被人們廣泛地使用起來了。
    (4)抽氣罐:用青、鏈霉素藥瓶或類似的小藥瓶,將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須光潔,瓶口的橡皮塞須保留完整,便于抽氣時應用,F(xiàn)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氣。

    吸拔方法與運用
  一、吸拔的方法:拔罐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火罐法:利用燃燒時的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nèi)形成負壓,將罐吸著在皮膚上。有下列幾種方法:
    (1)投火法:將薄紙卷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3時,投入罐里,將火罐迅速叩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后,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里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涂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2)閃火法:用7~8號粗鐵絲,一頭纏繞石棉繩或線帶,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將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燈或蠟燭燃著,將帶有火焰的酒精棒一頭,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此時罐內(nèi)已成負壓即可吸住。
    閃火法的優(yōu)點是:當閃動酒精棒時火焰已離開火罐,罐內(nèi)無火,可避免燙傷,優(yōu)于投火法。
    (3)滴酒法:向罐子內(nèi)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將罐子轉動一周,使酒精均勻地附著于罐子的內(nèi)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將酒精燃著,將罐口朝下,迅速將罐子叩在選定的部位上。
    (4)貼棉法:扯取大約0.5公分見方的脫脂棉一小塊,薄蘸酒精,緊貼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著,馬上將罐子扣在選定的部位上。
    (5)架火法:準備一個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厘米,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將棉球燃著,馬上將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產(chǎn)生較強的吸力。
    2、水罐法: 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子放在鍋內(nèi)加水煮沸,使用時將罐子傾倒用鑷子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折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按在皮膚上,即能吸住。
    3、抽氣法:先將青、鏈霉素等廢瓶磨成的抽氣罐緊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抽出瓶內(nèi)空氣,使產(chǎn)生負壓,即能吸住;蛴贸闅馔蔡自谒芰媳藁钊希瑢⒖諝獬槌,即能吸著。
    二、各種拔罐法的運用:
    1、單罐:用于病變范圍較小或壓痛點。可按病變的或壓痛的范圍大小,選用適當口徑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岡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2、多罐:用于病變范圍比較廣泛的疾病?砂床∽儾课坏慕馄市螒B(tài)等情況,酌量吸拔數(shù)個乃至拾數(shù)個。如某一肌束勞損時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個火罐,稱為“排罐法”。治療某些內(nèi)臟或器官的淤血時,可按臟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圍在相應的體表部位縱橫并列吸拔幾個罐子。
    3、閃罐: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于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證病例。
    4、留罐: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時間,一般留置5-15分鐘。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5、推罐:又稱走罐,一般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須選口徑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潤滑油脂,將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即后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shù)次,至皮膚潮紅為止。
    6 、藥罐:常用的有二種:
    (1)煮藥罐:將配制成的藥物裝入布袋內(nèi),扎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投入藥汁內(nèi)煮15分鐘,使用時,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風濕痛等病。
  常用藥物處方:麻黃、蘄艾、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木瓜川椒、生烏頭、曼佗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各二錢。
    (2)貯藥罐:在抽氣罐內(nèi)事先盛貯一定的藥液(約為罐子的2/3-1/2)。常用的為辣椒水、兩面針酊、生姜汁、風濕酒等。然后按抽氣罐操作法,抽去空氣,使吸在皮膚上。也有在玻璃罐內(nèi)盛貯1/3-1/2的藥液,然后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膚上。常用于風濕痛、哮喘、咳嗽、感冒、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7、針罐: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針刺,待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將針留在原處,再以針刺處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與藥罐結合,稱為“針藥罐”,多用于風濕病。
    8、刺血(刺絡)拔罐法:用三棱針、陶瓷片、粗毫針、小眉刀、皮膚針、滾刺筒等,先按病變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可以加強刺血法的效果。適用于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jīng)性皮炎、皮膚瘙癢、丹毒、神經(jīng)衰弱、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等。

