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體用方
調體用方是指能夠調節(jié)體質偏頗,使機體恢復到陰陽氣血平和狀態(tài),以達到預防、治療疾病目的的方劑。現(xiàn)各舉代表方為例加以說明。
1.氣虛質調體方:
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出自《脾胃論》,由
黃芪、
甘草、
人參、
當歸、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術組成,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效。臨床用于治療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以致脾
胃氣虛、清陽下陷、氣虛
發(fā)熱等證。方中重用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藥。配伍人參、
炙甘草、白術補氣健脾為臣,與黃芪合用,以增強其補中益氣之功。血為氣之母,氣虛日久,營血虧虛,故用當歸養(yǎng)血和營,協(xié)助人參、黃芪以補氣養(yǎng)血;
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協(xié)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共為佐使藥!侗静菥V目》曾說:“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虛弱,元氣虛餒,及勞役饑飽,生冷內傷,脾胃引經最要藥也!敝烁什菡{和諸藥,亦為使藥。諸藥合用,使氣虛者補之,氣陷者升之,氣虛發(fā)熱者,得此甘溫益氣而除之,元氣內充,清陽得升,則諸證自愈。
本方是李東垣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損者益之”、“勞者溫之”之旨而制定,為補氣升陽、甘溫除熱的代表方,原為治“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為熱中”所設,以體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蒼白,脈虛軟無力為證治要點。由于該方補益中氣的功效卓著,備受后世醫(yī)家推崇,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自制方至今800多年,代有發(fā)揮。有學者曾對發(fā)表于37種中醫(yī)藥雜志上有關應用補中益氣湯的病案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該方應用范圍涉及到中西醫(yī)107種疾病,幾乎覆蓋了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臨床各科。
王琦教授認為,補中益氣湯以其升舉清陽、培補元氣之功,臨床上常以此方作為氣虛質調體的主要方劑,用于氣虛質調體防病,或治療氣虛質者常見病證,如反復
感冒、
眩暈、
頭痛、尿頻、
便秘、不孕癥等。
2. 陽虛質調體方:
腎氣丸腎氣丸:出自《金匱要略》,由熟
地黃、
山藥、
山茱萸、
澤瀉、
茯苓、
丹皮、
肉桂、
附子組成,具有補益腎陽之功,系溫補腎陽之祖方,歷經千余年,廣泛用于臨床各科疾病的治療。王琦教授多用此方調整陽虛體質。
清·柯韻伯云:“命門有火則腎有生氣矣。故不曰溫腎,而名腎氣,斯治腎以氣為主,腎得氣而土自生也,且形之不足者,溫之以氣”(《古今名醫(yī)方論》)。方中用
熟地黃補腎、山藥補脾、山茱萸補肝,澤瀉瀉腎、茯苓瀉脾、丹皮瀉肝,共成滋陰壯水之用;配以肉桂、附片辛潤之品,水中補火,而能益火之源。臨床中凡見有
腎陽虛證之諸病癥,如陽虛
水腫、
陽痿、陰冷、
遺精、
早泄、腎虛
腰痛、陽虛
泄瀉等均可以此方化裁治療。
王琦教授認為,陽虛體質主要是因腎陽不足,調體關鍵在于溫補腎陽,溫腎之品不宜過燥,腎氣丸為陰中求陽之劑,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最為適宜調體。臨床常用于陽虛之體質偏頗者,作為調體防病及治病專方,隨證出入。
3. 陰虛質調體方:
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出自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由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組成。具有滋補腎陰之功效,是治療腎陰不足的基本方,王琦教授多用此方調整陰虛體質。
方中用熟地滋陰補腎,澤瀉疏通水道之壅;山藥補脾益氣,茯苓淡滲祛中州之滯;山茱萸酸溫補肝斂陰,丹皮辛寒清少陰之火。諸藥合用滋化源,奉生氣,壯水制火。主治腎水虧之腰酸腿軟、頭暈目眩、齒搖
耳鳴、小便不暢、足跟疼痛等,用于陰虛之體質偏頗者,亦能調體防病,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六味地黃丸對多形核白細胞的免疫功能有明顯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且具有防癌及保護腎功能等作用。
王琦教授用六味地黃丸作為陰虛質調體專方,臨床化裁應用頗多,如古方有加
麥冬、
五味子稱
麥味地黃丸,益肺養(yǎng)陰;加
枸杞子、
菊花稱
杞菊地黃丸,養(yǎng)肝明目;加
知母、
黃柏稱
知柏地黃丸,滋陰清熱等。王琦教授在治
胃陰虛唇裂、舌光者,加
石斛、
玉竹;治陰虛血精者,加
竹茹、
仙鶴草等。
4. 痰濕質調體方:化痰祛濕方
化痰祛濕方:系王琦教授針對調整痰濕體質所擬定的方劑。由白術、
蒼術、黃芪、
防己、澤瀉、
荷葉、
橘紅、生
蒲黃、生
大黃、
雞內金組成。其功效是健脾益氣消脂,化痰除濕祛瘀。亦用于痰濕阻滯所致的
胸痹、肥胖、眩暈等病證。
王琦教授認為,痰濕體質是由于素體脾胃運化失健,形成水液內停而痰濕凝聚,以黏滯重濁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態(tài)。其體質形成于先天遺傳,或后天過食肥甘。常表現(xiàn)為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面色黃胖而暗,眼瞼微浮,容易困倦,口黏膩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大便正;虿粚崳”悴欢嗷蛭⒒。平素舌體胖大,舌苔白膩,脈滑。痰濕質易患胸痹、腦卒中、
消渴、眩暈等病,因痰濕阻滯,氣機不暢,最易夾瘀,以體形肥胖為主要表現(xiàn)。調整痰濕體質對減輕體重,保健防病具有重要意義,故其膠囊劑又名輕健膠囊。
化痰祛濕方,其方義重在健脾益氣,化痰除濕祛瘀。方中自術、蒼術、黃芪健脾益氣,運化痰濕,培補中焦;荷葉、橘紅芳香寬中,化痰消脂,輕宣上焦;生蒲黃、
生大黃、雞內金祛瘀化痰,理氣散結;防己、澤瀉淡滲利水,化痰滲濕。諸藥合用,通調三焦,運行氣血,入里達表,消除多余的痰、水、濕、瘀,而達到改善痰濕體質、減肥的目的。
臨證用于調體治病,須隨證加減。若過食膏粱厚味,時有腹脹納呆,食滯不化,或血脂高、伴
脂肪肝者,可酌加
山楂、
萊菔子、
麥芽以消食導滯化濁;兼尿少、浮腫、腹脹而體質尚壯實者,可加生
姜皮、
大腹皮、桑
白皮以導水下行;痰多而黏者加竹茹、膽
南星、
枇杷葉以清熱化痰;惡心者加橘皮、
生姜等。
5.濕熱質調體方:
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丹:載于《醫(yī)效秘傳》,由
藿香、
射干、川
貝母、
連翹、
薄荷、
黃芩、
茵陳、石
菖蒲、
白蔻仁、
木通、
滑石組成,具有利濕化濁,清熱解毒之功效,王琦教授多用于調整濕熱體質。
方中藿香、射干、
川貝母、連翹、薄荷輕清以宣上焦;黃芩、茵陳、
石菖蒲、白蔻仁苦燥以清中焦;木通、滑石利濕以滲下焦。全方宣上、清中、滲下相結合,三焦并調,清熱于濕中,滲濕于熱下,俾濕化熱清,氣機暢利。以此調體,濕熱之質自能趨向平和。
臨床用于調體治病,根據不同情況,隨證加減。若熱重于濕者,黃芩加量,并可加
梔子增強清熱之力;濕重于熱者,黃芩減量,并加
薏苡仁、澤瀉、蒼術運脾化濕;痞滿者,加
杏仁、
厚樸宣肺降氣;便秘可加大黃清熱導滯,
枳殼調暢三焦氣機。
6. 瘀血質調體方:
桃紅
四物湯、
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載于《醫(yī)門八法》,由熟地、
川芎、
白芍、當歸、
桃仁、