    操作方法
    (1)準備材料:玻璃火罐二個(備用一個),根據(jù)部位,選擇號型,鑷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條,香皂一塊,臉盆一個。
    (2)術前檢查:檢查病情,明確診斷,是否合乎適應癥。檢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體位,是否合適。檢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無殘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凈毛巾,蘸熱水將拔罐部位擦洗干凈,然后用鑷子鑷緊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著,用門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閃,迅速將罐子扣住在皮膚上。
    (4)留罐時間:過去留罐時間較長,有從10分鐘留到30分鐘以上的,這種長時間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嚴重,增加吸收困難,因此,現(xiàn)在留罐時間一般較前縮短了,根據(jù)身體強弱的淺層毛細血管滲出血液情況,可以考慮改從3分鐘到6分鐘比較合適。
    實踐證明,短時間留罐比長時間留罐好處多。嚴重郁血減為輕微滲出血或充血,便于吸收,增強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過度,造成水泡傷引起感染;時間雖短,療效較高。
    (5)起罐:左手輕按罐子,向左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準傾斜對方罐口的肌肉處,輕輕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氣,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脫落。
  6)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酒精多,火力大則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則吸拔力小。還有罐子叩得快則吸力大;叩得慢則吸力小。這些都可臨時掌握。
    (7)間隔時間;可根據(jù)病情來決定。一般講來,慢性病或病情緩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發(fā)高燒,急性類風濕,或急性胃腸炎等病,每臥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為過,但留罐時間卻不可過長。
    (8)療程。一般以12次為一療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繼續(xù)幾個療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窩以及頸椎、足踝、腓腸肌等肌肉豐厚、血管較少的部位,皆可撥罐。另外還可根據(jù)病情,疼痛范圍,可拔l~2個火罐,或4~6個甚至10個玻璃火罐。

    注意事項
  (1)體位須適當,局部皮肉如有皺紋、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體位移動等,火罐易脫落。(2)根據(jù)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應用投火法拔罐時,火焰須旺,動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傾斜,避免火源掉下燙傷皮膚。應用閃火法時,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燒、傷皮膚。用貼棉法時,須防止燃著棉花脫下。用架火法時,扣罩要準確,不要把燃著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時,應甩去罐中的熱水,以免燙傷病人的皮膚。(3)在應用針罐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fā)生彎針,并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贊成損傷。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4)在應用刺血拔罐時,針刺皮膚出血的面積,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徑。出血量須適當,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ml為宜。(5)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皮膚被火罐牽拉會產(chǎn)生疼痛,同時因罐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6)在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火罐漏氣脫落。(7)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人,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8)拔罐后針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現(xiàn)紅暈或紫紺色(淤血),為正,F(xiàn)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出泡內(nèi)液體,涂以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怎樣避免火罐燙傷
  有人說:“只要經(jīng)常拔罐,就難免不燙傷”,這種說法對不對呢?不對。因為臨床實踐告訴我們;造成火罐燙傷的主要原因是酒精用的過多,滴在罐內(nèi)皮膚,燙起一片血泡;火焰燒熱罐口,容易叫罐口烙傷圓圈。留罐時間過長,容易拔起白水泡。前二種是真正燙傷,后一種不是燙傷。那么能不能避免火罐燙傷呢?能,完全能夠,但必須采取如下措施:
    (1)涂水:在拔罐地方,事前先涂些水(冬季涂溫水)。涂水可使局部降溫,保護皮膚,不致燙傷;
    (2)火焰朝罐底:酒精棉球火焰,一定要朝向罐底,萬不可燒著罐口,罐口也不要沾上酒精;
    (3)留罐時間短:縮短留罐時間,不要過長,過長容易吸起水泡,一般3~5分鐘即可,最多不要超過10分鐘。

  適應癥、主穴與禁忌癥
  (1)適應癥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統(tǒng)適應癥]
     急性及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水腫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風門、肺俞、膺窗。
    [消化系統(tǒng)適應癥]
     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經(jīng)痛、消化不良癥、胃酸過多癥。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門。
     急性及慢性腸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腸俞、天樞。
    [循環(huán)系統(tǒng)適應癥]
     高血壓。主穴:肝俞、膽俞、脾俞、腎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點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齊。主穴:心俞、腎俞、膈俞、脾俞。
     心臟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門。
    [運動系統(tǒng)適應癥]
     頸椎關節(jié)痛"肩關節(jié)及肩胛痛、肘關節(jié)痛。主穴:壓痛點及其關節(jié)周圍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髖痛。主穴:根據(jù)疼痛部位及其關節(jié)周圍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關節(jié)周圍,用小型玻璃火罐,進行拔罐。
    [神經(jīng)系統(tǒng)適應癥]
     神經(jīng)性頭痛、枕神經(jīng)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墊)、至陽。
     肋間神經(jīng)痛。主穴:章門、期門、及肋間痛區(qū)拔罐。
     坐骨神經(jīng)痛。主穴:秩邊、環(huán)跳、委中。
     因風濕勞損引起的四肢神經(jīng)麻痹癥。主穴;大椎、膏俞、腎俞、風市,及其麻痹部位。
     頸肌痙攣。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腸肌痙攣。主穴:委中、承山及患側腓腸肌部位。
     面神經(jīng)痙攣。主穴:下關、印堂、頰車,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鐘,起罐,再連續(xù)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痙攣。主穴:隔俞、京門。
    [婦科方面的適應癥]
     痛經(jīng)。主穴:關元、血海、阿是穴。
     閉經(jīng)。主穴:關元、腎俞。
     月經(jīng)過多。主穴:關元、子宮。
     白帶。主穴:關元、子宮、三陰交。
     盆腔炎。主穴:秩邊、腰俞、關元俞。
    [外科瘡瘍方面的適應癥]
     癤腫。主穴:身柱、及癤腫部位,小型罐面墊拔。
     多發(fā)性毛囊炎。主穴:至陽、局部小型罐加面墊拔。
     下肢潰瘍。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墊拔。
     急性乳腺炎。主穴;局部溫開水新毛巾熱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連續(xù)撥5~6次。
       (2)拔罐的禁忌癥
       高熱、抽搐、痙攣等;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肌肉瘦削或骨胳凹凸不平及毛發(fā)多的部位不宜應用;孕婦腰骶部及腹部均須慎用。
-----------頸椎1--眩暈 偏頭痛 失眠 嗜睡  頭昏沉 頸性高血壓 腦供血不足  
頸椎2--眩暈 頭痛 失眠 嗜睡 眼干澀 耳鳴  心動過速  
頸椎3--眩暈 頭昏沉  偏頭痛 頸肩綜合征  
頸椎4--頭昏 惡心 呃逆 雙手麻木肩周炎 落枕   
頸椎5--胸痛 心跳過緩 惡心 呃逆 頸肩 手掌脹痛  
頸椎6--血壓波動 肩部疼痛 肩 拇指 食指麻   
頸椎7--氣短胸悶 第四 五指麻痛 頸根 肩胛痛  
胸椎1—氣短  氣急 肘手痛  涼  早博   
胸椎2—氣短 胸痛   
胸椎3—肺部  支氣管癥狀 易患感冒  
胸椎4—胸背痛 胸悶  長嘆氣   
胸椎5—口苦  低血壓 胃痙攣   
胸椎6—胃痛 消化不良 胃痙攣  椎間關節(jié)痛  
胸椎7—胃潰瘍 癥狀 消化不良  
胸椎8—免役功能下降  
胸椎9 — 腎功能障礙 小便渾濁 尿不暢  
胸椎10—腎功能障礙 性功能障礙  
胸椎11—腎功能障礙 尿道病   
胸椎12—下肢痛涼 疲勞綜合征  
腰椎1—結腸功能失調 便秘 腹瀉  腰痛 下腹痛   
腰椎2—下腹痛 腰酸痛  性機能減退癥   
腰椎3—膀胱 月經(jīng)不調 尿少 腰膝內(nèi)側痛無力  
腰椎4—腰痛 坐骨神經(jīng)痛 排尿困難 尿頻尿少 痛疼 放射至腿部外側  
腰椎5—腿血液循環(huán)不良 下肢無力 怕寒冷 腰腿痛麻至腿部后外側  
骶椎—腰骶關節(jié)病變 足根痛麻涼感 膀胱病  
尾椎—尾骨痛
-----------挑刺法是在一定穴位或部位,用特制針具挑斷皮下白色纖維組織,以治療某些疾病的一種方法。它由我九刺中的“絡刺”發(fā)展而來。臨床用于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肩周炎、慢性喉炎、神經(jīng)衰弱性失眠、胃脘痛、腰肌勞損、腦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偏癱、頸椎綜合征、坐骨神經(jīng)痛、支氣管哮喘等多種疾病。