紅花組成,具有養(yǎng)血、活血、調經的功效,前人多用于瘀血阻滯之月經不調、經行
腹痛以及損傷瘀滯腫痛等證。王琦教授用此方作為瘀血體質的調體專方。
方中桃仁、紅花長于活血化瘀,為活血要藥;熟地黃為滋陰補血之要藥;當歸擅于補血,兼能活血,本方用之,既可加強熟地補血之力,又可行經隧脈道之滯;白芍擅于養(yǎng)血斂陰,與熟地黃、當歸相互協(xié)調,滋陰養(yǎng)血的功效更顯著,并可以緩解痙攣、止腹痛;川芎長于活血行氣,為血中之氣藥,與當歸配伍則暢達血脈之力益彰。方中熟地黃、白芍陰柔,專于養(yǎng)血斂陰,有血中血藥之稱;當歸、川芎溫通,補中有行,而有血中氣藥之譽。補血與活血并用,補血而不滯血,活血而不傷血,上述四藥皆歸肝經,因而本方重在調補氣血,活血通經,是治療氣血瘀滯、經絡不通等各種
血證的基礎配方。
王琦教授認為,化瘀必先養(yǎng)血,對瘀血體質者養(yǎng)血活血是調體的關鍵,該方正符合這一調體思想,而達到糾正偏頗而不傷正之功。臨床中王琦教授還用此方治療與瘀血體質相關的多種疾病。如血管性陽痿,王琦教授認為其病機是“肝脈不和、肝脈瘀滯”。對靜脈關閉不全者,王琦教授認為系因“肝脈不和”所致,用桃紅四物湯調和肝脈;對動脈供血不足者,王琦教授認為系因“肝脈瘀滯”所致,在治療“肝脈不和”基礎上,加用
王不留行、穿
山甲、
蘇木、劉
寄奴等通肝絡、化瘀滯之品。
血府逐瘀湯:方出《醫(yī)林改錯》,由桃紅四物湯合
四逆散加
桔梗、
牛膝而成。藥用桃仁、紅花、當歸、川芎、
赤芍、
生地、柴胡、枳殼、牛膝、桔梗、甘草,共11味。具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功效。本方主治瘀血內阻胸部,氣機郁滯所致
胸痛胸悶,即王清任所稱“胸中血府血瘀”之證,王琦教授亦用此方作為瘀血體質之調體專方。
方中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通血脈,并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桔梗、枳殼開胸引氣,氣行則血行;生地涼血清熱,配當歸養(yǎng)血潤燥,使瘀去而不傷陰;甘草緩急,通百脈以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動靜結合,升降有序,陰陽相濟,既行血分瘀滯,又解氣分郁結,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湯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擴張血管、抗凝、抑制血栓形成、抑制動脈硬化、分解吸收血腫、降血脂、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熱、消炎、收縮子宮等作用。
王琦教授認為,行氣活血是調整瘀血體質的基本大法,在養(yǎng)血活血的基礎上,加行氣之品,有利于瘀血體質的改善。臨床上用本方調整瘀血體質或治療與瘀血質相關病證,可取得滿意的療效。
7. 氣郁質調體方:
逍遙散、
柴胡疏肝散逍遙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柴胡、白芍、當歸、白術、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8味藥物組成,具有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之功效,主治肝郁血虛脾弱之病證。王琦教授用此方作為氣郁質調體方。
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氣得以條達為君藥。白芍酸苦微寒,養(yǎng)血斂陰,柔肝緩急;當歸甘辛苦溫,養(yǎng)血和血,且氣香可理氣,為血中之氣藥;歸、芍與柴胡同用,補肝體而助肝用,使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共為臣藥。木郁則土衰,肝病易于傳脾,故以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非但實土以抑木,且使營血生化有源,共為佐藥。用法中加薄荷少許,疏散郁遏之氣,透達肝經郁熱;生姜鎮(zhèn)逆和中,且能辛散達郁,亦為佐藥。故《醫(yī)貫》云:“以一方治木郁,而諸郁皆解,逍遙散是也!