  挑刺用具
    1、三棱針、圓利針、大號注射針頭,亦可用牙科用的器械改制成鋒利的三棱針樣長約10厘米的挑治針,還可用眼科“角膜鉤”改制成“鉤狀挑治針!
    2、消毒用品、酒精棉球、碘酒和碘酒棉球、敷料、膠布等。

  部位選擇
    挑刺法必須按照辨證施治的原則,明確病位,以作出臨床診斷,確定治則和治法,選取相應的穴位和部位。
    1.以背俞、夾脊穴為主作定點挑治:背俞,是臟腑經(jīng)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鹅`樞·背腧》提出背俞穴可主治五臟疾病,并提出了五臟背俞的穴名和穴位。同時還提出了背俞穴定穴時所出現(xiàn)的“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标栃苑磻F(xiàn)象。臨床可觀察背俞穴處的皮下組織有無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膚溫度的變異等反應現(xiàn)象,以此分析、判斷屬于某一經(jīng)的疾病。也可以此尋求有關穴位鄰近的陽性反應點作為取穴依據(jù)。如臨床治療頭面、頰、頸、項部諸器官疾病,取頸1至7椎夾脊穴;治療胸腔內(nèi)臟及上肢疾病,取頸3至胸7椎夾脊穴;治上腹部內(nèi)臟疾患,取胸8至12椎夾脊穴;治療腰部和下腹部內(nèi)臟疾患,取胸10至腰2椎夾脊穴;治療肛門部和下肢部的疾患,取腰2至骶4椎夾脊穴等。
    2.以痛為腧找痛點挑刺:在病變體表局部區(qū)域內(nèi),找最明顯的壓痛點進行挑刺,如肩痛多在肩胛崗上的表面和三角肌的前緣等處找到痛點;腿痛多在腰骶關節(jié)表面找到痛點,即可在該痛點處挑治。
    3.以脊髓神經(jīng)節(jié)段分布選點挑刺,這是運用“脊髓神經(jīng)節(jié)段性分布”的理論應用于挑刺療法中的一種方法。
    4.選反應點挑治:選用某些疾病在體表有關部位出現(xiàn)的反應點,如壓敏點、疹點等。疹點的特征似丘疹,稍突出于皮膚,似針帽大小,多為灰白色或暗紅色,棕褐或淺紅色,壓之不退色。選點時要注意與痣、毛囊炎、色素斑相鑒別。找點困難時,可用手磨擦相應部位皮膚后,再進行尋找。
    以上四種選穴方法,可單獨應用,亦可綜合選定穴位或部位進行挑治。

  適應證和部位選擇
    頭痛、頭暈、感冒、神經(jīng)衰弱、結膜炎、熱性病,可于頸項部、顳部選穴或選擇敏感點;偏頭痛、額神經(jīng)痛、感冒、眼病、熱性病,可于頸項部和顳部、額部選穴或敏感點;頭暈、眼病、發(fā)熱、小兒抽搐,可于項部、額部和眼區(qū)選穴或敏感點;眼病,于風池穴和眼區(qū)周圍選穴和點。
    急性結膜炎、眼底或視網(wǎng)膜出血,可于耳郭后風池穴附近和眼區(qū)周圍部選區(qū)敏感點;頸淋巴結結核,可于頸部選穴或選點。
    急慢性喉炎、咽喉炎、扁體炎、上呼吸道感染,于結喉附近及頸部選取敏感點;胸痛、肋間神經(jīng)痛、感冒,可于任脈選穴或敏感點,亦可于相應背俞穴選穴或選點。
    熱病、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痙攣及神經(jīng)痛、膀胱炎、月經(jīng)不調,可循經(jīng)選穴或按以痛為腧、脊髓神經(jīng)分布、敏感點幾種取穴原則綜合取穴。
    上肢部風濕痛、肌肉麻痹、關節(jié)痛等疾病,于頸椎部選穴選點,亦可按以上四種選穴方法相結合,選取部位或敏感點。下肢部的風濕痛、肌肉麻痹、關節(jié)痛等于腰骶部選穴或敏感點,亦可按以上四種選穴(點)方法結合應用。
    疳積,于魚際部選穴或脾俞、肺俞部取穴;消化不良,選取四縫或脾俞、胃俞。