王琦教授認為,逍遙散方,配伍精當,其以疏肝寓于柔肝之中,調肝配以健脾之法,以中州為樞紐,宣上達下,調暢氣機,對于氣郁體質最為適宜,可以久服以糾正體質偏頗。王琦教授在臨床上根據“肝為罷極之本”、“肝主筋”、“脾主四肢”、“脾主肌肉”等理論,常以逍遙散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療效顯著。作為氣郁體質調體的主要方劑,在臨床上用于調整氣郁質及治療與氣郁質相關的疾病。
柴胡疏肝散:載于《證治準繩》,本方系四逆散加減而成,全方由柴胡、枳殼、
芍藥、陳皮、川芎、
香附、甘草組成!端貑枴ちo大論》指出“木郁達之”,柴胡疏肝散為疏肝解郁、行氣止痛之代表方劑。主治肝郁氣滯證,脅肋疼痛,或寒熱往來,暖氣太息,脘腹脹滿,脈弦。王琦教授常用此方作為氣郁質調體專方。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為君藥。香附理氣疏肝,助柴胡以解肝郁;川芎行氣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肝經之郁滯,二藥相合,增其行氣止痛之功,為臣藥。陳皮、枳殼理氣行滯,芍藥、甘草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共為佐藥。甘草兼調諸藥,亦為使藥之用。諸藥相合,共奏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之功,使肝氣條達,
血脈通暢,營衛(wèi)自和,痛止而寒熱亦除。
王琦教授認為,肝郁氣滯是氣郁質的主要表現(xiàn),解郁重在疏肝。氣郁體質或因先天稟賦,或因七情所傷而成,雖喜、怒、憂、思、悲、恐、驚傷及各臟,但郁總在肝。肝主疏泄而調情志,肝氣不疏,則人體氣機不能暢達,而為郁。故解郁必用疏肝。臨床中王琦教授用此方調整氣郁體質,或治療與氣郁體質相關的疾病。
8. 特稟質調體方:過敏康Ⅱ方
過敏康Ⅱ方:系王琦教授針對過敏體質擬定的調體方,由黃芪、
百合、
烏梅、丹皮?黃芩組成,其功效是益氣固表、涼血消風,用于調整特稟體質,治療過敏性疾病。
王琦教授認為,過敏反應是由于特稟體質所致,其形成多因稟承于父母,感異氣之邪而發(fā),或表現(xiàn)為皮疹,或表現(xiàn)為鼻鼽,或為不孕不育,據其體質特征皆由氣虛衛(wèi)表不固,血熱易于風動,素稟不耐異氣之邪為患。治療總以益氣固表,涼血消風,調體為本,表氣固則耐邪,血氣和則風平。方用黃芪益氣扶正固表,丹皮涼血清熱,烏梅收斂精氣,百合滋陰清熱,共起益氣固表、清熱生津、涼血斂陰之效,F(xiàn)代研究表明,黃芪可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丹皮可抑制免疫功能亢進,抑制抗體的產生,對抗變態(tài)反應性病變,減輕或消除免疫抑制所引起的副作用;黃芩能抑制組胺和SARSA(過敏性慢反應物質)的游離量,有對抗組胺和血管緊張素的作用;烏梅可減少實驗動物蛋白性
休克的死亡數,對豚鼠的蛋白質過敏休克及組胺性休克有對抗作用;百合水提取液有抗過敏作用,可對抗組胺引起的蟾蜍哮喘。諸藥合用具有益氣固表,涼血消風,改善特稟體質的功效。
臨床上本方可用于治療各種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皮膚
風疹瘙癢者合
消風散;哮喘痰鳴者合
小青龍湯加減;鼻鼽流涕者合
玉屏風散及
麻杏石甘湯;免疫性不孕不育者,用此方加制首烏、枸杞子等。
調體用藥
調體用藥是指能夠起到干預體質、調整體質偏頗作用的藥物,F(xiàn)對各種體質類型的主要調體藥物進行介紹。
1. 氣虛質調體藥:
黨參、黃芪
黨參:《本經逢原》,云:“產山西太行山者,名上黨人參。雖無甘溫峻補之功,卻有甘平清肺之力!薄夺t(yī)宗必讀·本草征要》云:“黨參,味甘,性平,無毒,入脾、肺二經。補中益氣,脾肺均宜!袣馕⑷、氣短
心悸,食少便溏、體倦易疲,鼓舞清陽,常服有濟。黨參,功同人參,而力量較薄,但能久服,可無大弊!秉h參是常用的補氣藥物,功能補中益氣,生津養(yǎng)血,在眾多以補氣為主的方劑中常作為主藥出現(xiàn),如補中益氣湯、
八珍湯、香砂
六君子湯、理中湯、加減附子理中湯、調理益氣湯等。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黨參能夠增強網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故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并且具有抗疲勞作用、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高溫作用等。這與中醫(yī)治“氣虛”是相吻合的,從而對機體起到“扶正”作用。臨床常用來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臟器下垂、出血、脾胃虛弱等病證,王琦教授將其作為氣虛質補氣調體專藥。
黃芪: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云:“味甘,微溫,主
癰疽久敗創(chuàng),排膿止痛,大風
痢疾,五
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歷代醫(yī)家對其臨床效用均推崇備至,多有詳載!度杖A子本草》云:“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血崩,