  挑刺方法
    挑刺部位確定后,用碘酒、酒精常規(guī)消毒。左手固定治點,右手持針,將針橫刺刺入穴點的皮膚,縱行挑破0.2-0.3cm皮膚,然后將針深入表皮下挑,挑斷皮下白色纖維樣物數(shù)根,以挑盡為止。術后用碘酒消毒,敷上無菌紗布用膠布固定。也可先用0.5%鹽酸普魯卡因打一皮丘,用手術刀在皮丘上切一小口,再將挑針刺入,挑出皮下白色纖維樣物,用刀割斷。術后處置同上。

  注意事項
    1.術中注意無菌操作,囑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潔,3-5日不用水洗,防止感染。
    2.針尖應在原口出入,不要在創(chuàng)口上下亂刺。
    3.挑治后注意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
    4.對孕婦、嚴重心臟病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或不用。
-----------定義:“水針”又稱“穴位注射”,是選用中西藥物注入有關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作用特點:針+藥理+藥物的理化刺激+時間效應

二、用具及常用藥液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根據(jù)使用藥物的劑量大小及針刺的深度選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針頭。

常用的注射器為1ml(用于耳穴和眼區(qū)穴位)、2ml、5ml、10ml、20ml;

常用針頭為4-6號普通注射針頭,牙科用5號長針頭,及封閉用長針頭。

2、常用藥物:水針的常用藥物有以下幾類——

(1)    中草藥制劑:復方當歸注射液、丹參、板藍根、威靈仙、徐長卿、夏天無腫節(jié)風、丁公藤魚腥草、銀黃注射液等多種中草藥注射液。

(2)    維生素制劑:如維生素B1、B6、B12,維生素C、K3等。

(3)    其他常用藥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鹽水、鹽酸普魯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

許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藥物也可考慮作小劑量穴位注射

三、穴位選擇
(1)一般可根據(jù)針灸治療時的處方原則進行辨證選穴。

(2)作為水針的特點,臨床上常結合經(jīng)絡、經(jīng)穴的觸診法選取陽性反應點進行治療——即用拇指或食指以均勻的力量在患者體表進行按壓、觸摸、滑動,以檢查其有無壓痛、條索狀或結節(jié)等陽性反應物,以及皮膚的凹陷、隆起、色澤的變化等。觸診檢查的部位一般是背腰部的背俞穴,四肢部則沿經(jīng)絡循行路線觸摸,尤其是原穴、郄穴、合穴等特定穴部位及一些經(jīng)驗穴。有壓痛等陽性反應者,注入反應點往往效果較好,反應不明顯者,也可取有關俞、募、郄穴進行治療。

(3)軟組織損傷者可選取最明顯的壓痛點;較長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損傷時,可取肌肉的起止點;腰椎間盤突出癥,可將藥液注入到神經(jīng)根附近。

(4)耳穴根據(jù)耳針療法中耳穴的探查方法選取有關穴位。

四、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根據(jù)所選穴位及用藥量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注射器和針頭。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無痛快速進針法將針刺入皮下組織,然后緩慢推進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脹等“得氣”感應后,回抽一下,如無回血,即可將藥物推入。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藥液;慢性病體弱者用輕刺激,將藥液緩慢輕輕推入;急性病體強者可用強刺激,快速將藥液推入。如需注入較多藥液時,可將注射針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淺層,邊退邊推藥,或將注射針更換幾個方向注射藥液。

(2)注射角度與深淺:根據(jù)穴位所在部位與病變組織的不同要求,決定針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淺。同一穴位可從不同的角度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決定注射深淺度,如三叉神經(jīng)痛于面部有觸痛點,可在皮內(nèi)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勞損多在深部,注射時宜適當深刺等。

(3)藥物劑量:穴位注射的用藥劑量決定于注射部位及藥物的性質和濃度。

頭面部和耳穴等處用藥量較小,每個穴位一次注入藥量為0.1-0.5ml,
四肢及腰背部肌肉豐厚處用藥量較大,每個穴位一次注入藥量為2-15ml;

刺激性較小的藥物,如葡萄糖、生理鹽水等用量較大,如軟組織勞損時,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

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如乙醇)以及特異性藥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較小,即所謂小劑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為常規(guī)用量的1/10-1/3。

中藥注射液的常用量為1-2ml。

(4)療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應強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10次為一療程,休息5-7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的治療。  

五、適應范圍
水針療法的應用范圍較廣,凡是針灸的適應癥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療。

(1)運動系統(tǒng)疾。罕宰C(肩周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腿痛(腰肌勞損、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扭傷等。

(2)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侯^痛、不寐、口眼歪斜、痿證、三叉神經(jīng)痛、坐骨神經(jīng)痛、肋間神經(jīng)痛、癲狂癇證等。

(3)消化系統(tǒng)疾病:胃痛(胃下垂、潰瘍病、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腹瀉、痢疾等。

(4)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癆等。

(5)心血管病:心悸(心動過速)、心痛(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等。

(6)外科、皮膚科疾。喝、腸癰、腹痛(潰瘍病穿孔、腸梗阻、膽石證、膽道感染)、淋證(尿路結石)、風疹、痤瘡、銀屑病等。

(7)五官科疾。貉屎砟[痛、目赤腫痛、中耳炎、鼻炎等。

(8)婦產(chǎn)科、小兒科疾。宏幫Γ子宮脫垂)、催產(chǎn);小兒肺炎、小兒腹瀉等。

(9)用于外科手術的麻醉:穴位注射施行針麻的在五官科中用的最多,用穴有體穴、耳穴,用藥有生理鹽水,維生素B1注射液洋金花等中藥制劑。

六、注意事項  
1.治療時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特點和注射后的正常反應。

2、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個穴位換一個針頭。使用前應注意藥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過期藥。并注意檢查藥液有無沉淀變質等情況,如已變質即應停止使用。

3、注意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劑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過敏反應。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如青、鏈霉素,鹽酸普魯卡因等)必須先作皮試,皮試陽性者不可應用。副作用較嚴重的藥物,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較強的藥物,應謹慎使用。
4、一般藥液不宜注入關節(jié)腔、脊髓腔和血管內(nèi)。注射時如回抽有血,必須避開血管后再注射。如誤入關節(jié)腔可引起關節(jié)紅腫熱痛等反應;如誤入脊髓腔,會損害脊髓,切須注意。

5、在神經(jīng)干旁注射時,必須避開神經(jīng)干,或淺刺以不達神經(jīng)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經(jīng)干較淺,可超過神經(jīng)干之深度,以避開神經(jīng)干。如針尖觸到神經(jīng)干,患者有觸電感,就須退針,改換角度,避開神經(jīng)干后再注射,以免損傷神經(jīng),帶來不良后果。

6、軀干部穴位注射不宜過深,防止刺傷內(nèi)臟。背部脊柱兩側穴位針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氣胸。

7、年老體弱者,注射部位不宜過多,用藥劑量可酌情減少,以免暈針。孕婦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陰交、合谷等孕婦禁針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

[ 本帖最后由 酒大黃 于 2007/6/3 16:07 編輯 m.payment-defi.com/yishi/]
-----------〔概述〕



定義:放血療法是用三棱針點刺放血,用它刺破患者身體上的一定穴位或淺表血絡,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稱刺絡法。亦稱為“刺血絡”、刺絡放血、放血、刺血術。



古人對刺絡放血非常重視。如《靈樞·九針論》談到九針中的鋒針主要就用于“瀉熱出血”!端貑枴ぱ獨庑沃酒氛f“凡治病必先去其血”!鹅`樞·九針十二原》篇中還提出了“宛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鹅`樞·官針》中更有“絡刺”、“贊刺”、“文刺”等法,實踐證明:此法具有開竅、瀉熱、活血、消腫的作用。  



•《靈樞.九針十二原》:“宛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

–宛陳——血郁積日久的意思;除去——對血郁積久的當用瀉血法。

•《靈樞·九針論》: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主癰熱出血。

——三棱針治病淵源久遠

三棱針淵源

•古老的針具,古稱鋒針!鹅`樞經(jīng)》記載,是從砭石刺血法發(fā)展。

一、針具與操作方法

•㈠、針具

•  三棱針一般不銹鋼針制成,

針長約6厘米,針柄較粗呈圓柱形,針身呈三棱形,尖端三面的刃,針尖鋒利。取法于古代九針之一的“鋒針”