帶下,赤白痢,產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勻等。”《名醫(yī)別錄》載:“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瀉痢,益氣!崩顣r珍稱黃芪為“補者之長”。黃芪作為補氣要藥,蜜制補氣之力尤強,功能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
與人參同用,能增強補氣功效,可治久病氣虛體弱;配白術能補氣健脾,可治
脾氣虛弱,食少便溏;配當歸能補氣生血,可治氣虛血脫;配附子能補氣助陽,可治療腹痛、泄痢;與人參、白術、升麻等同用,能補氣升陽,可治中氣下陷、久瀉
脫肛、子宮下垂,如補中益氣湯;與人參、
龍眼肉、
棗仁等同用,又可用治氣虛不能攝血的
便血、
崩漏,如
歸脾湯;配伍
牡蠣、
浮小麥等可止
自汗;與防己、白術等同用,可治療氣虛水腫,如防己
黃芪湯;配伍
桂枝、白芍、生姜等即
黃芪桂枝五物湯,可治療氣虛血痹的肢體麻木;配伍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即
補陽還五湯,可治中風后遺癥之氣虛血瘀等病證。
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芪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衰老、抗應激、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平衡等作用。其主要成分黃芪多糖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具有較廣泛的調節(jié)作用,如增強腹腔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和NK細胞的活性;促進IL-2等免疫因子的產生;促進T淋巴細胞的增強轉化,從而全面提高機體的免疫防御及免疫監(jiān)視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具有免疫調節(jié)及抗腫瘤的作用。故王琦教授將其作為氣虛質者補氣調體專藥。
2. 陽虛質調體藥:附子
附子:《神農本草經》云:“附子,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chuàng),破癥堅
積聚,血瘕,寒濕,痿躄拘攣,腳痛不能行步,《御覽》引云:為百藥之長。”附子被歷代醫(yī)家認為是補火助陽之要藥,其功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用于治療陽虛證,凡腎、脾、心諸臟陽氣衰弱者均適用。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醫(yī)圣仲景可謂擅用附子第一人,主張?zhí)摵C以“溫扶陽氣”為治療大法,其中又以附子為主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內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臟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在其著作《
傷寒論》、《金匱要略》中,使用附子的處方分別達23首、26首,如
麻黃附子
細辛湯、
四逆湯、
桂枝加附子湯、真武湯、附子
粳米湯、腎氣丸、
大黃附子湯等均取附子溫中助陽之功。附子又為回陽救逆之要藥,可治療
亡陽證,如四逆湯、
參附湯等。王琦教授將其用于陽虛質溫陽調體專藥。
3. 陰虛質調體藥:熟地黃、
女貞子熟地:地黃有干、鮮、生、熟之分,均能滋陰生津,治陰血津液虧虛諸證,為調節(jié)陰虛體質的要藥。其中熟地黃味甘,性微溫,功專養(yǎng)血滋陰,填精益髓,凡一切精血陰液虧虛偏寒或熱不甚者宜之,備受明代醫(yī)家張景岳推崇。景岳認為:無論陰陽,凡病至極,皆所必至,總由真陰之敗耳!然真陰所居,惟腎為主,虛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而熟地黃味甘微苦,味厚氣薄,沉也,大補血衰,滋培腎水,填骨髓,益真陰,專補腎中元氣,兼療藏血之經,稟至陰之德,氣味純靜,故能補五臟之真陰。滋陰名方
左歸丸、
左歸飲、
鱉甲地黃湯、加減腎氣丸、
地黃飲子等均使用熟地黃。
女貞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女貞實,性味甘、苦,涼,歸肝、腎經,功能補益肝腎,清熱明目,是調節(jié)陰虛體質的要藥。本品為清補之品,常與
旱蓮草同用,即補陰名方
二至丸,治療肝
腎陰虛之頭昏目眩、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等。
《本草備要》云:“女貞子,平補肝腎,甘苦而平。少陰之精,隆冬不凋。益肝腎,安五臟,強腰膝,明耳目,烏髭發(fā),補風虛,除百病(女貞酒蒸,曬干,二十兩,
桑椹干十兩,旱蓮草十兩,蜜丸,治虛損百病。如四月即搗桑椹汁,七月即搗旱蓮汁,和藥,不必用蜜)!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女貞子具有增強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升高外周白細胞數、增強網狀內皮系統(tǒng)吞噬功能、保護肝臟、抗衰老、降糖、降脂等作用。均體現(xiàn)其養(yǎng)陰功效,故亦作為陰虛質補陰調體專藥。
4. 痰濕質調體藥:蒼術、茯苓
蒼術:首載于《神農本草經》,但無蒼、白術之分,云:“味苦溫,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 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至《證類本草》始有蒼術之名。蒼術辛、苦,溫,歸脾、胃經,功能燥濕健脾,祛風濕,是痰濕體質調體的要藥。
《本草綱目》云:“蒼術,除上中下三焦?jié),發(fā)汗利小便,逐水功最大。濕氣身重作痛,熬膏服;”又云:“蒼術,消痰水,解濕郁,治痰夾瘀血成囊;治濕痰留飲,……及脾濕下流,濁瀝帶下,滑瀉腸風!薄侗静菡x》云:“脾家郁濕,或為膜脹,或為腫滿,或瀉泄瘧利,或下流而足重跗腫,……但有舌苔白垢濁膩見證,
茅術一味,最為必需之品!比缰涡畏嗜嘶加铱杼弁磹盒牟皇硨贊裉禐椴〉纳n術
半夏湯,治因濕作痛的當歸拈痛湯,治濕痰入膀胱下為白濁的茯苓半夏湯等均使用蒼術以化痰祛濕。
茯苓: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云:“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茯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功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
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
失眠健忘,遺精白濁等癥。《名醫(yī)別錄》載:“止消渴,好唾,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李時珍記述
茯苓皮:“水腫膚脹,開水道,開腠理!薄侗静菅芰x》云:“行水之功多,益心脾!避蜍咧陡、淡,能滲能利,其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為利水滲濕之要藥,又有健脾保神和中作用。因此,王琦教授將其作為痰濕質調體的主要藥物。
5.濕熱質調體藥:梔子、茵陳
梔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云:“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炮、鼓鼻,白癩、赤癩,創(chuàng)瘍!睏d子味苦,性寒,歸心、肝、肺、胃經,功能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侗静輦湟酚涊d梔子,生用瀉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煩嘔,內熱用仁,表熱用皮。臨床常用于治療熱病心煩,
黃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等病癥。
易生
痤瘡粉刺是濕熱體質主要表現(xiàn)之一,在古典醫(yī)籍中大量記載了以梔子為主藥治療痰熱諸證、面赤、酒炮、鼓鼻的方劑,如《備急千金要方》中的梔子丸、
松蘿湯,《肘后方》療面及鼻病酒渣方,《集驗方》療面上渣皰肝方,《僧深方》治齄肝的蒺
藜散方,《新錄方》治鼻齄方,《劉涓子鬼遺方》木蘭膏治齄鼻方等。因此,王琦教授將梔子作為濕熱質調體的主要藥物。
茵陳:首載于《神農本草經》,云:“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北酒肺犊、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具清利濕熱、利膽退黃之功效。臨床為治黃疸要藥,王琦教授將其作為濕熱質調體主藥。《本草正義》云:“茵陳,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濕熱之專藥。濕疸、酒疸,身黃溲赤如
醬,皆胃土蘊濕積熱之證,古今皆以此物為主,其應甚速!蚕陆?jié)駸岚W瘙,及足脛跗腫,濕瘡流水,并皆治之!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茵陳具有顯著的保肝利膽作用。茵陳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
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
腦膜炎雙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茵陳水浸液、
乙醇浸液及揮發(fā)油均有降壓作用,因其所含香豆素類化合物具有擴血管、降血脂、抗凝血等作用而用于冠心病。同時茵陳還具有解熱鎮(zhèn)痛消炎作用。現(xiàn)代臨床上常用來治療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新生兒黃疸、膽道蛔蟲癥、
高脂血癥、
濕疹、痤瘡等。
6.瘀血質調體藥:
丹參、赤芍
丹參:首載于《神農本草經》,云:“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钡⑽犊,性微寒,歸心、