•三棱針是刺血瀉絡的主要針具(梅花針、毫針),刺絡拔罐。有大、中、小號,常用中、小號。

  〔消毒〕

•1、針具:由于三棱針是用于點刺放血、針較粗,創(chuàng)口較大。

•使用前進行:A、高壓消毒。

•    B、70-75%酒精浸泡20-30分。

•2、局部皮膚:先用2%碘酒的棉球消毒,再用75%脫碘,方可施術。

㈡、操作方法

•〔持針〕正確持針方式三棱針的刺法:

•右手拇、食指持住針柄,中指扶住尖部,露出針尖1-2分許,以控制針刺深淺度,針刺時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夾持、舒張皮膚,右手持三棱針針刺。

•常用的幾種刺法針具在使用前應先進行高壓消毒;蚍湃70%—75%的酒精內(nèi)浸泡20—30分鐘。施針前局部皮膚用含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酒精棉球脫碘。

針刺方法



•三棱針的針刺方法一般分為

•1、腧穴點刺(速刺法):

•2、刺絡法(緩排法):

•3、散刺(豹文刺):

•4、挑刺:

1、腧穴點刺(速刺法):

•在穴位點刺出血。

  1. 點刺法



•針刺前,在預定針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針刺處推按,使血液積聚于針刺部位,然后消毒。針刺時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用拇食兩指捏住針柄,中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針尖露出1—2分,對準針刺的穴位或部位,刺入1-2分,隨即將針迅速退出,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其出血少許。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此法多用于指趾未端穴位如:十宣,十二井穴等處。

〔操作〕A、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B、常規(guī)消毒,

•C、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0.1-0.3公分左右,立即出針。

•D、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數(shù)滴。

•E、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止血!矐谩扯嘤糜谥钢耗┒搜、耳穴

點刺法,例:

中暑,十宣三棱針點刺出血

•急性咽喉痛:耳尖、少商點刺出血

•發(fā)熱不退,同上

•痤瘡(實熱):太陽、委中刺血

•麥粒腫:耳尖

2、刺絡法(緩排法):  

•   〔操作〕絡指表淺細靜脈  緩慢刺入  出血少量(勿刺傷A),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止血。

•   〔應用〕多用于四肢部位,如腘窩、肘窩。

•—臨床常用于中暑時在肘窩、腘窩淺靜脈絡刺出血;

刺絡法——治例  

急性淋巴結炎(紅絲疔) :在紅絲上,該經(jīng)的郄穴,多針刺血。

•面N麻痹:患側耳背近耳輪處明顯的血管一根  

•厥陰頭痛:耳前后絡脈

•熱病汗不出、痙身反折、腰痛不可以顧:        取腘窩中血絡。

•咽喉腫痛:點刺舌下V,出血1毫升/刺破耳背V出血0.5毫升。

瀉血法:先用帶子或橡皮管,結扎在針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針刺時左手拇指壓在被針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針對準被針刺部位的靜脈,刺入脈中(0.5-1分深左右)即將針迅速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當出血時,也可輕輕按靜脈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瀉。



  瀉血法一般隔2-3天治療一次,出血量較多的可間隔1-2周1次



•3、散刺(豹文刺):

•是對病變局部或周圍進行點刺的一各方法。

•因其針刺出血點多,形如豹文,所以稱為“豹文刺”。

•   〔操作〕在病變局部多處點刺出血。

散刺法 :散刺法是對病變局部周圍進行點刺的一種方法,根據(jù)病變部位大小不同,可刺10-20針以上,由病變外緣環(huán)形向中心點刺,以促使淤滯的瘀血或水腫得以排除,達到“宛陳則除之”,去瘀生新,通經(jīng)活絡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腫或水腫,頑癬等,針刺深淺根據(jù)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淺而定。(散刺應用)



•按不同疾病分兩種刺法

•頑癬、癤腫初起(未化膿):四周刺出血

•扭挫傷后局部瘀腫:由病變外緣環(huán)向中心點刺,根據(jù)部位大小不同,可刺10-20針以上,以促使瘀滯的瘀血或水腫的排除,達到“宛陳則除之”,去瘀生新,通經(jīng)活絡目的。(在瘀腫局部消毒后如豹紋般散刺出血。)

•針刺深淺:根據(jù)局部肌肉厚薄,血深淺而定。

•注意:皮膚感染,潰瘍、疤痕及不明原因腫塊,不要在接針刺局部患處,宜用周圍選穴刺。

4、挑刺:

•用三棱針將腧穴或反應點的表皮挑破,或挑斷皮下部分纖維組織。(白筋)