心包、肝經,功能活血祛瘀,涼血消癰,養(yǎng)血安神。正如《本草正義》所云:“丹參專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钡⒛芡ㄐ醒},功擅活血祛瘀,因其性偏寒涼,故對血熱瘀滯者更為相宜,若遇瘀滯而兼有寒象者,亦可配合溫里祛寒之品同用。臨床作為瘀血質調體要藥。
赤芍:芍藥入藥首載于《神農本草經》,云:“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薄渡褶r本草經》中沒有赤、白芍之分,直至明代以后才對赤、白芍有了明確的區(qū)分。
赤芍為
毛茛科植物芍藥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歸肝經,功能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兜崮媳静荨吩疲骸靶蛊⒒,降氣行血,破瘀血,散血塊,止腹痛,散血熱攻癰疽治疥癩瘡。臨床用于治療
溫毒發(fā)斑、目赤腫痛、肝郁
脅痛、經閉
痛經、
癥瘕腹痛、跌仆損傷、癰腫瘡瘍等病癥。
赤芍含有豐富的苷類化合物,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其具有抑制血小板和紅細胞聚集、抗凝和抗血栓、抗
動脈粥樣硬化、保護心臟和肝臟等作用。臨床常用赤芍作為調整瘀血質的主要藥物。
7.氣郁質調體藥:柴胡、枳殼
柴胡: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云:“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辈窈犊、辛,性微寒,歸心包、肝、三焦、膽經。氣郁質的形成多因長期情志不暢,肝失疏泄所致。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郁,柴胡有疏肝解郁,和解退熱,升舉陽氣之功,故臨床作為氣郁質的調體要藥。
柴胡專入肝膽經,功主疏散清解,故每多用于疏肝解郁方劑中作為主藥。在《傷寒論》中,仲景所用柴胡劑,亦重在疏解,柴胡用量均較大,如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柴胡加
芒硝湯等。疏肝解郁名方四逆散、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火郁湯等都以柴胡為主藥。
枳殼:枳類藥材以
枳實之名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宋代以前,并無枳實、枳殼之分,均作枳實用。枳殼始見于《開寶本草》。《本草從新》記載枳實、枳殼,苦酸微寒,皆能破氣,氣順則痰行喘止,痞脹消!夺t(yī)宗必讀·本草征要》記載:“枳殼破至高之氣,除咳逆停痰。助傳道之官,消水留脹滿。……海藏分枳殼主氣、枳實主血,然其功用皆利氣也!讓崉t性急,枳殼則性緩,為確當耳!笨梢,枳實、枳殼功能破氣消積,化痰除痞,是臨床常用的理氣藥。由于枳殼作用較緩和,以行氣寬中除脹為主,亦作為氣郁質的調體要藥。
8. 特稟質調體藥:烏梅、
防風烏梅:薔薇科植物梅的成熟或近成熟果實經熏制或烘制的方法加工而成。首載《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云:“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止下痢,好唾,口干!睘趺沸云,味酸澀,歸肝、脾、肺、大腸經,功能斂肺澀腸、生津止渴、驅蟲止痢。臨床常用于治療肺虛
久咳,久痢滑腸,煩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口干煩渴,膽道蛔蟲癥等,F(xiàn)代
藥理學研究證實,烏梅還具有較好的抗過敏作用,常用于治療過敏性疾病,如過敏煎中烏梅即為主要藥物,因此是特稟質常用的調體藥物。
烏梅的抗過敏機理可能是非特異性刺激產生的游離抗體,中和侵入體內的過敏原的結果,有人認為其作用機理可能與烏梅含有的Ca2+拮抗活性中的5-羥甲基糖醛有關,也有人認為烏梅具有類激素樣作用,因此能抑制過敏反應。
防風:又名屏風,是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云:“防風,味甘,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
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jié)疼痹,煩滿!薄侗静菥V目》云:“防者,御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焙笫酪恢卑逊里L作為“治風通用”之藥,其性微溫,味辛、甘,歸肺、膀胱、肝、脾經,功能祛風解表,勝濕,止痙。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防風對免疫器官、胸腺細胞及脾T、B細胞增殖、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和細胞毒作用、NK及LAK細胞活性均具有一定的影響。臨床上常用來治療過敏性疾病的名方如玉屏風散、消風散、
防風通圣散、黃芪湯等均配以防風,特別是防風與黃芪配伍,臨床上常作為過敏體質的調體主藥。