•  〔操作〕左手按壓施術部位的兩側,或夾起皮膚,使皮膚固定,右手持針,將經(jīng)過消毒過的腧穴或反應點的表皮挑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或挑斷皮下部分纖維組織,刺入0.5公分左右深,將針身傾斜并使針尖輕輕提高,然后局部消毒,覆蓋敷料。

•[應用]廣泛,常用于頑固性疾病,

•反應點尋找:類似丘疹,結節(jié)狀反應物,壓痛點

三棱針挑刺例

——腰骶部、八髎穴有反應點
麥粒腫——耳尖、大椎、肩部有反應點

瘰疬——(頸部)脊柱兩側的兩肩胛內(nèi)區(qū)有反應點

•疳積——四縫、魚際、脾俞、胃俞

•(挑刺除用三棱針施術外,現(xiàn)常用挑針進行。

•一般挑刺3-7日一次,3-5次一療程,休息10-14天后,可進行第二療程。

挑刺  〔應用〕

•結合挑刺部位的選擇介紹其應用。

•1背俞、夾脊穴為主作定點挑治;

•2、以痛為腧,找痛點挑刺:痛證

•3、脊髓神經(jīng)節(jié)段分布選點刺。

•4、反應點挑刺:

反應點

•類似丘疹,一般似針帽大小,多呈褐色,或粉紅、灰白、棕褐色。

•注意與痣、毛囊炎、色素斑相鑒別。

反應點如不明顯,可用干毛巾或拇指掌面在皮膚上來回擦幾下,一般即可顯示。

•例子:痔疾——腰骶部或八髎穴

          麥粒腫——耳尖,大椎,肩部

          瘰疬(頸)——兩肩胛內(nèi)區(qū)脊柱兩側

三棱針的適應范圍

•作用:開竅泄熱、活血祛瘀、疏通經(jīng)絡、消腫止痛

•實證、熱證、瘀血證,寒實證皆適用

•急性、頑固性痹證,經(jīng)絡瘀滯、疼痛等癥

•目前較常用于某些急癥和慢性。夯柝、高熱、中暑、中風閉證、急性咽喉腫痛、目赤紅腫、頑癬、癤癰初起、扭挫傷、疳疾、痔疾、久痹、頭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應用舉例:

•1、昏厥、中風閉證:十二井穴、人中、百會

•2、高熱、中暑:

–高熱:大椎、耳尖、少商、十宣、委中、曲澤

–中暑:水溝、十宣、委中、太陽

•3、急性咽喉腫痛:少商、耳尖、魚際;內(nèi)庭

•4、目赤腫痛:耳尖、曲池、太陽、印堂、肝俞、攢竹

•麥粒腫:背部肩胛區(qū)尋找反應點(若無點則選膏肓俞)點刺出數(shù)滴血。

•5、頑癬、癤腫初起:局部散刺數(shù)十針,見血為止,

–配穴:頸部+風門出血0.5ml;肘部+天井出血5滴;外陰+曲骨;眼瞼+陽白3滴;癢甚+血海3滴。久病不愈+足三里3滴。

•6、扭挫傷:急性腰扭傷(局部散刺)。 腘窩/人中出血。

•7、落枕:患側天柱、大杼點刺出血0.5ml。風池、肩井、阿是,點刺后拔罐。

•  8、疳疾:四縫流出粘液。點刺華佗夾脊(T1-L5),見血點即可。

•9、久痹:頑固性痹證:局部循經(jīng)取穴2-3個,阿是點刺5滴。

•10、趾端麻痹證:八風、八邪速刺,末梢N炎、周圍N炎等。(可改善循環(huán))。

•11、毒蛇咬傷:排毒,出現(xiàn)腫脹進,在八風、八邪刺,防止出血不止(發(fā)生出血休克),含溶血毒素。

三、注意事項  

•1、體位選擇、防暈針

•2、嚴格消毒、防感染

•3、操作手法:淺而快,勿傷A,較大V。  針前考慮出血量。

•4、禁忌癥:出血傾向,虛證。婦女產(chǎn)后產(chǎn)、產(chǎn)前,外傷大出血。   

•5、療程:每日/隔日一次,3-5次/療程,急證可2次/日。

•如出血較多,則每周1-2次為宜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